滚动新闻

砥平里战斗示意图:《同舟共进》(图)

托平里战役示意图 来源:《同舟共济》,2014年第1期

1

实际有多少美军参战?

上面的文章中有一个说法,美军只有4000人参战,太离谱了!

在这场战斗中,美军与第23步兵团、第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105门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门榴弹炮)、第82自动防空武器营B连、B连交战第2工兵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排,第2医疗营,一个法国营(与朝鲜军队的一个连),总共约6000人。

有这样的阵容,不难看出已经是一支超级团战队伍了。

上面的文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美军第23团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不满。

这也不是真的!根据美军第2师的记录,1950年12月,美军补给5070人,伤兵5070人返回;扣除近两个月的损失,截至1951年1月,美军第2师净增兵6215人,实际兵力恢复到16175人。加上朝鲜陆军附属部队1000余人,总数17200余人,距离编制18234人。缺口中只有大约 1000 人。

1950 年 12 月和 1951 年 1 月,第 23 团分别增加了 960 和 944 名伤员。到1951年1月末,美军第23团基本满员。 1951年2月,美军第23团还接收了875名额外人员和875名伤员返回部队。虽然《美军第23团指挥报告》(1951年2月)没有给出每日补表,但至少战争是从土坪里开始的。必须在 2 月 13 日之前添加一些内容。

从坤裕里撤出后,美军第23团是当时美军第2师最完整的一个团,约有22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美军第 23 团增补了 1904 人。虽然无法准确获得美军第23团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的损失人数,但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美军第23团已经补足,基本满员,甚至可能人满为患。

注意:美军的一个步兵团由 3700 多人组成。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参加托坪里战役的美军人数达到或超过6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第2师的补充人员大部分是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此外,美军第10集团军还向第23团分配了1020个法国营,他们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

由此可见,整编后的美军第23团步兵实战战斗力比入朝时更强。再加上美军第23团的增援和附兵,驻在托坪里的美军第23陆军战斗队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美军最强大的团级战斗队之一。

注:美军第2师原本是朝鲜战争中美军最强的师。它是美国陆军的第二张王牌,在欧洲仅次于第一师。这个单位现在被称为第一骑兵师。

这是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里奇威要求第 23 团战斗队坚守顶峰的原因之一。如果当时美军最强大的部队不惧怕或不甘坚持,那么这场战斗是不可能的。

图为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右三)检查战场

2

志愿军的实力如何?

50,000 名志愿者参加了战争?

官方资料显示,参加托平礼的志愿者包括第39军、第115师、第343团、第344团、第119师、第40军第35团、第357团、第120师、第359团、第42团。陆军第125师、第375团、第126师、第376团、第377团共8个团。此外,还有第29炮兵团2个连、第42炮兵团1个连、第45炮兵团1个营。

志愿军第119师原师长徐国富在回忆录《沙漠中的风》中说,当时他指挥第40军3个团,分别是356团、357团、359团每个团大约有600或700人。 ,三组共计2300人。许将军对自己高龄的回忆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志愿军全员参战,有8个步兵团,总兵力近3万人。但必须强调的是四十军现在有哪些部队,经过前三场战役,志愿军的缩编非常严重。

图为轻机枪手向美军射击

以四十军为例,四十军入朝时,参战人数为48357人,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28618人。四十二军125师,第一战参战人数为13231人,而第四战参战人数仅为8149人。第125师下属三个团,第173团一战3335人,四战1615人;第174团一战3257人,四战2018人;反而是战斗力最弱的。第175团的情况最好,因为参战次数少,一战2887人,四战2035人。

虽然缺乏第四次战役前第40军各团的详细兵力数据,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4次战役参加志愿军各团的兵力仅在第一次竞选前两年。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算出每组大约有1500到2000人。除了增援和分派的部队外,托平里志愿军参战总兵力约15000人。

美军对志愿军参战的判断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这一推论。美军认为,志愿军第115师、116师、119师、120师各1个团,126师各2个团。

这是美军的官方战争史。显然,上述文章的作者并没有认真核对这些官方数据,造成事实错误。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志愿军的参演部队是5个师。这个信息似乎很权威,来自李启伟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事实上,这不是真的。很有可能,李启伟直接听了美军第23团的汇报,在没有掌握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就下定论了。他在回忆录中说,这甚至是可能的,只是为了突出他指挥下的美军的英勇。

3

1:33!志愿军火力劣势明显

除了武力,火力也是评价这场战斗的重要依据。

美国火力:6门M114 155mm榴弹炮; 18门M101 105毫米榴弹炮; 51 发迫击炮; 6挺M16自行高射机枪; 4门M19自行高射炮; 21 辆 M4 谢尔曼坦克。

志愿火力:20门105毫米榴弹炮; 4门75毫米野战炮;约24门75毫米山炮;大约60个重型迫击炮。总共约 108 扇门。

注:山炮和重型迫击炮的数量没有具体数据,是对运动战中平均损失的估计。因为没有很准确的数据,108门是理论上志愿军可以参加战争的最大火炮数量。

美国火力密度:仅2月13日晚上,美军炮兵就发射了24400余发各类炮弹(包括坦克炮),平均每门炮250发。 2 月 13 日晚上还不是战斗的高潮。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军在托坪里的每公里火力密度超过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防御时的平均最大火力密度。

