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航空母舰的主要攻击类型。当时只有美、英、日三国组建了航母舰队,积累了实战经验。因此,在舰载鱼雷机和舰载俯冲轰炸机的研制中,这三个国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作战方式上,鱼雷轰炸机主要挂载空中鱼雷进行鱼雷攻击,也可以挂载炸弹进行高空水平轰炸。由于需要在低空投掷鱼雷,鱼雷轰炸机主要从低空发动攻击,同时为了应对目标的机动规避规避,鱼雷轰炸机还必须能够灵活变身为鱼雷提供最佳射击路线的路线。因此,鱼雷轰炸机对低空飞行稳定性和机动性有更高的要求。俯冲轰炸机的作战方式是进行高角度俯冲轰炸,从高空俯冲,低空投弹,命中率高。由于它们需要承受潜水后调平和拉起的巨大压力,因此对机身的结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战争期间,各国根据上述特点研制了舰载鱼雷机和舰载轰炸机。
■ 珍珠港上空的日本 99 号舰爆炸。
二战爆发时,日本和美国的航空母舰拥有相同型号的飞机,分别是舰载战斗机(日本称舰战)、舰载鱼雷机(日本称称为船舶攻击)和基于航母的潜水。轰炸机(日本人称之为舰爆),都是单翼全金属机型。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舰艇攻击主要有两种类型,前期是中岛97型舰艇攻击,后期是中岛“天山”舰攻击。舰爆也有两种,早期的爱知99型舰爆,后期是空中科技厂的“彗星”舰爆炸。战争结束时,还开发了攻击与爆炸相结合的爱知“流星”/“流星改”舰攻击。与日军相比,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舰载鱼雷机,早期TBD“掠夺者”,后期TBF“复仇者”,舰载机也有两种主要类型轰炸机,早期是SBD“Dreadnought”,后来是SB2C“Hell Divers”。因此,日本和美国的同类机型最具可比性。
■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 SBD 飞机俯冲向一艘日本航母。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 97 式攻击在各个方面都压倒了美国 TBD。 97式攻击的最高速度为377公里/小时,最大射程为1993公里,爬升率6.@ >52m/s,可携带1枚鱼雷或800kg炸弹。 TBD最高速度331 km/h,最大射程700(带鱼雷)- 1152(带炸弹)km,爬升率3.7 m/s,可携带1枚鱼雷或454枚公斤炸弹。当时,97型攻击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鱼雷机。由于性能上的差距,TBD在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退出前线,被TBF取代。
■ 97 式攻击用 800 公斤炸弹。
■ 美国待定进行鱼雷攻击。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更换“天山”舰攻击,性能较97式有明显提升。由于使用了1850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最高速度达到481公里/小时,最大射程3045公里,爬升率8.98米/秒,载弹量与97式相同;美国舰载鱼雷机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改装TBF。这架飞机是二战期间最成功的舰载鱼雷机。它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它采用1900马力发动机布什 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最高时速442公里,最大航程1610公里,爬升率10.5 m/s布什 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可携带1枚鱼雷或907公斤炸弹。内置炸弹舱减少飞行阻力。两者相比,“天山”在航程和速度上具有优势,而TBF在机动性上略胜一筹。
■日本“天山”舰编队飞行攻击。
