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世界一流的核燃料安全生产技术
采访中,《看》新闻周刊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为了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再怎么小心也不要紧”。
例如,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中,为进一步保障核电站的“生产安全”中国乏燃料后处理中国乏燃料后处理,研制了事故容错燃料(ATF)性能优于M5、ZIRLO合金新型锆合金熔覆材料已正式纳入。
据专家介绍,核燃料元件本身可以作为核电站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基于核燃料的陶瓷芯块和包裹在芯块周围的锆合金包壳。陶瓷颗粒的固体固体形式,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锆合金是迄今为止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和耐磨性最好的金属,可有效防止核反应气体和核燃料熔体的泄漏。
与传统的核燃料相比,ATF 可以承受更长时间的严重事故条件。性能优于现有锆合金材料的新型锆合金材料必将进一步提高核燃料本身的安全性能。根据计划,“十三五”期间,ATF要完成可行性验证和初步设计,及时启动材料外部性能试验和内部辐照试验;同时,根据第一代ATF的反馈,积极优化创新的第二代ATF。ATF燃料新材料选型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J]. 近日,本报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ATF研发
此外,谈到核燃料的安全性,除了生产和消费阶段,核循环的后期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近期公布的重大计划及相关文件表明,利用核回收对乏燃料(废核燃料,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进行后处理和循环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核能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高放废物的体积,或专注于行业的下一步发展。
▲ 工作中的 AGV 小车 Anna 摄
这也是国内核燃料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乏燃料累计储量将达到7700吨。
据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核电站乏燃料的长期安全。为充分利用易裂变材料资源,制定乏燃料后处理封闭核燃料循环政策,设立乏燃料后处理专项基金,保障乏燃料后处理资金,积极推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发展与突破。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装置已完成热试,200吨乏燃料后处理示范装置正在设计中。
在商业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中,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考虑借助国际力量。2014年,中核集团与核燃料循环后段龙头企业阿海珐集团签署《关于后处理/回收长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拟与法国合作建设核年产能800吨乏燃料后处理循环装置,计划2030年投产。今年2月21日,中法两国签署了相关协议,这意味着我国离实现又近了一步这个计划的。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而言,我国核电站乏燃料储存安全稳定,但部分核电站乏燃料在反应堆的储存能力较为紧张。 ,对外运输的需求迫切。为此,国务院日前批复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做好核电站乏燃料处置准备和放行,推进乏燃料储存和处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