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火龙经】铁与血的颂歌超级大炮的兴衰

移动自己的专栏:铁与血的颂歌超级大炮的兴衰

男人和马在乡间小路上挣扎时倒吸一口凉气。命令声、呼喊声、车轴声在喧嚣中汇成一首奇异的旋律。车队中间,一根金属管被小心地守护着,仿佛在守护着一件古老的遗迹。对于这把武器,无论士兵怎么用力,都找不到形容词:因为它是真正的怪物,黑色的身体,惊人的重量。正如它颠覆了经历者的知识一样,它也将颠覆世界的历史。

火炮起源于中国宋代二战无后坐力火炮,虽然很多细节不清楚,但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它的扩散速度相当快,到了 14 世纪末,火炮工厂遍布欧洲:建造硝石作坊、矿山开采铜和锡,铸造工匠将他们的手艺卖给最富有的顾客,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明初《火龙经》中描绘的飞云霹雳炮,在军事史上是中国使用火器的先驱

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火炮在战场上的出现也给战争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克雷西战役中,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用五六支枪扰乱了法国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能打雷的机器”。早期的记载经常用地狱来形容枪,因为这是人们唯一能想到的词,而对于骑士和教会来说,大炮意味着一种“叛逆”。大炮穿透城墙和盔甲,扰乱自然秩序,违背骑士道德,颠覆战场规则。唯一的好处是,起初,火炮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它们准备起来非常繁琐且非常不准确-但是在1400之后,

1411年神圣罗马帝国制造的普哈特冯斯太尔大炮重约8吨,长度超过2.5米,口径800毫米,弹重690公斤,射程仅600米。

大约在这个时候,欧洲人的化学和冶金知识大大提高了。1420年后,其火药技术迎来了发展时期。以前,各国的通行做法是将火药的原始原料——硫磺、硝石和木炭分装在不同的桶中,只在开战前夕进行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火药不仅容易受潮,而且如果搅拌不均匀,燃烧起来也很慢。

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改进后的火药在生产阶段将原料混合成糊状,然后干燥制成饼状。增加了 30%。在新火药的帮助下,重型炮弹可以以惊人的势头发射。这时,出现了长度超过4米、能发射750磅炮弹的巨型攻城炮。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的火炮铸造得更坚固、更长,材料也从生铁变成了青铜。虽然铸铜大炮的成本是铁大炮的三倍,但要塞不得不在巨大石炮弹的轰炸下正面面对他们的噩梦。

君士坦丁堡,1453

1412年,根特制造的“Dulle Griet”摧毁了布尔日的城墙,标志着攻城者第一次在战场上获得了主动权,但如果战争史上真的有一个时刻敬畏火炮,那么这一刻一定是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奇怪的是,最强大的攻城炮不是出自崛起的欧洲国家,而是出自遥远的奥斯曼帝国:对于这个民族来说,重炮尤其迎合了他们的战斗信条—— ——“围城要快”——以前,这个理论更多是纸上谈兵,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手段,但现在,随着大炮的出现,它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了。

艺术绘画:《疯狂的格蕾特夫人》轰炸布尔日,由现代画家绘制,其外观与历史记载略有不同。Grete是一个比利时童话人物,他试图带领军队对抗地狱

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里有重重的防御工事保护二战无后坐力火炮,结合了基督教圣地和堡垒建筑的限制。君士坦丁堡防御的关键是狄奥多西城墙,这是中世纪最坚不可摧的防御系统。它由三层城墙组成,相距25米,由数百座塔楼守卫。对于人类建筑史来说,它是宏伟与威严的结合;对于拜占庭帝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来说,它是抵御伊斯兰入侵的堡垒,给予信徒以自豪和信心。对于 15 世纪的土耳其人来说,它似乎被卡在了喉咙里,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嘲弄他们的野心。毫不奇怪,如果大炮帮助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

为此,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很早就致力于为自己的账户集结人才,其中就包括欧洲最杰出的铸造大师匈牙利乌尔班。乌尔班的生平鲜为人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 1450 年左右抵达君士坦丁堡,希望能找到发展的机会。他曾向奥斯曼帝国的对手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表示,愿意打造“独一无二”的重炮,但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非常害羞。抗议无效后,乌尔班离开城市,抵达奥斯曼苏丹的营地。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是中世纪工程的顶峰,由多座城墙和塔楼组成,保护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长达 1000 多年。直到攻城炮出现,才不像神话那样坚不可摧

