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冷战时期,米格设计局设计了许多先进的战斗机。然而,有一架战斗机,技术先进,却缺乏存在感。这是米格设计局设计的第二款前线战机。 ——米格23“激流”战斗机,是苏联第一款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设计的单发单座战斗机。由于采用了可变后掠翼技术,该机还兼顾了低速起降性能和高速拦截作业。然而,正是因为可变后掠翼的设计,米格23在自动化飞控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以“难驾驭”着称,也因为它的前身被称为“战斗机” “AK-47中的米格21战机”,紧随其后的是号称“会飞的不锈钢”的米格25重型拦截机,所以夹在两架名机之间的米格23战机真的缺乏存在感。。
可变后掠翼技术大概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著名的“元首黑科技”。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出现其实是兼顾了飞机的起降性能和战术性能,因为这两种飞行模式对飞机的气动要求完全不同。在飞机起降阶段,通常需要尽可能地展开机翼以获得足够的升力,以保证飞机的安全起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第六代ak14战斗机,直翼和小角度后掠翼具有升阻比高的天然优势。我们见过二战时期螺旋桨飞机的起降,滚动距离一般都很短,一般只有一两百米。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的飞机比较轻,另一方面螺旋桨时代的战斗机几乎是统一的。采用直翼设计,飞机本身升阻比高,使飞机起降相对轻松,起降滑跑距离会大大缩短,这也提高了飞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在敌人突袭的情况下,短距起降能力的战斗机显然具有生存优势。
但1960年代战斗机发展时,由于先进的2倍隐身战斗机的出现,各国普遍追求更高更快的飞行速度,所以当时世界主流航空强国:苏联、法国而美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大型三角翼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包括苏制MiG-21、法制幻影III和美制F-102/106等战机上面提到的喷气式战斗机,甚至1980年代的第二架战斗机幻影仍然采用大型三角翼气动布局,以获得出色的高速作战性能。但是大三角翼的布局通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飞机机翼的后掠角变大,保证了飞机在高速飞行下尽可能减小空气阻力,但是在起飞和降落阶段,由于机翼提供的升力有限,因此飞机需要更长的滚动距离才能进行起飞作业,极大地影响了飞机使用的灵活性。起降时,大三角翼设计需要将副翼抬高才能顺利起飞,导致机翼总面积减小,进而提高起降速度和飞机的滚动距离。 -21、以幻影III为代表的大型三角翼战斗机,一般起降滑跑距离都在1000米以上。如果满载的话,时间会更长,这显然不利于飞机的快速调度和撤离。所以当时很多飞机都干脆自带火箭助推器,用来缩短起飞时的起飞滑跑距离。不过因为这种东西用的是火箭燃料,有毒,容易爆炸,用的时候很容易把飞机烧掉。屁股,所以只是作为应急措施,不是战斗机正常起飞的标准配置。
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出现完美解决了飞机起降性能与高速性能的矛盾。由于可变后掠翼的机翼后掠角是可变的,因此在起飞时可以将机翼展平以获得最大升阻比,从而有效缩短飞机起飞和着陆时的滚转距离;在飞行中,机翼可折叠成大后掠角的战斗机,减少空气阻力,实现高速飞行能力。 1960年代,变后掠翼技术逐渐成熟,因此迅速应用于飞机设计领域。美国先后设计了F-111、F-14;苏联设计了 MiG-2 3、Su-17、Su-24;欧洲还设计了著名的“台风”等变后掠翼飞机。可以说,可变后掠翼成为当时整个战斗机行业的“趋势”。当时我国还计划设计代号为强6的变后掠翼攻击机,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了。由于当时的航空发动机性能还难以满足需求,“动力不足和气动补偿”的思路也是大多数飞机设计者的共识,可变后掠翼代表了这一共识。
MiG-23 战斗机是米高扬一生中自己设计的最后一架战斗机。由于充分利用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航空工程技术和成果,米格23的硬指标可以说是优秀的。米格23战机采用单翼、单引擎、单座设计。它也是轻型前线战斗机。不过由于该机采用肩部两侧进气口,可以在机头安装大型“高空云雀”。雷达系统,这也是苏联空军第一次装备超视距探测雷达(苏联国土防卫空军不算,他们很早就装备了大型超视距机载雷达)。距离为54公里,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机载雷达系统。米格23还配备了激光测距仪、偏航预警装置、雷达预警装置、多普勒导航仪等全套苏制飞控航电系统,因此米格23的作战能力明显优于米格23米格的。 -21 战斗机。
MiG-23战机长16.7米,翼展13.最大97米,最小7.78米;该机最大起飞重量18吨,最大飞行速度2.38马赫,最大作业升限可达18300米。 MiG-23 使用推力为 127 kN 的 R-35-300 涡轮喷气发动机。在发动机方面,苏联和美国也有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美国在1969年交付的F-111战斗轰炸机上首次使用了先进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而苏联直到1983年才配备仪表。G-31仅配备涡扇发动机首次在战斗机上使用,双方时间差明显。好在R35-300涡喷发动机的推力强劲,并未影响米格23的作战性能。
作为前线拦截机美国第六代ak14战斗机,MiG-23配备一门固定23毫米双管加农炮和200发弹药。由于该机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武器挂架无法安装在可变机翼部分(后续的苏24可以将挂架安装在可变机翼部分,但投掷武器时必须将挂架附上扔掉,所以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MiG-23其实和MiG-21一样,只有5个外挂挂架,其中一个固定在机腹下方用于安装辅助油箱,一个在里面的飞机机翼。可用于挂载副油箱,也可挂载R-23空空导弹,这是苏联战斗机携带的第一枚超视距空空导弹,但这种导弹有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两种。它通常混装携带,同时发射雷达制导型和红外制导型攻击同一目标,以增加导弹的命中概率。 MiG-23 在进气口下方还有 2 个外部挂点。通过使用复合挂架,每个外部挂载点可以挂 2 枚 R-60 战斗导弹。这样一来,MiG-23最多可以携带6枚空对空导弹:2枚AA-3雷达半主动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4枚R-60或R-13战斗导弹,火力高于米格21。与米格21相比,最大的改进是作战半径。米格23最大射程2900公里,作战半径约1100公里。比 MiG-21 战斗机高出近 4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