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为决赛做踏实尽调,让航空好项目与真努力被发现!

4月23日,第三届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双创大赛)半决赛落下帷幕,22个参赛团队被推荐进入总决赛。

根据大赛赛程,半决赛后即进入总决赛前的现场调研/尽职调查阶段,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及相关投资人对调研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并形成调研结论,调研结论与半决赛评审结论一致的项目方可正式参加总决赛。

五一假期刚过,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就开始密集联络相关专家、投资机构以及参赛团队,布置安排尽职调查的相关事宜。5月18日,由航空相关领域的科技专家和中航信托、中航产投、中电科基金、民航投资基金、航天创投基金、北京启航投资等机构的专业投资人组成的大赛专家队伍走进北京点石产业园,尽调工作就此展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近些年,国内也有些与双创大赛类似的赛事,但在赛制设置上增加尽职调查环节的却了了无几。只是一场比赛,为何要设置尽职调查这个环节?两个多月、多地走访的尽职调查又会对赛事评选产生怎样的影响?

大赛专家队伍在实地走访中

这还要从办赛的初衷说起。从第一届开始,双创大赛一直坚持“产业引领、金融赋能”的办赛特色和“实而不虚,卓尔不群”的办赛风格,旨在激励创新、助力创业,为参赛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期开创航空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大赛的主要承办方之一——中航信托是航空工业旗下的一家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承办该类赛事,殊为罕见。就在不久前,中航信托的上级单位——中航资本正式更名为“中航产融”,明确了“立足航空产业,运用科技赋能,致力于成为一流的产业-金融集成服务商”的发展定位,更是将金融赋能,不断强化“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目标引向深入。

大赛专家队伍在评审参赛项目

基于此背景,双创大赛以金融投资的专业性设置尽职调查环节便不言而喻。

“我们不只是要办一场比赛,而是要让金融真正为产业赋能。同时在项目发展规划、项目资金筹划方面给予全面的业务指导,让参赛项目、特别是获奖项目不仅能够收获荣誉、提高行业影响力,也能获得更为重要的后续发展资金支持,真正让创新成果落地生根,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赵陇告诉记者,专业、权威的专家队伍和评审标准,使得大赛在凝聚国内航空科技方面的优秀人才和队伍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

第三届大赛的参赛项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较大的提升,评委会在评审标准上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一轮轮评选和审查上,务求评选出真正有潜力的优质项目。参加过双创大赛的团队都知道,经过资料筛查的入围赛、对项目的精准表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的半决赛,尽调环节可以说是对项目最严苛的审查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三届大赛半决赛上,科技创新和创业投资两组评委对进入总决赛的项目都有浓厚兴趣,也充满了期待,他们也希望通过现场调研做进一步了解,以便在总决赛阶段做出最精准、公正的评判。

中国航发航材院项目团队介绍科研最新进展

“有时我们看到某个亮眼的项目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尽调环节是回答疑问和检验项目真实性的最好方式。”大赛评委会主任汪亚卫说,往届在实地尽调中,确实有项目在尽调环节没过关,而被取消参赛资格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评委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双创大赛不是PPT大赛,科技创新要体现科研的真实水平,创业投资组的选拔后续还有投资机构的跟进,各方面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

有时也会超出专家的“想象”。在中国航发航材院、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项目现场,团队在关键技术、原始创新、预研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及航空科技溢出效益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和潜力。

从赛场到现场,看得更清楚

南航“启直系列倾转旋翼机”以小吨位倾转旋翼无人机为验证平台,解决了倾转旋翼机过渡飞行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半决赛上,针对专家提出的“在高速飞行方面加大研究验证力度不够”的问题,南航团队加快了研发进度,2个多月的时间,多次地面试验后,成功实现了完全过渡及机动高速飞行。

现场调研中,项目团队详细介绍了项目进展、团队情况、实验数据等情况,并通过与距离较远的试飞基地视频连线,让专家更直观地了解产品。“这个项目团队做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参加现场尽调的一位评委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尽调现场

