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集体亮相进博会 国际医疗产品加速落地

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集体亮相进博会

今年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参展。这其中全球十五大药品巨头,五年以来首次齐聚进博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集体亮相参展,具体有哪些亮点,跟随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现场看一看。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我现在的位置是在8.1号场馆。今年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依旧是由三个场馆组成,其他两个场馆是以药品、保健食品和康复养老这些方面的展品为主。而我所在的8.1馆,更多地聚焦在医疗器械。今年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全部集体亮相进博会。

提到医疗器械,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医生的手术刀,除此之外想象到的也是一些像检测仪之类的静态的医疗设备。然而我来到这个展区,发现今年有大量“动态”的装备,尤其是我身边这个展台,非常的显眼。

这里面有三组手术机器人同时亮相工作,有一种“机器人总动员”的意思。那这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究竟是做什么的,我们带大家近距离地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款,相比较之下,它的占地面积最大,阵仗也最大,有四个机械臂围绕着手术台。那么它主要聚焦的是像腹腔镜这样的需要精细操作,同时又很适合微创的手术。这也是这套系统的中国首展。

手术机器人怎么操作的?我们来体验一下。

带上这个定制的3D眼镜,这个摄像头就可以捕捉到我了。现在我看到的就是模拟的腹腔内部。而当我操作这两个装置,可以看到那边的机械臂,就跟着我手部的动作同步进行操作了。

给大家讲一下我的感觉。无论我做什么动作,它都有一个不大不小、刚刚好的阻力帮我控制,手不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而假如我现在有轻微的手抖,我们看到在机械臂那一端是把这样轻微的抖动过滤掉了,它仍然可以稳定地进行操作。

这也是手术机器人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加精准和稳定。而另外两款分别是针对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手术的辅助机器人,同样应用在一些最需要精细操作的环节。

我们了解到这个机械臂的定位精度都是达到亚毫米级,同时全程可以实现可视化操作,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和术后康复的时间。

看到这样很有未来感的机器人总动员,大家可能会想我们距离它们应用有多远呢?事实上,这款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机器人已经在去年8月正式在中国上市,目前也已经应用在了许多手术中。所以“未来”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么,大家肯定更会关心安不安全的问题。的确,在我们的常识中,手术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医生来临场判断和操作的,而机器人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其实我也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三款机器人的名字前面都有“辅助”两个字。它并不是替代,而是辅助操作和执行,让一些相对机械化的内容,减少人为的影响。

我们常说从进博会看见未来,那么相信在未来的医疗,无论机器人是否会拥有更加聪明的“大脑”,无论机器人总动员的规模是不是会越来越壮大,但核心一定是为了更好地为了“人”而服务。

新技术集中亮相 呈现行业新趋势

今年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不仅有大块头的“手术机器人”,还有更多行业内“小而精”甚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新技术集中亮相:既包括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的新疗法,也涵盖了健康、保健等多领域。在“探馆”采访的这几天,记者听到了一些高频关键词比如“精细”“精准”“创新”等等,从中也不难看出全球医疗行业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锁定“精细”手段 力求个性化诊疗

癌症、心脏病等都是常见的高发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记者发现,参展商带来了不少“黑科技”手段,力求实现个性化更高效的诊疗,在提高诊疗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减小并发症等风险。

进博会参展商 曾治宇:做心脏介入手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话,可能会有一些组织的碎片、血栓顺着血流,通过血管分支进入大脑,有了这个装置以后,我们在它通向脑的血管通路的地方,把它给网住,能够捕捉这个碎片,捕捉这个残渣,再把它移除出去。这样的话就能够有可能预防手术带来的中风。

聚焦“精准” 从精准诊断到精准治疗

在心脏介入手术过程中添加这样的“网兜保护伞”,可以实现高效治疗,减少并发症;而针对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就需要一把无形的“超弧刀”,更精准锁定病灶的位置,实现精准治疗。

进博会参展商 张晓:无形的刀它是在这个里边,这里面有个x射线球管,因为脑部肿瘤它非常重要,我们要尽量去规避它的射线对正常脑部组织的侵袭。既治疗了他的肿瘤,但同时又不侵害他的正常组织,使得这个人还能生活。所以不光是治好了,他还能要生活好。

实现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目前,精准诊断正在改变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监测的方式,既可以使患者快速获得最优的治疗方案,还能有效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提高医疗效率。

进博会参展商冯时瀚:像这台仪器,它能够在12小时之内帮你做基因的测试,检测出你能如何去对症下药。

进博会参展商 姚国樑:当拿到癌症患者手术后的标本之后,将样品玻片放到我们的分析系统里面,经过分析之后,在屏幕上看到的,在肿瘤患者的标本里面表达的,可以让病理学家知道究竟是什么肿瘤。

健康领域受关注 研发全流程创新

无论是在临床阶段,还是在研发阶段,不少参展商表示,针对不同阶段市场需求,他们也在不断迭代技术,不断创新,力求更好服务中国消费者。

进博会参展商 刘震亚:我们会推出越来越多的适合于家庭健康方面的,比方说小型的,比较容易操作的便携式的,涵盖了全身各种器官和领域康复理疗等方面的这种治疗解决方案来应用到家庭。

进博会参展商丘汉华: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成都创立了成都创新中心,2022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创新中心,我们不单单是个上游产品提供商,我们还是希望把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医疗服务也带到我们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手上。

溢出效应明显 国际医疗产品加速落地

五届进博会以来,越来越多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新技术、新服务,乘着“进博东风”来到中国,在全国广泛落地应用,也让更多病患得到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手术室里,主治医生正在为一位64岁的患者进行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置入手术。此次手术中使用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在2020年在进博会初次亮相之后,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

进博会参展企业负责人 谭天立:从2020年到今年是第三年加入进博会,我看到进博会的巨大影响。我们服务了大概是500多个病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教授 郭应强:我们把这种最新的产品引入到中国,希望解决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疾病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一种比较简单、安全、有效的置入方式,给我们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

在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持续带动下,这款心脏瓣膜已被纳入河南、上海医保范围,落地全国23个省市的70余家医院。

而在重庆彭水县高谷镇中心卫生院,这里的放射科医生正在与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医疗团队进行连线,通过5G远程系统由在上海的医疗团队对病人进行远程操作CT检测,同时实现病例共享,基层医院在网上就与上级医院实现联动,病人第一时间得到专家会诊。

重庆市彭水县高谷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肖平:远程系统对我们操作当中,一些难度比较大一些的体位扫描,或者是诊断当中比较有难度的病例,通过远程请专家进行会诊,或者说对我们进行指导,帮助我们解答疑难。

据了解,截至目前,重庆彭水县的4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DR、彩超等设备全覆盖。也因此提高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和诊疗水平,有效解决了基层医院“留住患者”和“留住医生”两大问题。

重庆市彭水县农村卫生管理中心主任 张维龙:我们为这些设备安装了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和系统提高了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近年来,彭水首诊诊疗率保持在72%左右,实现了国家分级诊疗的目标。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岳群 刘颖 田琪永 董彬 柳明 王世玉 李洪淼 张波俊 四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