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心不甘情不愿的美国海军轮流使用鱼雷、炸弹、导弹等武器轰炸自己的航母,用了25天时间才将其炸毁。这只是一艘即将退役的航空母舰。让世界看到美国航母的实力。把目光转向二战,当时的航空母舰感觉很脆弱,比如日本海军的萨基号,只被两枚炸弹击中不到10小时就沉没了,好像和现代的不是同一个产品航空母舰。那么,二战航母为何如此脆弱?
事实上,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如此脆弱的主要原因是吨位限制。美国人认为,二战期间的1939年至1945年是航母技术飞速发展的第一阶段。英、美、日三大航母强国,当时的发展重点是中小型航母,总吨位约3万吨,日本的加贺、志诚苍龙、飞龙、和美国的Essex等。由于当时船体工艺的限制和所用材料的强度不足,它们几乎处于这个水平,无法做大。
上面提到的这些航母主要使用高温超导结构钢。所谓hts钢,就是碳含量低、合金含量低的钢。高温超导钢的优点之一是易于焊接。如果载体被击中,维修部门可以快速修复受损区域。但缺点也很致命,hts钢的强度很低。我们知道,航母每天都在海上航行,需要承受海浪的冲击。转弯时要注意船体。如果超过钢材的承载值,航母就会解体。船越大,对钢材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美国和日本为了建造更大的航母海战世界r系飞龙航母舰载机数量,使用了很厚的hts钢来提高整体强度,同时也占用了航母大量的内部空间和载重量。与同吨位的现代航母相比,二战时期航母的船体明显更重。因此,船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提高防护能力,适当减少舰载机数量。二是增加机库面积,增加舰载机数量,降低防护能力。日本的思想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美方认为,“我有很多伤害控制,不需要太强的保护。”英国人的想法是德日潜艇太猖獗,我们需要更多的飞机来护航反潜,我也想进攻。因此,由于吨位限制,各国选择削弱航母的防御能力,从而导致了航母在二战中的脆弱性的一系列原因。以下是具体示例的集合。 1939年,英国航母HMS Valiant在大西洋巡航保护商船,突然被德国U-29潜艇盯上。德国潜艇毫不犹豫地向英国航母发射了三枚鱼雷,两枚命中,一枚未命中,15分钟后,英国航母沉入海底。事实上,鱼雷一直是水面舰艇的最强敌人,比导弹更具威慑力。二战期间,48%的航母和护航舰沉没是鱼雷。当时可能是被单舰炮击中修复的,但被鱼雷击中基本宣告了这艘舰的死刑。因为鱼雷在水下工作,他的原理是依靠气枪的作用,而水下冲击波的冲击力很强,连现代航母都承受不住。因此,无论是航母还是战略舰艇,都非常重视水下防护。吃水线以下的装甲比甲板厚。但由于吨位限制,英国、美国和日本都减少了航母的水下装甲。包括历时11年建造的二战最大航母日本神农号,在其出现后仅17小时就沉入海底。都是因为水下防护不好,很容易被美国潜艇击沉。
据统计,二战中沉没的航母中有55%是由于水下防护不善造成的。总而言之,吨位限制了水下保护。在中途岛海战中击沉的四艘日本航空母舰就是另一个例子。当时,30架美军俯冲轰炸机轰炸了加赫,被击中的加赫机库起火,大火导致弹药库爆炸。另一艘航母“潜龙”号在机库中被三枚炸弹击中,蒸汽管道升降机也起火。航空母舰 Hiryu Akagi 也被大火烧毁。原因是让航母满载舰载机,减少区域防火和防火舱壁。防火隔板可以阻止火势蔓延,它是由多排钢板焊接而成,因此占用空间很大。日本人认为这是浪费空间,只安装了几个防火舱壁。为什么美国航母起火后死亡,而日本航母起火后沉没?这就是吨位限制消防系统的原因。日军一心只想侵略别国海战世界r系飞龙航母舰载机数量,所以只着眼于加强航母的攻势,但防护措施不到位。所以一旦航母遭到袭击,日军就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航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