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周期如此之长为什么会几上几下?

在新中国军工史上,人们把一些研制周期过长的型号称为“长胡子工程”,其中研制的86式152毫米加农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任务是1958年10月由总参、炮兵司令部、军械部和二机部下达的,一直上下浮动,直到1986年设计定型,才被命名为86式。 86 门 152 毫米机炮。 27年,是兵器工业史上发展周期最长的三个“长胡子工程”之一。具有最长车身(8060毫米)的远程大口径火炮。该炮曾在崂山前线进行过测试,但与155mm加榴炮相比,综合性能略逊一筹,故未在国内安装。苍天有回报,27年锲而不舍,屡败屡战,披荆斩棘的精神冲天。 1983年获得大单,成功出口,创汇大丰。 1986年完成国内设计定型,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长胡子项目算是比较满意的结束了。

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发周期为何如此之长,又为何是数倍?原因有很多,但以下三大技术难点应该是重要原因。

86式152毫米加农炮作战状态

新枪的设计实际上是在枪威力和机动性这对矛盾的属性之间寻求平衡和统一的过程。如果射程远,威力大,弹丸一定很重,枪管长,膛压高。这样一来,后坐力就大,枪肯定很重。 1960年最初设计的原型枪射程32公里,射击密度也可以接受,但枪重12吨,无法接受,第一轮就结束了。

国产无后坐力炮_汉后无华夏宋后无中国_国产新型迫榴炮

1965年,炮兵司令部、五机部下达了新的目标。射程30公里,弹重48公斤,精度优于59式130毫米加农炮,但火炮重量必须减至9吨以下。 1967年虽然制造了原型枪,但性能无法平衡,研究再次暂停。

1969年文革期间,在“马背上的人”突出机动性的指导思想下,要求86式152毫米加农炮在将86式152毫米加农炮重量进一步降低到8吨以下的前提下其他指标不变。为了实现这个由大脑决定的毫无根据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实施基于传统强度理论的“边缘政策”,最小化结构,缩小尺寸,降低安全系数。动能/全枪总重量)高达304,比普通枪高50%;最后,研制出来的火炮总重量仍然超过了目标要求。在射击测试中,由于超载和超载导致许多部件损坏,射击稳定性极高。糟糕,使实验无法持续,该计划被迫放弃。

三轮撞墙后,人们被迫冷静思考,重新争论枪重指数。 1972年8月,他们同意将火炮重量调整为10吨。 1975年和1982年试制了两批样枪。经过弹道性能和全系统测试,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进,最终火炮系统达到了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外贸鉴定。

为了减轻火炮重量,86式152毫米加农炮将上下框架由铸钢件改为焊接钢板。为了保证构件的刚度和强度,在焊接部位的内外设计了很多肋板,结构比较复杂,焊接性不好。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来减少焊接过程中的变形。为了减轻枪的重量,该枪采用了低冲击波压力、低噪音的枪口制退器。

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历史告诉我们,火炮重量指标是贯穿整个研制过程的关键指标。于是,片面追求轻量化,让86式152mm加农炮大放异彩。不仅因为经验不足要交学费,还因为指导思想偏差和盲目指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汉后无华夏宋后无中国_国产新型迫榴炮_国产无后坐力炮

“船难掉头,指挥官难掉头”。转弯半径是衡量车辆和牵引火炮机动性和通过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转弯半径越大,火炮的通过性越差,特别是在有山路转弯的山路上,转弯半径往往不是很大。 86式152毫米加农炮首发炮管8米多。大框架,行进长度达到14米。加上拖拉机,全长20多米,很多弯路都走不过去。这也是86式152毫米加农炮首发下马的原因之一。

86式152mm加农炮拖曳状态

第二轮,人们想到了在行军状态下将枪身180度翻转,也就是将枪身折叠的方案,这样行军长度就减少到了9.4米,这与后来推出的 155 毫米石榴石枪不谋而合。但因整体炮兵计划未达到目标要求而被搁置。

第三发原型炮重量减至8吨,行军长度减至12米(非折叠方案)。在三种火炮通过性的对比行军试验中,86式152毫米炮的转弯性能最差,结果再次被否决。

国产无后坐力炮_国产新型迫榴炮_汉后无华夏宋后无中国

第四轮国产无后坐力炮,我们不得不回到折叠枪身的行进结构计划。枪身180度折叠固定在大车架上,将全枪行军长度减少到9.6米,提高了枪的通过性能和防空隐蔽性。为解决枪上部转动时枪上部与标准枪车车轮干涉的问题,特选用小直径航空高压轮胎,胎冠花纹被添加。汽车车轮的干涉问题增加了轮胎的承载能力,与海绵轮胎相比提高了缓冲性能,也提高了轮胎的接地性能。为解决行军过程中大车架后部压力过大的问题,吴成进同志根据汽车挂车的转向理论,设计了一款独立轮式三用前车。优点是:一是具有较好的定向性和灵活性;二、大框打开时两侧放,大框推时在框尾部起到滚轮的作用,减轻了拉框和平行框的劳动强度。

