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日本总结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经验,开始积极投入自行式无后坐力炮的研发。当时日本既没有技术也没有条件研制先进坦克。为了获得基本的反坦克装备,重点是技术要求较低的自行式无后坐力炮。
60式无后坐力自行火炮
1960年,自行式无后坐力炮设计定型,定名为60式无后坐力炮。它的作战任务不是与坦克部队正面交锋,而是用无后坐力炮发射穿甲破甲弹,执行隐蔽狙击任务。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60式放弃了装甲防护,走上了小型化、高机动性的道路,成为新一代的豆类战车。
吉普无后坐力枪
60式采用小型装甲底盘,五对小直径负重轮,动力舱在后,驱动轮在前。使用风冷柴油机,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
火力是两门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并排布置在车体右侧。该枪仿制美国M40无后坐力枪;枪管长度 3.4 米,重 220 公斤。火炮上方有一门12.7mm机枪,不过这把机枪的主要作用不是自卫,而是用来测量火炮的射程。反冲枪。
M50 和 M40 枪
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无后坐力炮的天然缺陷。该炮虽然最大射程为7678米,但在反坦克作战中,最大射程仅为1100米,最大穿甲深度仅为300毫米。实战中,基本只有一次开火的机会,所以要尽量打。
找到目标后,先用小口径立体测距仪粗略测距,粗略瞄准火炮,然后通过机枪照门开火,准确判断距离。炮手根据落点的指引迅速调整火炮并发射一发炮弹,继续观察炮弹的落点,如果准确,立即发射第二发炮弹,如果没有击中,则正常更正,然后启动。无论如何,两发炮弹打完后,机组人员需要迅速撤离,否则反击火力很快就会将其覆盖。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火炮可以通过液压机构提升半米,使其能够从隐藏的物体(如灌木丛)后面射击。火炮升起时,左右射击圈为30°,高、低射击圈为-15°~+25°;火炮下降时,左右射击圈为10°,高、低射击圈为-5°~+10°。车内有10发弹药,车后两个弹药箱各4发国产无后坐力炮,车体右侧有盖下2发。
装甲防护很薄弱,同时采用铆焊工艺。厚度为 12 毫米。没有三防装置,也没有两栖能力。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使用 3 名机组人员:驾驶员、指挥官和炮手以及装填手。身体比较窄,长4.3米,宽2.2米,高1.59米。和普通家用车差不多大小,车内结构拥挤。
其实对于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来说,它只满足最基本的反坦克火力,比单兵火箭筒还要强。 1970年代复合装甲流行后,其较差的穿甲能力被拉长。 ,好在日本是岛国国产无后坐力炮,不存在坦克入侵大陆的风险。这样的车辆可以使用一段时间。一共生产了525辆,据说还有少量在用。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其实日本也不是没有考虑升级60式,有计划取消无后坐力炮,代之以反坦克导弹。但由于1970年代的反坦克导弹性能不是很好,发射后车辆需要停在原地进行瞄准和引导。 ,这是一个简单的目标,不像无后坐力炮那么方便,所以这个计划被放弃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