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汉江往事:父辈对我有莫大影响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辈对我有莫大影响。

父亲曾和我们说过,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还不满20岁的他决定去学机械。父亲的想法是旧中国是农业国家,工业落后,工业于社会前途是大有益处的。1941年下半年起,父亲供职于抗日战争的重要空军基地——湖南芷江机场,作为二修厂的一名机械士,与日夜抢修维护在对日作战中负伤累累的中国战机,父亲说当时工作很忙,但他干得很起劲。1945年,父亲亲眼见证了日本军机挂着长长的白布飞抵芷江机场受降点投降的过程。长沙解放后,父亲来到武汉汉口的王家墩机场报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南军区航空处学习队第二期,后进入汉口航校。而我,就在祖国航空业萌芽的1951年,出生在了汉口的春天,父母因此为我取名汉春,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我的幼时记忆是从1954年开始的。当时我3岁多,武汉发大水,汉口航校迁往南昌航校,我于是随着父母坐火车前往南昌。记忆中洪水很大,火车开得很慢,一点一点往前走,我就随着哥哥姐姐在车厢里摇摇晃晃的走动,孩子的世界不懂得慌张,只觉得好玩。

南昌航校(现南昌航空大学)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一段记忆。当时航校应该叫作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其他城市设有分校),父亲在航校的实习工厂担任教员和车间主任,母亲是航校家属委员主任,我的小学生涯里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航校的子弟小学度过的。记忆中的南昌航校条件非常好,院子里有整齐的柏油马路,宽阔的大操场和郁郁葱葱的万年青,小学校舍以及我家的住房条件也都很好。大院里还有苏联专家,航校的学员经常扛着滑翔飞机在大操场上试验演习,儿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围观滑翔机演习。我们全家人的生活非常安逸祥和。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在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父亲作为襄樊航校筹备组成员之一,于1960年调至襄樊,在樊西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开始筹建襄樊航校。我则于1961年随母亲从南昌经汉口来到襄樊。当时我才10岁,还记得父亲到汽车站接我们,几位航校学员拖着板车,拉着我们的行李,摸黑走在鹅卵石的路上,一行人跌跌撞撞走了很久才走到家。初建的襄樊航校条件自然无法和南昌航校相比,仅有两栋二层楼的学生宿舍,我家8口就住在16平方米的宿舍里。那几年航校一直处于基建过程中,非常艰苦。有一年遭遇龙卷风,又下冰雹,我们就躲在房子里不敢出门,生怕被龙卷风卷走,而院子里的大人们却都跑到河边去抢救水泥。龙卷风后,很多基建被摧毁,大树被连根拔起,到处一片狼藉,更要命的是粮食供应不足,大家都吃不饱饭。那几年,母亲、哥哥、姐姐与航校的学员一样忙于基建,我就和弟弟妹妹去电厂捡煤渣贴补家用。我们自己种地,到农民的田里捡麦穗,溜红薯,自力更生,度过那艰难岁月。襄樊航校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全国各地包括南昌航校、北京航校、南京513厂等单位的共同支援建设下,扎根立足了。

1968年12月,我到南漳县丰坪大队五大队一小队下乡。1976年结婚——丈夫毕业于上海航校,分配至汉江厂工作。直到1979年我才调动工作回到了汉江机械厂,数年后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和父母一起投身航空建设。我在技术科主管工艺室担任材料定额员,业余时间参加夜大和函授大学的学习。

技术科主管工艺室是一个先进的集体,同事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管理经验,我们科室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科室。我有幸加入这个集体,牢记父亲的嘱托,坦然面对新的工作挑战,刻苦学习钻研,兢兢业业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快速成长。我经常和优秀的老同志一起下车间、下班组,了解一线情况,熟悉工艺流程,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整理修改数据,力求既保证生产效率,又节约材料成本。我在材料定额和包装设计方面的工作表现获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先后获得我厂材料定额管理、JJ5/JJ6包装设计改进、密闭头盔包装桶设计改造四等奖,铁路快运瓦楞纸箱缓冲抗压包装设计等奖项。

从1979年进汉江厂到2005年底退休,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了26年的青春年华,女儿女婿则紧随我和丈夫的脚步,从参加工作起就在汉江,勤勤恳恳继续着新时代的祖国航空建设。

航空工业航宇成立后,女儿工作地点从汉江迁至宏伟,我也开始了人生新阶段,过上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

航宇公司离退休办很关心退休职工,为我们老年人创造了非常好的退休环境,我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我从小就活泼好动,热爱体育,退休后我打太极,又拿起乒乓球拍,挥拍健身,辅导小外孙学球,乐在其中,还曾荣获市老年乒乓球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我报名了航宇老年大学的学习,并担任老年大学柔力球班的老师,舒活筋骨之余,带队参加市里的文艺表演,颇受欢迎,还获得了去韩国交流的机会,可算是意外之喜。

我今年70岁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也70岁了。我是航空大院里生长的子弟,从出生到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几乎没有离开过航空这个大家庭,我的全部都在这里,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航空之子”。我们是千万个航空之家的一分子:三代10人——父母、我夫妻二人、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女儿女婿——都是航空人,另有一位外甥因从小耳濡目染蓝天的壮阔,大学毕业后投身于浩瀚的航天事业中。一晃我的女儿女婿也已在航宇公司工作20多年了,女婿被评为2020年度公司劳动模范,正带领全车间500多名员工奋战在机加生产线上,我们老夫妻则全力做好子女孙辈的后勤保障,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工作。建国70周年大典,当看到各款机型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我们和百岁老父亲一起无比欢欣鼓舞——这里面也有我们祖孙三代的心血。

航空是我们这个小家一道独特的向心力,我们感谢航空工业,为一家三代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更为有机会亲历并投身于祖国航空事业70年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实现航空精神的代际传承、感到无比的光荣自豪。祝福航空人,祝福中国航空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