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成功解决了车削难的问题。在世界同类火炮中,其行军长度属于较小的一种。

周衍生与86式152毫米加农炮

86式152毫米加农炮是用弹壳装弹还是装药装弹的问题,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国外,只有苏联的ОФ540 152mm手榴弹使用铜弹,法国OE155F1使用可燃弹。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典、奥地利等国,使用155mm以上的大口径弹药。分裂弹药。

与药包药相比国产无后坐力炮,因为有药筒,所以更容易憋气,加注速度也快,但消耗铜太多;而后者没有药筒,所以更难屏住呼吸,填充速度也更低,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战略资源——铜。对于86式152毫米加农炮,一开始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一是我们没有药包设计经验,二是我国生产的大口径炮弹都是铜弹。药物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经过深入论证,问题来了,因为弹药筒长1.232米,比当时我国生产的最长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弹药筒还要长386毫米。现有的生产设备无论从吨位上来说,在工作行程长度上都难以胜任。投入巨资改造这把枪的弹壳生产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外,铜弹消耗大量战略资源铜,成本也很高。研究的结论是,铜弹壳无处可寻。

1965年,决定探索分装弹药的技术路径。火药包的分装式将技术难点转移到火炮身上。关键是要设计出能可靠密封高温高压火药气体的炮闩。勘探工作首先从巴哈式塞的螺旋式后膛块开始,石棉塞是自行研制的。虽能可靠密封,但后膛块体强度不够,受力损坏。在国家射击场射击时,它发生了。一次重大事故,后膛断裂并飞到炮位后面,从而放弃了螺旋后膛。然后,对楔形后膛块的可行性进行了测试,并研制了一种金属密封圈来密封火药气体。但经过对其结构、形状、选材等各种方案的讨论和试验,发现金属密封圈烧蚀严重,寿命短,密封性能不可靠。两次后膛方案的失败,也让药包分装方案陷入了困境。

当86式152毫米加农炮项目被装填方式受阻无能为力时,山西利民厂在大口径焊接钢弹筒技术上取得突破。已成功应用于毫米坦克炮和85毫米高射炮,实现了以钢代铜、以焊代冲。 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决策者们在这里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们邀请了利民厂总工程师刘春臣参加整体演示,并提出探索在86式上应用焊接钢制弹药筒的可能性。 86 门 152 毫米机炮。刘先生说他可以试试,但是抽壳力可能会大一些。因此,主要部门决定使用焊接钢弹药筒。这是一个关乎86式152毫米加农炮前途命运的大胆决定,也是逼迫梁山的决定。借助焊接钢弹的先例,中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

利民厂完全赞同这一决定,全力以赴,因为这是扩大焊接钢筒技术应用范围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攀登世界筒技术新高峰的一次尝试在枪厂、弹药厂、弹药厂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在设计定型试验时,存在焊接钢弹壳出壳率略低的问题,但一开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出壳率低但未超过指标。然而,当外商来华下订单并进行评估测试时,钢弹提取困难再次出现。对此,客户表示对整枪的技术状况基本满意,但这次故障影响了射速,无法接受。他希望改进它。三个月后,他将来中国进行评估。脱壳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签订合同了。

在接下来3个月的紧张工作中,枪厂和弹药厂通力合作,分析射击工作流程,寻找出弹率低的原因。从动力学上看,脱壳过程分为预脱壳和抛桶两个阶段。预抽是在半自动机的作用下,首先将弹壳向后位移一段距离,使枪膛与弹壳之间产生间隙,使弹壳的粘着力消失。然后可以毫不费力地弹出墨盒。分析预抽过程发现,火炮回位前,门闩相关部位出现严重磨损和弹性变形,说明原设计方案抽出能量不足,零件刚性差。萃取机制和预萃取作用。没有实现枪管和弹药筒的完全分离,导致套管难以提取的失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脱壳能量不足?那就是忽略钢和铜弹性的巨大差异,基本上还是按照铜筒的参数来设计半自动机。事实上,钢的弹性比铜差很多。烧制后,钢弹在高膛压下膨胀后回弹性差,钢弹对壁的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脱壳所需的脱壳力远大于铜弹的刚性和脱壳机构的零件也需要相应加强。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对症下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当年10月,外商如期来华进行评估检测。他们对火炮射击测试中排除脱壳失败的结果非常满意,并立即签订了订单合同。

国产无后坐力炮_国产新型迫榴炮_汉后无华夏宋后无中国

注意:86 式 152 毫米加农炮

焊接钢制弹药筒不仅促成了 86 式 152 毫米加农炮的诞生,还提高了 86 式 152 毫米加农炮的性能,与装有胶囊装药的 155 毫米加农炮相比,该加农炮的射速提高了一倍。 86式152毫米加农炮还完成了焊接钢弹技术,促成了我国86式152毫米加农炮诞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最长、最高膛压焊接钢弹。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扫过荆棘和美丽落日的152毫米加农炮已经成为过去式。经过国外实战试验,我国86式152毫米加农炮威力大、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性和维修性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火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