从历次大赛的参赛项目来源看,高校一直是创新创业的劲旅。近年来,各高校关注培育、孵化重大创新成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记者看到园区内汇集了各类创业项目团队。在本届大赛中,进入总决赛的“新型垂直起降高速无人机”和“国产高端工业仿真软件”两个项目,均是该科技园的孵化成果。

“新型垂直起降高速无人机”是在曾被美国《防务周刊》称为“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的“灵龙”无人机基础上发展而来。西北工业大学张珊珊介绍,十几年的时间,团队先后突破了总体气动、旋转机翼、飞控系统以及动力传动系统4大关键技术,率先解决了垂直起降类无人机无法高速飞行这一世界性难题。

专家们在西北工业大学观看“新型垂直起降高速无人机”样机

在西工大科技园一楼大厅,评委们见到了40公斤级SL40样机,为了让评委看得更清楚,他们特意从秦岭新区试验场拉回了一架样机。“我们希望得到行业更多认可,认识更多的投资商,有计划开启新一轮的融资。”张珊珊说,“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目前在研的1.2吨级SL1000具有更大的载重和速度,我们也希望研制成功后能在抢险救灾、物流运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届大赛,航空工业有多个项目进入总决赛。作为航空工业机载控制、导航与制导系统事业部牵头单位,他们深知关键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因此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

专家们调研航空工业孵化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中航创世

“面向全国产化应用需求的高端压力传感器”和“智能轨道交通精密检测机器人”两个项目在自主可控、自主研发方面展现出航空工业国家队的实力,引发了调研现场专家对其市场前景、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关注与讨论:高端压力传感器已完成阶段性产品研制,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轨道交通精密检测机器人已形成系列的轨检产品,在铁路局以及相关用户检测任务中性能表现良好。

专家们调研航空工业孵化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中航创世

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几年在“GNC+”模式的基础上,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主业服务能力的同时,存量科技成果向经济发展增量转化方面已成为其战略布局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航空工业出台“创新决定30条”,其中提到将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投资平台和技术转移机制,加快产学研用衔接,形成“科技+金融+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本届大赛中,闯进总决赛的中航创世和西安思微这两家公司正是在航空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下,孵化培育诞生的高科技企业。

“我们在项目种子期通过类似天使轮的‘内孵化’机制加速成果熟化,后期积极尝试企业与团队共享成果转化收益、共同出资设企,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吴瑜说,“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成果转化路径和机制。”

北京星宇航发科技尽调中,现场与视频连线答辩相结合

帮助他们“被发现”

近两年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创业更加不易,但很多民营创业团队却依然顽强地成长着。进入总决赛的民营企业创业团队,无论在资金还是企业规模方面,与国企的“装备”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虽然从事高科技的事业,但创业场地还不够宽敞、没有超净实验室、没有……

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拥有对航空产业发展的热爱和自信。跟随尽调专家走访北京、西安、沈阳、南昌等地,记者发现这些参赛团队都有较强的专业背景,掌握自己领域的科技发展状况,在自主研发、核心科技等方面有各自的亮点,但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也是专家们提到最多的一点。

南京动量材料公司总经理力小安(左一)向大家介绍新型纳米多孔碳膜的研发情况

“对项目还要做进一步的梳理提炼。”“不能仅仅做服务,还要做工具,抓住投资人最感兴趣的点。”“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成有空间的产业。”……两个月的调查走访,参与尽调的专家对入围总决赛的项目进行深度、一对一的了解指导,引导项目团队在技术开发的同时,注重商业价值的开发,帮助他们提炼项目的投资价值。

他们也就汇报资料中出现的“敏感问题”做进一步提问,以求真伪。尽调的队伍里,作为大赛承办单位之一的太原市人民政府也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其中。近几年,山西省在通航产业领域也是动作频频,据悉全省层面的通航产业园建设正在规划布局中。在尽调过程中,他们也对相关项目表现出了投资意向。

从初赛、半决赛到总决赛,每冲过一关,对项目团队来说,就意味着航空领域的努力“被看见”“被发现”的机会在增加。第三届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名单已经公布,网络投票“决战太原”页面已进入倒计时。目前各参赛团队根据评委们提出的建议还在认真打磨资料和方案,一决胜负的大门正在徐徐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