注意:在运动战中,美军的平均防御为每公里14至17门炮,而在托平里则为每公里16门炮。

志愿军方面,从参加战斗的炮兵人数来看,图屏里志愿军在进攻中没有达到平均战术密度。不仅数量没有达到,每把枪的平均炮弹数也只有20-30发,连一个基地都算不上。 (所谓弹药基数是弹药供应的计算单位,基数是为单件装备规定的材料的基数。)按最大30发弹数计算,战斗炮弹总数消耗量约为3240发,仅是美军第23团一个晚上发射了13%的炮弹。事实上,这种进攻性战斗只有至少摧毁10个基地才能成功。

图为美军侦察机在多坪里上空盘旋

综上所述,托平里之战只能纸上谈兵。兵力对比为:志愿军VS美军,2.5:1,几乎是整个战争期间对美军进攻行动的平均水平;但火力对比为1:33(重枪数量与火力密度),远低于抗美援朝期间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阵地战了.

但战争不能只在纸上分析,志愿军的劣势远比1:33严重。

4

志愿者的真正伤亡情况是什么?

在掌握了志愿军参战情况后,不难看出,3万多人的死亡完全是想象的。

实际上,第39军、第40军、第42军有下属分队参加了持续87天的第四次托坪里战役,总伤亡12966人。仅此一项就证明,在行动中丧生的 30,000 人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那么土坪志愿者的实际伤亡情况是什么?

第40军三个团伤亡最多,1830余人——引自《战事精选(四十军)》;

第115师两个团879人伤亡——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5师的历史》(部分伤亡是美军增援克罗姆贝茨装甲特遣部队造成的);

第42军伤亡600余人——引自《第42军简史》。

志愿者伤亡超过 3,300 人。这是我们的数据显示的实际伤亡人数。

现在部队有兵符妈_21军现在是哪个军_四十军现在有哪些部队

在战争中,一方高估另一方的伤亡是很常见的。那么美军怎么说呢?

美国陆军估计,在托坪里战役中,志愿者中有 4,946 人伤亡——引自“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潮起潮落”。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是美军的官方历史。美军官员虽然高估了志愿军的伤亡,但也不敢高估离谱的“三万多伤亡”。

美国第 23 战斗群造成 404 人伤亡 - 引述:“长津以东:韩国的围困与突围”。

可以看出,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比是8比1。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这个伤亡比确实损失惨重。

5

为什么托坪里之战会失败?

托坪里之战确实是志愿军的失败。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我们这边从来没有回避过这场失利。大量书籍、文章和网帖都介绍过,但也有文章以“揭秘”的口吻介绍了真相。

现在的关于托平里之战的文章和书籍,如果偏向美军的话,基本上都会有“托平里之战打破了中国军队无敌神话”的说法。

虽然这类文章是基于美军的立场,但其实这句话是对志愿军的褒奖。因为按照纸面上的实力,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的对手。对于一支纸面上比美军弱很多的军队来说,“打破中国军队无敌神话”其实是对美军的讽刺。

战争中的输赢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没有不败的军队。失败的战斗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好好研究。

打平里失败,要明白战斗是如何组织指挥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在防线前每公里有14至17门炮,在托平战役中每公里有16门炮。

驻平里美军在前线部署了12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前方500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连可以在前线划分8门炮。 8门炮对付前方500米,这个火力密度已经足够了,但这可能不是美军在托平里战役中真正的战术密度。

根据数据分析,美军很可能将枪口调转,枪口朝外,枪口朝内。在这个位置,每个方向放置一组枪,西边的枪口朝向东边,南边的枪口朝向北边。这样,志愿军的所有行动都在美军榴弹炮火力的射程之内,填补了常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弹炮射程的空白。

图为志愿者战斗

现在部队有兵符妈_四十军现在有哪些部队_21军现在是哪个军

这样布置枪口的好处不只是东西攻,南北攻。这意味着每个美军营前方1. 6 公里处大约有18 门榴弹炮,外加13 个营迫击炮和3 个团迫击炮支援每个营。美军在托坪里的炮兵战术密度实际上可能达到每公里21门。在相同火炮的情况下,火炮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火炮火力是阻止志愿军接近美军基本阵地的关键。美军在多坪里的火力远超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下碣隅里的环形防御圈,但面积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之一。

美国小型武器的火力同样强大。美军每分钟向前方每1米发射12发子弹。理论上,没有任何生物可以突破这个弹幕。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按照美军的作战常规,上述多坪里环形防御圈只是美军的主要阵地,或者说基本阵地。在基本阵地之外,美军通常有两个安全阵地,作战安全阵地和一般安全阵地。

警戒阵地一般位于美军基本阵地前1公里处。根据托坪里的情况,每个营负责一个方向,出动的部队从半排到一个连。他们的任务是拖延和阻挡志愿军的进攻部队,迫使志愿军的进攻部队提前展开战斗编队,并指示美军炮兵瞄准美军炮兵。美军炮兵针对志愿军的接触动作进行移动格挡射击或静止格挡射击。