■ 美国 TBF 与低空地雷。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舰载轰炸机是99型舰爆,最高航速381公里/小时,射程1473公里,爬升率5.9 m / s,以及可以携带的250公斤炸弹。 ,2枚30公斤炸弹;美国舰载轰炸机是SBD,最高时速410km/h,最大射程1795km,爬升率8.6m/s,通常携带1枚454kg的炸弹,最大有效载荷体积可达1020公斤。从数据分析来看,SBD在速度、射程和机动性上略胜一筹,可以携带更重的炸弹,攻击力比99式更强。
■日本99艘编队飞行的舰艇爆炸了。
■ 用于潜水炸弹的 SBD。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的主舰爆炸被“彗星”所取代。这种舰爆原本使用液冷发动机和内置弹舱,可谓与众不同,最高时速552公里,航程1574公里,爬升率高
@9.17 m/s,可携带一枚500kg炸弹和两枚30kg炸弹。性能与99式相比有明显提升。不过,日产液冷发动机的质量较差,“彗星”的可靠性堪忧。美军在战争后期开始用SB2C替代SBD,最高时速475公里,最大航程1876公里,爬升率<@9.1 m/s,弹舱内可携带907公斤炸弹或1枚鱼雷,机翼下可携带2227公斤炸弹。在性能方面,“彗星”有速度优势,也更灵活,但其载弹量和攻击力不如SB2C。
■ 准备飞行的日本船“彗星”号爆炸了。
■ 美国 SB2C 编队飞行。
综上所述,在舰载鱼雷机方面,日系机型始终保持航程和航速优势,而在舰载轰炸机方面,美军机型在各项性能上略占优势,在载弹量的优势很明显,攻击力更强。除了纸面上的数据,日本海军的舰载机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防御力低。相比之下,美军舰载机的生存能力要高得多,比如防弹装甲和自封油箱。 , 重量普遍大于日本同类军用型号。
英国海军的舰载机与日本和美国的舰载机有很大不同。由于英国海军航空兵曾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入皇家空军,其舰载机的研发也受到空军的压制。直到1930年代后期,海军空军复苏后,才开始研制特种舰载机,但其地位仍落后于空军飞机。因此,英国海军舰载机的发展思路是一机多用。用尽可能少的模型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因此,英国舰载机的定位与日本和美国相比非常模糊,难以比较。
二战初期,英国海军的俯冲轰炸机是布莱克本“大鸥”,但实际上它也被用作两座战斗机和侦察机,时速363公里,射程1223公里,爬升率8米/秒,装备4挺7.7mm固定机枪,1挺7.7mm可动机枪,1227kg炸弹,但实际实战证明,“大鸥”既不是一个称职的战斗机,也不是一个伟大的轰炸机,它甚至赶不上1941年初退出的德国Ju 88。
■ 飞行中的英国大鸥战斗轰炸机。
二战期间英国最著名的舰载机是费雷尔“剑鱼”。与日本和美国的单翼金属模型相比,它的设计是古老的。固定起落架,开放式驾驶舱,几乎与一战飞机相提并论,最高速度224km/h,航程1658km,爬升率6.0@>42m/s,可携带1枚鱼雷或700kg炸弹,作为鱼雷攻击机,也用于侦察和学校射击。 “剑鱼”在性能上绝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日美机型,但在实战中却屡屡取得不凡成绩。除了特定的战场环境外,关键原因在于它具有出色的低空低速性能,飞行平稳,转弯半径小,操作方便。在“剑鱼”之后,费雷尔设计了“大鲭鱼”,依旧采用双翼设计,但改为金属机身,封闭驾驶舱,具备俯冲投弹能力,但体积和重量要高很多比起“剑鱼”,机动性降低,实战能力不升反降。到 1946 年。
■ 剑鱼攻击俾斯麦号
■ 飞行中的大鲭鱼。
继“大鲭鱼”之后,费雷尔又研制出“梭子鱼”舰载轰炸机。这一次英国人终于赶上了潮流,采用了单翼全金属设计,用作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 ,最高时速367公里/小时,携带鱼雷射程1165公里,爬升率6.0@>2米/秒,可携带1枚鱼雷或750公斤炸弹。 “梭子鱼”于1943年服役,但与同时期的日美舰载机相比,性能实在是不够好,所以战后被进口的美制TBF所取代.
■ 带有鱼雷的英国梭子鱼轰炸机。
总体而言,由于坚持一机多用的理念,英国海军舰载机在二战期间的性能与日本和美国存在明显差异。除了自身的性能特点外,“剑鱼”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欧洲媲美。德国和意大利在战场上没有海军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