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上市航司中,山东航空率先交出2020年成绩单,2020年巨亏23.82亿,创下成立26年来的最大亏损。
回顾山航26年历史,其盈利水平(净利润率)也曾排进全国前五,并且即使在1998年国内民航效益滑坡,2003年非典冲击下,也依然实现了盈利。
然而,在2011年达到盈利顶峰后,山航近年来的业绩开始呈波动下滑趋势,26年飞出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
成立之初:高歌猛进
1993年,国家取消购票乘机需持介绍信的规定,普通市民只要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可以购买机票,乘机出行正式向普通民众打开大门,一批地方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出现。
山航集团的前身——山东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下文使用“老山航”“山航集团”称呼,区别于现在B股上市的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这一背景下,于1994年3月经国家民航总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山东财金集团前身)持股90%,总部设在济南。
1994年12月26日,一架山航涂装的运-7飞机首航济南-济宁,拉开了山东航空经营的大幕。
山航首架运-7飞机,图片来自山航
由于资源有限,同时避免与民航总局直属的骨干航司直接竞争,成立初期山航与同期成立的不少航司一样,选择以支线业务为主,引进支线飞机。
得益于山东省经济发展较好,又是国内人口大省,山东航空也迎来快速发展。1996年,山东航空接收3架737-300飞机,又向南航先租后买下4架萨博340飞机。
山航萨博340飞机,图片来自《中国民航机型大全》
到1997年,山航的旅客周转量已接近6亿人公里、客座率达到71.5%。同年,山航还积极拓展货运业务,开辟了以代码共享方式代理执行南航烟台至韩国的货运航线,该航线也是国内第一条由地方航空公司代理经营的国际货运航线。
不过,就在“齐鲁之翼”山航高歌猛进,即将迎来三岁生日时,一场中国民航的内斗降至。
1997年11月,民航总局推出“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票价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航空公司选择价下浮空间的自主权,目的是把企业推向市场,推进民航市场化改革。不过,这一政策演变为一些骨干航司在具有市场份额优势的航线开始低价竞销,并给代理提供高额回扣,而更多航司迫于竞争压力,也加入这场“票价大战”。
尽管民航总局在1998年5月和11月两度出手制止这场内斗,但已无力扭转中国民航连续盈利终结的局面。1998年,国内航司普遍录得亏损。
令人意外的是,刚刚起步的山航却在这场内斗中,成为少数实现盈利的“幸存者”。1998年,山航的净利润率在国内二十多家航司中排列第四,净利润排行第五。次年,山航收入净利润率更是突破10%,能够比肩近几年国内低成本航空的盈利水平。
据山航2000年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之所以能够在内斗风波中能保持盈利,与山航业务与竞争激烈的骨干航司重合度不高、中小机型成本相对较低、积极开拓包机和货运等市场、开设电话订票业务和在济南推出免费送票上门等服务,提高市场认可度和旅客满意度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