志愿者基本上只在夜间袭击美军,很明显,战斗警戒阵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阵地耽误志愿军的时间越长,志愿军与敌人接触的时间就越长,突破美军阵地的可能性就越低。由于志愿军在接触敌方的过程中一路受到美军的火力打击,即使经过这段路段,也难免阵型散乱,能够有效发动攻击的部队也将低于计划好了,战斗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一句话总结,美军的作战警戒阵地,在夜间与志愿军争夺战场主动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美军能拖延时间,就是胜利。白天主动权自然转移给美军,志愿军只能被动挨打。

多坪里美军环形防御圈前线长6公里,前线共有12个连阵地。那么志愿军需要多少弹药才能与美国公司的阵地作战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深度的原因四十军现在有哪些部队,一个团的职位一般不被视为9个连的职位。但同平里的情况不同。美军虽然是加强团阵地,但不同于普通的阵地,是圆形的防御圈。如果是普通的防御阵地,美军一个团的纵深很大,志愿军战斗难度很大,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多个连阵地的组合。但是,美军在托坪里的防御圈几乎没有纵深,所以可以看成是12个支撑点防御来计算志愿军所需的弹药量。

根据志愿军的经验,开一个美军连阵地至少需要30门火炮,其中包括20门野火炮。破坏射击至少需要 600 发炮弹,火力攻击需要至少 600 发炮弹,并打开 2 个通道。至少需要200发,压制敌方炮兵群和侧翼火力点至少需要208发,阻击火力至少需要64发,共计1772发。考虑到托坪里的情况是野战工事,1772发是能够确定地占领美国公司阵地的最低数量,不包括对美军的可能反击。

1952年,志愿军规定,对美军某连的攻击和摧毁的标准是3645发炮弹。托平里战役的实际情况是,平均只有7门炮,在攻击一个美军连阵地时。如果以平均最大值计算炮弹,则总共 210 发。

这意味着火炮在战斗中的作用如下:首先开辟通道,使用100发弹药,依靠步兵自行破障。二是支援步兵发起冲锋,100发。用剩下的10发,再压制下侧翼火力。至于镇压美军炮兵团,在托平,就别想了。

需要强调的是,210发还是理论数据。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役阶段,志愿军始终在缺乏火炮弹药的情况下作战,不乏火力低劣的攻城战事,属于正常状态。志愿军的。托平里战炮参加战斗,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托坪里战役,美军提前准备好了野战工事。打这么一场硬仗,炮兵必须有时间准备。

第一个准备工作是看地形。这种防御性的敌人,不看地形,绝对是不可能对抗的。最好看地形三五遍,至少一次。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军的工事和火力分布,更不可能知道美军基本阵地的情况。读取地形后可以计算拍摄要素,有条件的需要进行试拍。

如果没有看清地形,只能根据地图指令进行射击,变成盲目射击,无法准确判断炮弹的去向。本来炮弹很少,希望一发能一分为二,希望每一发都能准确命中目标。不过之前的准备工作做不到,火炮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

6

这样的军队没有什么可抹黑的

看来我是在为托坪里义勇军的失败寻找一个客观原因。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首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不畏惧战败。它对自己的总结和审查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时候,一个小错误就会受到严厉批评。

几乎所有中国军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和美军的火力不对称,处于极大劣势。

有多少人知道,志愿军在回顾土坪里战败的教训时,基本没有提到火力问题。就算是少数部队提到的,也是轻描淡写的一个很小的原因,主要是总结审查自己的主观问题。

只找主观问题,不找客观原因,这就是解放军不断壮大的秘诀。

第二,我军的每个单位往往都有着光荣而自豪的历史,所以宣传总是突出步兵,而忽视了炮兵战神的宣传。事实上,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伤亡,有 62% 来自火炮,只有 32% 来自子弹。

第三,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小战役​​,志愿军多赢少输,中国人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即志愿军非常强大但实际上,志愿军在纸面实力上,根本不是美军的对手。

以本文中的弗里曼为例。事实上,他在美军中并不成功。 58岁成为上校指挥官,但战术素质极高。

美国增援部队率领的第五骑兵团团长克罗姆贝茨上校的勇敢不亚于志愿军的指挥官和战士。

这两个人在美军里都不开心,也能从侧面应对问题。像他们这样的军官在美军中很常见,足以体现美军的实力。

顶坪里战役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转折点。托坪里战役标志着志愿军战略攻势大范围、大踏步、纵深运动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基础的战略胶着进入。

要弄清土坪里战役中两军的真实火力情况,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志愿军打不赢是正常的,能打赢就是奇迹。

然而,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奇迹。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可以抹黑的?

参考资料:

1.《作战物资消耗储备标准参考资料汇编》

2.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潮起潮落

3.李奇伟回忆录:朝鲜战争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支队、指挥部、后勤部等单位服役,致力于战争史和战术研究,具有独特的了解军事战术和非战争行动。其著作《这就是战争》于2014年5月和2014年6月在凤凰卫视《开书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也是《这就是战争》(ID:xiaoxiongchumo123),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