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战”需要掌握战争技能出奇制胜:军事院校详解人民军队实战案例,提高作战能力,强调军队队伍能力的培养;而“打赢战争”则是指在发生战争时能够战胜敌人,追求战争的积极成果,强调军事团队能力建设的实用性。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可以将人文素质、价值观、科技能力、军德和法治的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培养团队能够战斗的战斗技能,也增加了团队“赢”的软实力。
【关键词】军事文化军事学院教学软实力
CLC 编号:E0 文件识别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9
军事文化包括军事思想、军事传统、军事制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精神财富。先进军事文化,是指符合社会进步标准,代表军事发展方向,反映国家军事软实力水平,能够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力量和社会公信力的军事文化的总称。对军事活动的意见支持。先进的军事文化是科学的出奇制胜:军事院校详解人民军队实战案例,体现了军事人文和军事科技的先进水平,体现了军事斗争和客观规律,是先进战斗力的代表;先进的军事文化是以阶级为基础的,代表着先进的军事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是一个国家军事软实力的灵魂。 [[1]陶军.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特征[J].指挥杂志,2009 (1): 66-68.][1]
软实力就是人的力量——不仅因为只有人才有精神力量,而且只有人才能感知和回应精神力量。传统观点认为,军备、武力等有形力量是硬实力,是打赢战争的关键,而文化、价值观、技术、道德、制度和修养往往被忽视。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奈认为,以美国为例,其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对软实力的运用比武力和经济手段。实力越大,影响越大,越成功。
文化、技术、制度等软实力,正以其微妙的渗透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世界主要权力集团的实力。可见,先进的军事文化可以影响单个军队的人,而人的因素是一切过程和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入伍人员是军校教育的基本职能。
“会战”需要掌握战争技能,提高作战能力,注重军队队伍能力的培养;而“打赢战争”则是指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能够战胜敌人,追求战争的积极成果,强调训练军队能力的实用性。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可以将人文素质、价值观、科技能力、军德和法治的培养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培养团队能够战斗的战斗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团队赢得战斗的实际软实力。
一、将人文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军校教学,提升“能打能赢”的队伍软实力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文化素质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而精神品格则体现在民族爱国主义和高尚品格上。我们认识到,只有将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军校日常教学中,才能有利于军校个体人格的提升,为军校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和情感支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健康高尚人格的更高创新人才。具体而言,军校兵营走廊的警句、军校校园内的纪念雕塑、军装上的标语奖章、功勋官兵的荣誉榜等,都可以渗透到自豪感的教育中,将军人的责任和荣誉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培养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人文品质。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价值标准等。价值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军校学员大多处于青年阶段,这是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其价值观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军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培养。首先,士兵的职责是战斗。虽然中华民族有崇尚和平的传统,但战争是为了和平,战争也是军人价值的体现。在当前的和平时代,军人决不能“忘记战争”,“忘记战争”将有失去力量的可能,将危及“能打仗,能打仗”的本质。因此,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特别是在政治思想课中,要注重培养军队院校的紧迫感,建立安全与危险、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战争和备战是军人应该做好的常态。
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以战制止。只有“能打”、“打”,才能达到“不战”、“停战”、“胜利”的目的。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决不能忘记战争,要时刻拉紧战备线,因为“没有什么比迎敌更能带来和平”。其次,忠于使命是本能。献身使命是履行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爱军,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勇于战斗,坚决完成新世纪军队的历史使命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阶段。要把热爱使命培养成军校学员的本能,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和实践。第三,责任的价值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成败。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上将曾说过:“我们不为平时的胜利负责,只能接受战时战败的屈辱。”军人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关系到生死存亡。马晓天司令员的话体现了训练军队的责任价值对战争结果的重要性。在军事院校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军校学员的责任价值。大部分军校学员都是年轻人,很多都没有基层经验,更别提打仗了。如何培养这些学员的责任价值观,需要军校教育工作者的深入努力。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结合实战的因素,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模拟实战,课程形式的发展要贴近实战。只有不断将实战成果责任的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将责任感内化到军校学员的价值观中。
二、注重将科技能力培养融入军校教学,提升“能打能赢”的团队软实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著名论断,结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上,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但科学技术不仅针对自然界,还具有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源于科学技术作为理解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科技也成为一种软实力。载体,或者软实力资源。
现代战争,技术落后会被打败。用科技增强实力是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要求,随着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军队将成为科技知识密集型武装团体。军队科技的先进水平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或将来,这场战争将是一场科技战争。国防能力和军队的战斗生存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和依赖科学。科技与现代工业。军队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与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水平密切相关。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软实力的培养。就军事院校教育实践而言,课程设置重政治思想教育和基础课,忽视专业课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必须在基础课上补上,所以专业课的课时当然会减少。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队院校不断壮大的干部和学员普遍是高素质的学生,在职培训学员的学术基础普遍提高。因此,军事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因势而变,提高专业课课时比例,深入教授专业课,让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现代精锐士兵,具备能力“能够战斗”。 ,以达到“打赢战斗”的目的。
三、将军德、军法教育融入军校教学,增强“能打能赢”的队伍软实力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个人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军人品德包括以仁为本的正义战争精神、关心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国家服务的爱国精神和官兵道德。在军事教学中,军德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在目前的军校课程中,往往没有专门的军德课程。我们意识到,软实力就是对人的权力,而道德对人的影响往往决定着人的行为准则。通过德育影响人,将良好的道德观念融入军校教育内容,有利于军队人才正向价值取向的发展,为军队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帮助。道德是有传承的,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军人是一种职业,有自己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道德之上的。军人行为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将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普遍认可和发扬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军人个体各项职业素质的发展上。针对军队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军人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军队院校军事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
具体来说:一是弘扬中国传统军人职业道德,比如“仁”,应该是军校学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境界,但仁不是盲目的仁慈,而是指官兵的“仁”,仁义之师的“仁”。培养个体军人的仁爱精神,是加强团结、扩大联盟的有效途径。群体凝聚力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凝聚力,而凝聚力关系到战斗力和能否“打赢”。
第二,“正义”的战争精神应该是贯穿学员军事文化教育的内容。所谓“名师”就是所谓的“正义”,正义是支撑军队战胜敌人的关键因素。在建军实践中,正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理想信念、人类的正义事业、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观等,不仅是我军军事文化底蕴的提炼根据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指挥的革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加强和发展这种“正义”的战争精神。有仁义的德师是无敌的。这是“能打胜仗”所必需的软实力。
法治理念是进口产品,但实践证明,其合理性、规范性、稳定性无不体现出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组织治理中的优势。我军还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军。军事政策。
在军事院校开展法制教育时,应教育军队院校处理好以下关系,为建设“能打仗、能打仗”的队伍做出贡献:
首先,教育学员处理好个人权利和军事责任的关系。军人从被授予地位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做好牺牲“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战斗”的准备,军队组织严密。组织,这意味着士兵要放弃比普通公民更多的权利。因此,法治教育要特别注意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处理好个人权利与军人义务的关系。
二是教育学员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关系。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对立的主张是不正确的。我们高度重视集体权利,从不忽视个人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权利来源于个人权利,归根结底是为个人权利的实现服务的。
第三,教育军校处理好学法与守法的关系,向学员传授法治内容只是法治思想的基本任务,能力的培养遵守纪律、依法办事是官兵的首要任务。只有将法治思想内化为行为指南,法治思想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优势才能服务于“能打胜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