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1940 年的海军法案视为战争的转折点是不恰当的,我认为甚至是不准确的。可以补充以下三个论点:
1、1940年战争法本身就是太平洋爆发的原因之一。美国40年的军事扩张计划是1941年日本内战和讨论中的一个持续问题。研究过1941年帝国会议纪要和赫尔-野村谈判的人都知道,虽然日本病态地追求资源自给/长期日美冲突/军国主义扩张主义思想是“长期- 战争的要素,赫尔 - 野村做出巨大让步后缺乏进展,文森-沃尔什扩张计划/事实上的石油禁运导致权力不可避免的倾斜是“直接”原因。这最终刺激了战争的爆发,这也是现阶段太平洋战争史学的主流解释。
一个事件在逻辑上不能同时是一个原因和一个转折点。
2二战中国战场的转折点,这是在忽略1942年初输掉战争的真正可能性。这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盟军必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保持足够的力量来阻止IJN的前进。两者之间,印度洋更为重要。 43年伊朗航线运输量超过60% 波斯湾是海湾石油运输的主要航线,而肯尼亚/西非航线是供应北非、东非、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的唯一航线和地中海的盟军。日本没有长期控制印度洋的资源,也没有这样的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机动编队在短期内实际上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美国的一些说法说“袭击印度洋的危险只对斯里兰卡人适用”是胡说八道。除非洋基朋友打算化身铁木真,准备在英国(帝国)瘫痪甚至停战,苏联/中国战区被孤立,否则他们将与加拿大一起征服欧亚大陆,统治七大洋,果断将IJN中途岛后的移动编队。削弱到可以轻松控制在两条车道上的程度至关重要。
资源优势不等于战争胜利。资源优势还需要其他几个要素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a)足够的时间和完善的动员体系,将资源转化为战斗力; b) 对手不能利用其他优势造成可以抹平资源优势的损失率; c) 拥有优势资源的一方有足够的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以便使用其优势资源。
3,相比之下,太平洋中最不重要的“转折点”是瓜达尔卡纳尔岛。
瓜达尔卡纳尔岛名义上代表着攻防交换(即战争主动权的易位)。如果对应于东线的战斗,则代表着德军在库尔斯克之后失去主动权的时刻。战争的“实质性”转折点,双方资源的比较,显然是在此之前发生的,而此时这种资源的比较,却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了战争的策划和实施中。
这并不是说瓜岛真的“不重要”,除了攻防互换;瓜达尔卡纳尔岛也代表了战前 IJN/IJA 控制南亚的“第一阶段” 在资源、加强防御以击败盟军的反击以结束战争的计划失败之后。因为在战前,IJN/IJA预测“攻守兼备”将被转移。美国当然有能力在造船竞赛中彻底压倒日本海军——谁都知道,1922年、1914年,过于明显的事实只是背景,战争的逻辑就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如果资源可以攫取,如果后续的拦截和消耗能够阻止美军的优势资源获胜,或者至少让胜利的成本过高,那么它的资源优势就无法转移到战争和谈判桌上。
但事实是,美、苏、英联合资源完全有能力结束42冬季攻势,大规模登陆/两线进攻北非,打赢南北战役大西洋同时在太平洋发起 IJN 不可逆转的反击。这意味着欧洲的战争不会以德意的胜利而告终,大本营根本无法将控制区的防御加强到盟军无法将其推倒的地步。
这意味着结束战争的“下限”也难以实现。 IJN/IJA未能在瓜达尔坎岛达到预期的消耗率,意味着盟军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其资源优势的体现已成为必然。盟军也在世界大战中获胜,他们正在调动所有的潜力。在凌空抽射、消耗战和对马式决战之后,这场战争不会以另一场朴特茅斯谈判而告终。盟军不会接受有条件投降。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边噎死在血泊中。如果说“工业能力不可战胜,其他一切事实都不重要”是美国人的愚蠢,“42年的转折点之后就不会有危险”是英国的偏见二战中国战场的转折点,“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战争将如何继续”无疑代表日本的中心从视角来看迟来的觉醒。
A决定日本将在这场比赛中攻击更大的对手;
B 确认日本无法通过军事手段赢得战争;
C标志着战争在攻防之间的过渡,以及日本战前制造僵局以结束战争的计划的瓦解。
只强调三者之一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和小姐姐相亲,我个子矮、穷、丑、没钱,所以相亲很可能一开始就失败。这被称为 1940 年文森-沃尔什计划 + 赫尔-野村谈判失败。去相亲的时候,我希望阿萨西聪明而不是聪明。我脑子里全是关于如何修改 KGV 水下防御系统上缘的设计。我踩着空气把那位女士推到泥坑里去他妈的相亲,这叫中途岛。晚上回到家,对方发来一条信息,“有空再联系吧”,然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所谓的瓜达尔岛。
当然是硫磺岛,小姐姐说‘我们不要再联系了’,是广岛。然后她打开电脑,失望地启动了二次元治愈系统。这就是战后日本文化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