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火”轰炸机在苏联乃至世界装备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是苏联第一架超音速远程轰炸机,无论部署在哪里,都能让美国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而围绕“逆火”轰炸机,苏美展开了长期较量,美国开了个瞎子摸大象一样的大笑话。
一、逆火定位
苏联对第一架超音速远程轰炸机的定位非常精准,就是将美国航母战斗群挡在自己的防区之外。
由于苏联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航母力量,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寻找出路。有人认为,“逆火”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核武器运载平台。这个说法并不全面。
如果没有制海权,轰炸机根本无法到达美国本土。在那些日子里,战略轰炸机不需要拥有超音速能力。苏军的真正目的是希望“逆火”号高空高速冲破美军空中拦截网,成功击沉美军航母。
这就是 Backfire 一次可以携带 5-6 枚重型反舰导弹的原因。
事实证明,这种军事观点也大大超出了美军的预期。他们一直认为轰炸机的对地攻击任务高于反舰任务。通俗地说:美国人认为轰炸机是用来轰炸的,而不是用来攻击战舰的。
二、美国笑话
谁也想不到,美军对“逆火”轰炸机的评估,尽管信息正确,却造成了盲目的、象大象一样的误解。
误解的一个主要来源是 Backfire 的非常规军事名称。根据美军窃取的资料,“逆火”的原型是Figure 26,后来变成Figure 22M美国海军威力号的笑话,好像是Figure 22的升级版。
之所以不叫“逆火”图26,是为了进行战略欺骗,隐藏自己的表现。
其实《逆火》是图22中众多设计图纸中最让图波列夫满意的一张,但由于军方给出的工期太紧,没有多余的磨合时间,只有可以使用早期的实验版本。拿出来穿越。
实验版的成绩“不负众望”,表现并没有让大家满意。苏联要求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一种性能超过22图的新型轰炸机。“逆火”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很快就会投入使用。
与前作相比,《逆火》除了动力系统不同外,与图22相同,内部航电系统相同。另外,它只是Figure 22系列的不同版本,所以称它为Figure 22M也是可以理解的。
误解的第二个来源是苏联海军装备的“适得其反”。美国海军的军事思想是进攻性的。他们直接将自己的思想应用于苏联军队。战略轰炸机的海军装备是攻击美国。
如前所述,“逆火”的主要任务是反舰,需要前沿部署快速突破对手的防空网络。苏联海军自然希望在海军机场部署这种反舰武器。
误解的第三个来源是美国本身低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美国海军从二战中吸取的教训是,如果苏联海军试图攻击舰队或威胁航运线,美国海军必须承担为商船护航的任务,这是空军和陆军无法替代的。
众所周知,美国舰队本身就是让苏联失眠的主角。 1970年代美国海军威力号的笑话,苏联和美国同时将核打击的重点转移到战略核潜艇上,而航母则被定位为地区冲突的主要装备。
但苏联担心美国航母舰队会追捕自己的战略核潜艇。美国人从来没有这么担心过,自然很难相信一艘航母会值得敌人注意。
误解的第四个来源是情报数据不清楚。美国空军和DIA(军事情报局,隶属于美国国防部,是美军下属的一个情报部门)估计“逆火”的作战半径应该达到5650公里,可以增加到7780公里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对美国大陆的威胁。
相反,海军要可靠得多。他们直接找中情局合作。他们认为“逆火”的最大作战范围只有3380公里。事实上,这个值也比实际性能高出 50%。
虽然海空军没有就结论达成共识,但当时美军的领导者是空军,因此凭借强势地位,“逆火”被直接归类为洲际战略轰炸机。并且在与苏联谈判限制武器发展时,要求限制“事与愿违”的次数。
尽管苏联代表解释一切无济于事,但他们最终承诺拆除“逆火”空中加油系统,每年生产不超过 30 架飞机,以换取美国在军备限制条约上的签字。
p>
直到苏联解体后,美军才偷偷拿到了当时最先进的人偶22M3(最新版《逆火》),才发现这是自取其辱。
三、李文改变了美国海军
直到 1980 年代美国新任海军部长李文上任,美苏盲目夜战的局面才有所改变。他对苏联海军的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也非常清楚苏联害怕美国的航母。
所以他一方面加强了美国航母的实力;另一方面,他将航母舰队变成了目标,牢牢吸引了苏联海军的注意。
这个看似矛盾的决定实际上让美国海军解放了巡航导弹,将其作为攻击苏联本土的主要手段。
此后,美国海军改变战略,开始刻意削弱航空力量,重点发展导弹和反导系统。正是因为海军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海军才逐渐成为陆军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