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剧中,机枪是出镜率最高的道具之一。一般在体现灭火效果时,往往会给出轻重机枪的射击。
当然,也有很多人强调机枪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这其实是符合抗战史实的。
不过,从机枪的数量和用途来看,目前的抗战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不是说只要配置好机枪,就可以“无限弹药”无穷无尽。真正的机枪战术和机枪阵地,并不像剧中出现的那么简单。
比如100挺轻机枪的配置,也就是几百人扛着机枪一排扫的情况,还真不是“机枪巧用”,属于过分强调视觉的目的影响而忽略了历史细节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简单谈谈我军当时装备的机枪数量。
之前有网友问,当时一个步兵团装备20多挺机枪是什么水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清时间段,以及哪些单位专门配备了机枪。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系统的军队装备机枪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就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初期装备机枪而言,基本情况还可以。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全国的军队只有200万人,而且很多军队都是老牌子。经过比较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武器的整体配置还不错。
当时,机枪装备数量最多的是中央军的直系部队。教团配置机枪的标准是每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8挺重机枪。在组织上,是当时机枪装备最充实的单位。
除了编制中的机关枪外,教学兵团也有储备。扩编前,整个部队的兵力大致相当于一个完整师的兵力,也就是轻机枪351门,重机枪102门。
除了装备一流的教学兵团外,中央军的直系部队装备最齐全的就是所谓的“德军装甲兵”。这些单位的轻机枪装备标准也是每个步兵连9挺,但该营的重机枪数量为6挺,每个步兵团的机枪数量也在100挺左右。
以著名的第36师为例。当时全师装备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
但值得注意的是,扩编前教学兵团由3个步兵团组成,而第36师则由4个步兵团组成。
就中央军一般部队而言,机枪装备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装备差,每个步兵连可能有3挺轻机枪,甚至更少;如果装备精良,每个步兵连还可能配备6挺轻机枪;关系比较僵硬的单位也可以每连有9挺轻机枪。
至于当时的地方军队,情况肯定更加复杂。
其中,东北军机枪装备量大,与中军直系组合后配置基本一致;在其他地方军队中,步兵连的机枪配置多为3~6支,营级重机枪更为丰富。配置4到6,不是太有钱的装备团级重机枪。
所以,当时机枪少的步兵团大概有30、40的配置(一些比较穷的部队可能会少一些),机枪多的可以有70、80的配置。
在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中,山野炮的数量很少,甚至迫击炮装备的数量也不多。在许多情况下,最强大的武器是这些机枪。
当然,在战斗方面,对日军最大的威胁就是这些机枪。
由于多年战斗的积累,1937年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大部分都是老兵,包括经验丰富的机枪手。这些机枪手操作着手中的机枪,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但是在之前的内战中,几乎没有火炮火力强大的对手,所以机枪手的反火炮经验非常薄弱。
当时日军有一个独立的重炮分队,师级有一个炮兵联队,联队级有一个山地炮兵中队和一个速射炮中队,旅级有一个步兵炮兵班,还有6个至中队级别的9个榴弹发射器。等级火炮比较齐全。
因此,日军火炮集中打击我机枪的火力,往往使我机枪手的伤亡率极高。
比如,在淞沪会战期间担任第14师第42旅代理旅长的郭如贵说,当时该旅的36挺重机枪全部受损。
机枪手在熟悉了日本炮火的特点后,大多采用了运动战的方式。一方面,他们注重机枪阵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他们频繁变换阵地,以减少日军炮火的威胁。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杀灭效果。
但由于全面抗战前期损失惨重,加之军队大规模扩编,使国军机枪的配置标准有所下降。
抗战中期,轻机枪的标准配置是每连6挺,重机枪每营6挺,步兵团的理想配置是轻重机枪72挺。不过,除了精锐部队,一般部队不会装备那么精良,但也不会太贫瘠。
直到抗战后期,更换了美式装备后,国军直系部队机枪装备数量再次回升,基本达到1937年教学团的水平。此时的美军步兵连装备了18挺以上的冲锋枪,所以近战火力比较丰富。至于国内部队,一般每个步兵连有3~6挺轻机枪,此外还有10多挺重机枪。
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步兵团在国军中装备20多挺机枪的情况很少见,只有最杂的部队可能是这样的。
在八路军中,步兵团机枪的部署是1937年最高的。
当时,由红军主力重组的步兵团,每个步兵连都有3挺轻机枪。由于一个团有12个步兵连和一个间谍连,就有30多挺轻机枪。
此外,当时的老八路步兵营也有机枪连/排,一般配备3~4挺重机枪,每个团也有10多挺重机枪。
不过这种配置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随着八路军的扩编,老部队不断分流装备,缴获的机枪不足以让新老部队按照标准,所以机枪装备的数量会被稀释。.