1452 年冬天,有史以来最大的重型火炮开始建造。关于这个费力而复杂的过程,希腊历史学家克里托布罗斯写道:“首先,工匠们将切碎的亚麻布与粘土混合,制作出像山一样高的模具,然后人们制作模具​​。烧制的模具被提升到一个坑中,土壤并在周围堆起石头来固定它。” 将铜水倒入模具后,铸枪的过程开始变得危险。另一位见证人,土耳其旅行家埃夫利亚·塞雷比 (Evlya Cerebi),后来写道:

“大炮开火的那天,厂主、工头、铸造工人以及官员和神职人员聚集在一起,在‘真主伟大’的呼喊声中,把木头倒进了炉子里。炉子已经燃烧了 24 小时,铸造工人和司炉赤身裸体,只穿着拖鞋和袖子,戴着奇怪的面罩,露出眼睛——经过 24 小时的燃烧,火的热量无法接近,我会说,所谓的地狱之火,不过是一回事。”

当火焰温度达到峰值时,工人们一步步接近坩埚。他们需要将铜块放入炉中避热,然后用金属勺将铜水表面的杂物除去。由于铜水会散发出有毒烟雾,加热和冷却不均匀会导致炉膛爆炸——不足为奇,枪匠已经变得迷信了。在手术中,他们会高呼:“一切权力属于真主,真主是伟大的!” - 一个持续三天的仪式。

当铜水倒入模具中,终于冷却下来的时候,一个带着邪恶光泽的怪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市炮”的大小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长9米,它的口吻足以让人类的手脚钻入地下。它的炮弹重达半吨,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城墙,将死亡送入市中心。1453 年 1 月,大炮进行了测试,一位作者描述说:“在地平线的尽头可以清楚地听到轰鸣声。” 而对于君士坦丁堡的人民来说,那是一段痛苦的时光,从那时起,“Ur”“砰炮”的存在就如同一场噩梦般挥之不去。

油画:奥斯曼军队集结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右侧可见重型攻城炮

大炮在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发挥了可怕的作用,城外的一名目击者写道:“火药一点燃,发出可怕的巨响,脚下的地面剧烈颤抖。然后是可怕的雷鸣般的爆炸声。” ,火焰灼烧着周围的一切,不可思议的力量驱使炮弹呼啸而出……” 城中的一名目击者写道:“炮声犹如世界末日。恐怖的号角,人跑了。他们的房子,锤打他们的胸膛,画十字架……在教堂里,人们跪在最神圣的圣像前,不断地祈祷:‘主啊!不要把我们丢给敌人!’”但没有用,炮弹摧毁了家园,教堂,成群结队地埋葬和杀害人们。

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奥斯曼炮兵正准备发射。这些大炮发射的沉重石弹震撼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诱因。

虽然炮击创造了无数地狱,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厄本。据基督教消息人士称,在某次围攻期间,炮膛无法承受火药的冲击,发生爆炸,炸死了炮手和设计者。作者本人——虽然这个消息很可能是捏造的,但谣言背后的真相是,这门大炮超越了技术的极限,它的存在已经构成了风险。

乌尔班的大炮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从1464年奥斯曼人的围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大小、外观和大小。它的口径达到635毫米,而城市火炮的A口径至少745毫米

1453 年 5 月 29 日星期二,君士坦丁堡终于沦陷在轰炸之下,但城市大炮的爆炸也让铸造厂反思:大炮铸造艺术有什么限制吗?随后,重点是制造更可靠的枪支,而不是让它们变得更宏伟,如果有工匠试图重现“城市大炮”的奇迹,唯一的办法就是去东欧的土地上。

沙皇的野心

在一个多云的早晨,“沙皇大炮”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后面,堆满了用来杀死人群的葡萄炸弹。与这门大炮绑定的是一位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生于 1557 年。历史上充斥着关于费奥多尔生平的令人困惑的记载,流传最广的是他在父亲伊凡雷帝(他杀死了费奥多尔的大哥)的阴影下长大。他自己的手)。,对国家的热爱远不及去教堂的钟声。同样,“沙皇大炮”和它的制造者一样,充满了混乱和精神分裂症。

