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遏制政策

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卢曼授权9架携带完整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前往关岛待命,对中国进行核恐吓。

毛泽东虽然在战略上反抗美国,但对核武器的威力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曾说:“原子弹这么大的东西,但如果你没有,人家说你不算数。” 在这种情况下,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成为新中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在发展战略武器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谋划了很长时间。早在1950年5月,我国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钱学森、邓家贤为代表的大批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受党鼓舞,冲破外来障碍,齐聚北京。正是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为中国发展核武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报告后,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核武器问题。他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是时候抓了。只要你把日程安排好,认真对待,一定能搞定的。”

1956年11月,主管核工业建设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中央指定聂荣臻、薄一波、陈云等主管原子能研究工作。随后,中央召开了300多名一流科学家参加的全国科学规划工作会议,吹响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角,开启了原子弹先进技术的新征程。

当时,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规定,苏联派出大批专家在经济、工业、军事等各个领域协助中国。虽然这种援助是全面的,但苏联一直对发展核武器持保留态度。

虽然这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但苏联对中国还是有一定的警惕。因为中国不像东欧那些卫星国那样盲目追随苏联,所以苏联对中国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直到斯大林去世,苏联没有向中国提供一张纸,里面有核发展材料。

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逝世。当时排在苏联第五位的赫鲁晓夫最终凭借政治权力和战术获胜,成为苏联领导人。

The newly elected Khrushchev knew that if he wanted to consolidate his position, he had to get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ist camp. 作为苏联以外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赫鲁晓夫不顾一切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更深入的帮助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实验前解放军去救国民党的电影,以换取中国的支持和帮助。

1956年11月1日,匈牙利政府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导致苏联介入。这就是著名的“匈牙利事件”。赫鲁晓夫在向中方通报时表示,匈牙利国内出现了反革命迹象,希望中方支持苏联对匈牙利采取的措施。

中国在匈牙利事件上更支持苏联,也更支持赫鲁晓夫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认为匈牙利在对抗西方的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共产主义阵营的团结。这种中国做法正是赫鲁晓夫希望看到的,因为中国保持着苏联的权威和赫鲁晓夫的领导。赫鲁晓夫随后调整了他的对华政策,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

1956年8月,中苏签署《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苏联决定协助中国建设一批原子能工业项目和一批实验室核科学技术研究。随后,苏联派出以沃尔比约夫为首的一批专家赴华,帮助中国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并为中国提供核试验所需的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

赫鲁晓夫虽然同意协助中国利用原子能,但也有所保留,没有毫无保留地帮助中国。换言之,苏联愿意向中国提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但对将原子能制成核武器的技术持保留态度。

然而,此时苏联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使得赫鲁晓夫更加积极地协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因为此时在苏联站稳脚跟的赫鲁晓夫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开除出苏共中央,中共在这件事上更倾向于支持赫鲁晓夫。以夫人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层作为交换,赫鲁晓夫改变了态度,于1957年10月同中国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议》。

生产原子弹需要建造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苏联派出103人的专家组到北京房山县,与中国科技人员日夜奋战,建成7000千瓦实验重水反应堆和直径1.2米回旋加速器。之后,两列苏联专列也抵达中国。专列满载P-2导弹和其他设备。中方立即组织人力集中精力研究消化P-2导弹的材料和样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

客观地说,新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面封锁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实验前解放军去救国民党的电影,困难重重。此时,苏联是唯一帮助中国的国家。正是在苏联利用原子能方面的帮助,使中国迈出了发展核武器的第一步。

1957年开始,苏联开始按照协议向中国提供原子能技术、核裂变材料和加速器等设施,并帮助中国建设了一批核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室。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进入了新阶段。

1950年代后期,中苏分歧开始显现。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南方共同建设1000千瓦长波发射站和远程接收中心。但这一要求被中方拒绝。中国的态度是,电台可以由中国建,苏联也可以提供设备,但主权必须属于中国。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赫鲁晓夫,他开始意识到苏联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的“老党”,而中国共产党也不是东欧那些卫星国的“子党”。

1958年8月,为打击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这完全是中国内政,不需要向其他国家报告。但赫鲁晓夫对此非常生气,认为解放军炮击金门可能会导致美国的介入,应该提前向苏联报告,并得到苏联的批准。中方已经明确表示,如果美方干涉,中方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然而,苏联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苏联的领导地位,中苏关系开始蒙上阴影。

真正让赫鲁晓夫下定决心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技术援助的,是美国在台海危机中的“响尾蛇导弹事件”。1958年9月24日,国民党空军在我温州地区发射了几枚美国“响尾蛇”导弹,没有爆炸。“响尾蛇”导弹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导弹。苏联得知后向中方提出要求,中方不同意。赫鲁晓夫还拒绝向中国提供有关P-12中程弹道导弹的信息。后来经过斡旋,中国将“响尾蛇”交给了苏联,但苏联导弹缺少关键的红外弹头传感器。

1959年6月,苏联向中国提出:“西方国家获悉,苏联已将核武器样品及其设计的技术资料交给中国,这可能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和平与缓和的努力。国际紧张局势”,因此他们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技术和原子弹样品。

苏联一直认为,中国可能需要二十年才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因此,苏联认为,如果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越早掌握原子能技术越好”。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召回所有在华苏联专家,带走所有图纸资料,给中国的核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苏联的违反协议并没有阻碍中国,反而更激起了中国人民自主发展核武器的决心。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白手起家,准备八年后造出一颗原子弹。” 为了纪念苏联的背信弃义,中国特地给了苏联撕毁协议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这就是著名的“596”项目,以鼓舞中国人。

1961年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不顾中共的劝告,公开污蔑斯大林,使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在中国极度困难之际,苏联要求中国偿还抗美援朝期间的军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这是中国人民在同帝国主义核威胁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那时起,中国已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迄今为止,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做出这样承诺的国家。

在中国原子能产业的发展中,苏联前期对中国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我们应该承认。但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协议,撤回专家,极力阻挠中国核武器研发。只能坚定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核武器的决心。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力更生,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把国家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