当时,老八路的轻机枪普遍仍以每连3挺为标准,但重机枪逐渐不足以维持营支队,随后普遍集中在团级。
新的八路军队伍,因为之前的基础不同,机枪的配备程度也不同。
比如冀中17团,拥有东北军第691团的老基础,整编训练后有21挺轻机枪,算是不错的水平了。
不过有些新团可能是游击队的骨干改编,所以装备差很多。比如385独立团在老间谍连1连只有3挺轻机枪,其他连只有10多支步枪和长矛。
上述国军部队当时能够从政府那里拿到机枪拨款,八路军实际上拿下了,但也只有200把左右的机枪。
这些枪是著名的苏式转盘机枪中国步兵团火力配置,是苏联军事援助的一部分,是八路军办公室努力的结果。因此,在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路军使用转盘机枪的记录,其来源就在这里。
当然,这些枪是不能散播的,只是分发给一些老牌的主队而已。由于机枪补给子弹困难,转盘机枪不会作为最后的手段。
到1940年,八路军总兵力扩大到40万人,步兵团共计160至170人,轻重机枪共计1590门,平均每团10门左右。
显然,这把机枪配备的装备并不多,每个连平均只有一挺机枪。因此,当时的机枪手往往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兵,肩负着最重要的火力支援任务。他们也是最傲慢和战时的。最危险的战斗员。
因为八路军机枪太少,机枪的火力会最为突出。日军可以对抗国军的机枪,自然也可以对抗我军的机枪。
为了保护机枪手,缴获的日军钢盔一般都是配发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八路军带着头盔打架的场景,主要是机枪手。
当时,我军机枪手作战的一大特点就是经常在很近的距离射杀日军,特别强调突袭。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机枪少,子弹少。那时,轻机枪的平均弹药不足300发,可用于战斗的弹药往往更少。
这数量的子弹让我军根本无法用火力作战中国步兵团火力配置,而且战斗时间再长一点也支撑不住,所以我们力求在开火的第一时间达到最大伤害.
因为机枪的杀伤力远超步枪,我军的机枪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日军常常以我军机枪的火力密度来判断他们遇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八路军。
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抗战进入了极其艰难的阶段。为适应抗战新形势,我军实行“精干简政”。原大团分为A团、B团、C团。
其中,即使是A种团也不过是3个营9个连加上一个团直属的小队而已。按照每个步兵连的说法,有3挺轻机枪,该团属于2~4挺重机枪。每个团只有大约30挺机枪。至于2营6个连、直属步兵连3至5个的B型和C型团,机枪的装备会少一些,C型团的机枪可能会超过10挺。
但这种组织优先保证至少每个连可以有3挺机枪可用,这比原来大团模式下每个连只有1挺机枪的平均火力密度要高很多。
但从一个团的编成来看,此时每个团都配备了20多挺机枪,算是不错的标准配置,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
所以说一个团装备20多门机枪是什么水平,在国军中基本是装备最差的,在八路军中算是不错的水平了。
具体来说,在机枪的使用方面,虽然都在关注,但侧重点不同。希望以后的抗战剧能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演绎,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