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1584-1598 年,他软弱的统治导致了十多年的混乱

至少在它去臣民的时候,在 1586 年一个晴朗的早晨,它被 200 匹马拖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外面,而且枪械如此沉重,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用木头来帮助移动,“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在俄罗斯和地球其他地方都史无前例”,当时的编年史家称赞道,但这只是消除了沙皇本人的不安全感:实际上,大炮并没有达到铸造的目的-保护沙皇。在 20 世纪,从 Fyodor 的遗骸中采集样本并发现了大量的砷——这是中毒暗杀的证据。

在随后的动荡岁月中,波兰人进入莫斯科,10个月后,他们所抚养的傀儡沙皇被公民处决,他们的骨灰中装满了沙皇大炮,轰隆隆地消失了。这一轮炮声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蔓延多年的炮火狂潮终于平息了。首先,这些武器的成本相当昂贵,另外一个尴尬的问题是,操纵大炮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即使在理想条件下,城市加农炮和沙皇加农炮每天也不能发射超过七次。它们很难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固定到位。射击的巨大后坐力会让枪管像犀牛一样粉碎。如果不小心,操作员可能会被枪管击中。此外,炸膛和失火的危险,有时这些武器对友军来说不仅友好。敌人更致命。

今天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外展出的“沙皇大炮”,最初用于发射由碎石制成的炮弹,支架和铸铁炮弹是 19 世纪制造的纯粹展示

从 1600 年到 1850 年的 200 多年里,这种危险几乎没有减弱的迹象,然而,铸造技术和枪支处理程序正在逐渐改进。作为 19 世纪最权威的军事著作之一,法国的《Dictionnaire de l'artillerie》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变化:从 1600 年到 1800 年,火炮的射程增加了 2. 5 倍,重量大大减轻,枪架和枪架取代了发射平台;大约在1600年后,炮兵们开始使用定量装填的火药包,这大大加快了射速,而工匠对力量的重视也逐渐让位于机动性——因为新的趋势是运动战。

克虏伯:铁与血的颂歌

由于发展趋势,超级大炮在 1820 年之前几乎消失了。当它们被军鼓的声音唤醒时,工业上正在发生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1810 年,火车投入使用,因此,在 1860 年代的美国内战中,火车大炮从远方缓缓而来。这些轨道攻城武器的口径比野战炮更大,射程更远,当时的记录显示:“这些大炮口径超过 330 毫米,安装在特制的平板上,能够发射 218 磅的炮弹。至少在 3000 米外,任何防御工事都毫无意义。”

在 1880 年代,意大利海军的铁甲“Durio”上的四门 450 毫米火炮——当时最强大的武器之一——是在英国的 Armstrong-Elswick 工厂制造的。值得一提的是,《银魂》中的“Armstrong Cyclotron Jet Armstrong Cannon”就是以这家工厂命名的

另一场运输革命发生在海上:轮船在海洋中劈波斩浪。在《论暴力》中,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留下这样的结论:“我们已经有了25、35、80甚至10吨重的线膛炮,可以射300、40 0、1700 甚至2000 磅炮弹以闻所未闻的距离发射,安装它们的战舰是排水量8000-9000 吨、马力6000-8000 马力的大型螺旋推进蒸汽装甲舰。 ..它是工业革命的巅峰……建造一艘铁甲舰需要各工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最集中的体现。”

膛线的作用是赋予子弹旋转的能力,使子弹出膛后仍能保持给定的方向。膛线的使用虽然在15世纪就有记载,但由于制造工艺上的困难,直到19世纪才普及开来。

但对历史学家来说,脱颖而出的不仅仅是新火炮的大小,还有复杂的新技术。过去,炮弹发射铁球和石球,只能杀伤着陆点附近的目标,但空心爆破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装在里面的炸药可以严重破坏防御工事,爆炸和弹片可以在一瞬间杀死人。大面积,同时导致火势蔓延。与此同时,火炮结构也有所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是膛线和后膛装填。其中,前者保证了火炮的射程和稳定性;后者大大缩短了加载时间。

新型火炮在1850年前后进入历史舞台,他们不仅要对付传统的城墙,还要对付所谓的“纵深防御系统”:主炮台与外炮台的分离;侧翼的交火覆盖……这些条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他们的克星,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法国的施耐德……这些军工厂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是真正让重炮成为传奇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德国的克虏伯(Krupp)——鲁尔河谷众多高炉的拥有者。在德国西部埃森的一座厂房里,家族的两位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和阿尔弗雷德——彻夜试验,在他们 30 年的创业历程中,他们不止一次被叫到。沮丧,但坚持,被野心驱使。终于,在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人们看到了克虏伯技术的结晶:一门长6.6米、重50吨的重型攻城炮。此次展览不仅奠定了克虏伯重炮的声誉,也标志着德国正式进入工业强国行列。

“克虏伯”,一个很简单的单音节词,本应该换成最平淡无奇的两个汉字“克虏伯”。但最终,100年前的译者选择了三个罕见的翻译词“克虏伯”,给了它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字。其背后的动机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克虏伯家族苦心经营的结果很快接受了战争的严酷考验:1870年8月6日,普法战争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战役——沃斯战役。由于射程和射速超过了法军,克虏伯重炮向敌人投下子弹般的弹雨——不到一个月,在距离沃斯不远的色当,法军就被德军主力围攻。

9月初,决战打响,500门克虏伯大炮开始轰鸣。在马斯河南岸的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山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总理俾斯麦和身着正装的德意志诸国王子观战:透过望远镜,他们看到炮弹如“镰刀收割”小麦” 歼灭敌人。黄昏时分,败者向胜者递交投降书。

1870年代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克虏伯重型火炮

随着普法战争的结束,德国宣布统一。在这部铁血的史诗中,克虏伯不断壮大,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集团。不祥的预兆,克虏伯的重炮造就了一个统治坚如磐石、帝王狂妄、武器崇拜的年轻人的国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第三代户主古斯塔夫在一本黑色笔记本上写道:“敌人越强,荣誉就越大。”

在比利时东部,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战役:其焦点是列日要塞。比利时于1876年动用全国之力建造的列日要塞,在密不透风的交火前,遭到德军的伤亡。

结果,这场战斗少了浮夸,多了血腥杀戮。在军官们的尖叫声中,“大伯莎”蹒跚前行。这种火炮于1909年研制成功,发射420毫米重型爆破弹。它作为攻城武器的特点是运输和转运的过程非常繁琐。工程师需要使用铺设的铁轨将其分成两部分,每部分由机车牵引。由于后坐力巨大,只能部署在水泥加固的阵地,否则开火时会严重移位;建立阵地,工人至少需要96个小时的准备——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克虏伯安顿下来。

列日博物馆中“大伯莎”的炮弹

“长坟挖好了”

但对列日的全面进攻迫在眉睫。“大伯莎”日夜赶到郊区。面对这些史无前例的武器,一位目击者想到了小说中的邪恶怪胎:“粗壮的枪管,加上像肿瘤一样的制动装置,让这些枪看到它们就像鼓鼓囊囊的蛆虫,它们笨拙丑陋;那些巨大的,指向天空的枪口看起来像蛞蝓状生物的讨厌和恶心的口器。”

1914年,在列日要塞附近,“大伯莎”炮兵进入阵地

8月12日晚,“大伯莎”炮架起,枪口对准列日要塞的核心之一——庞蒂斯要塞。6时30分,炮弹的巨响震动了战场。一位作者写道: 当炮弹爆炸时,灰尘、碎片和烟雾升到 1000 英尺高的空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圆锥体。与此同时,炮兵观察员从教堂的尖顶或气球上纠正,让炮弹“更接近”目标。随着子弹的逼近,守军的恐惧也一时升起:“……炮弹终于在他们头顶爆炸,震耳欲聋……子弹雨将人炸成碎片,天花板坍塌,隧道被封锁,地下室到处都是火焰和瓦斯,有叫喊声,

在大炮开始轰炸之前,只有一个堡垒在敌人的猛攻下倒下。但经过24小时的炮击,守军的意志开始动摇。在堡垒被摧毁的同时,德军开始对列日发动全面进攻。

“大伯莎”紧随其后。这些420毫米大炮在当地人的围观下映入眼帘。列日的下议院议员Celestine Dambron,恰好目睹了“大伯莎”进城的场景,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怪物被分成两部分,被36匹马拖着,人行道震动。人们看到这个非凡的怪物时都惊呆了。大炮滑过圣兰伯特广场,拐进了剧院广场,然后"

被毁坏的列日堡垒

到 8 月 16 日,列日的 12 个要塞中的 11 个已经失守;在仅存的要塞隆森要塞前,德方派使者要求守军统帅勒芒将军投降,被拒绝。16日,一枚炮弹击中朗森并在弹药库内爆炸。当德国人进入时,他们发现勒芒将军被压在一大块砖石下,中间是一堆破损的装甲炮塔和冒着烟的水泥防御工事。他已经死了。”事实上,勒芒还活着,醒来后,他将指挥刀递了过去,说道:“我在炮击中昏迷不醒。请务必在战报中说明这一点。”

超过 5,000 名德国人为攻占列日而死伤,这对于征服一个悬在后面的堡垒来说是致命而沉重的代价。德国人回家过圣诞节的梦想被漫长的岁月打碎,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延伸到阿尔卑斯山的前线形成了“战壕对战壕”的对抗——挖了长长的坟墓,需要尸体填满。

列日陷落后,被“大伯莎”彻底摧毁的要塞要塞前的德军官兵

拉锯战一直持续到 1916 年,当时德国人将目光投向了凡尔登,当时德国总参谋部认为占领它会打开通往巴黎的大门。当他们在 1916 年 2 月发动进攻时,1,200 门大炮开始轰鸣,其中 13 门“大贝尔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火炮经过特殊改装,拆解成172个零件,由数百辆货车沿公路缓慢运输。当炮手们忙着集结时,步兵环顾四周看炮弹,但很快就被赶走了:一旦开火,如果没有保护,咆哮声会震碎旁观者的耳膜。

对于受到炮击的防御者来说,情况更加可怕,凡尔登战役的一名幸存者将 420 毫米视为地狱:“一枚超重型炮弹穿透了 6 英尺的泥土、10 英尺的混凝土和 30 英寸的墙......让安全感消失了。许多人被炸死或窒息而死,但真正可怕的是那些拿着步枪和刺刀在通道中游荡的精神崩溃的人。在将失控的部下锁进炮台后,炮台指挥官冲出炮台,跑进了森林,一直不见人影。炮击结束后,人们发现他坐在树桩上,咯咯笑着哭。”

一战德军宣传海报:法军在炮击“大伯莎”中战败。炮弹上的德国人是“A German Greeting”、“From Essen”和“42 cm”

面对这样的描述,克虏伯有理由自豪,但作为工程师,“大伯莎”只是荣耀的承载者之一,1918年首次亮相的“巴黎大炮”才是真正的杰作。那年3月23日,法国首都的人们被爆炸声惊醒,这是“巴黎大炮”的第一次试射。惊慌失措的市民不知道,在市中心爆炸的炮弹飞行了130公里,超过了音速,代表了人类科技的极限。

克虏伯武器试验场的“巴黎大炮”,左边可以看到负责接收的德国海军军官

1914 年,当“巴黎大炮”的原型开始设计时,克虏伯的设计师接到指令,大炮必须将炮弹送入大气层。对于这把枪,工程师们在 1915 年就开始对其进行测试。这把火炮诞生后就交给了海军——因为只有海军炮兵才能进行细致的计算;同时,也只有海军炮兵才能对“巴黎大炮”进行繁琐细致的维护。

事实上,“巴黎大炮”仅就射击程序而言,就超过了任何武器:射击前,每颗炮弹都需要在掩体中进行预热,每次射击时,都必须将其枪管放下并交给有专业的工程人员矫直、纠偏。但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维护也不会改变物理定律:大炮的每一发子弹都会稍微烧掉枪管:为此,所有的炮弹都有编号,每个炮弹的尺寸都比前一个大;65次射击后,必须更换无法识别的枪管。

射击阵地的“巴黎大炮”,射击时间不详

“巴黎大炮”的射击过程由一位名叫马克斯·罗杰的中将负责,这也是士兵们称其为“龙马克斯”的原因。一个大炮由将军掌管,听上去几乎是不合理,但罗格掌管的,其实是数千人的大军。建造“巴黎大炮”的阵地需要数百人;在每门大炮发射之前,受过高等数学训练的参谋人员负责弹道计算;由于130公里外没有人可以看到,所以炮弹的落点需要位于巴黎的间谍网络中。详细介绍;40 架战斗机和 30 门火炮随时待命——这是拦截入侵的敌方轰炸机和迷惑对方炮兵侦察部队的唯一途径。

多亏了以上的支持,“巴黎大炮”的炮弹大部分成功地从数万米的高空轰入了巴黎。3月29日,其中一人袭击了圣格文教堂,当场杀死了91名信徒。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事件并没有证明“巴黎大炮”的价值:因为许多炮弹击中了郊区,每发射一发炮弹就使德国人损失了 35,000 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