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霍克3战机与多位抗日飞行英雄的名字相关联
图2 绰号“老鼠”的敏捷战斗机:I-16(I-16)
图3 首胜归来的飞虎队队员与P-40合影
图4 1945年夏,中美混合翼三架B-25J列队飞行
图5 飞虎队成员在昆明空军基地与B-25轰炸机合影
出品:中国科普
出品:中国科博会航空知识杂志社
出品方: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1937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每年可以制造1580架飞机,但直到战争结束,中国还没有制造飞机的能力。合适的零件很难找到,这经常被拆下来修理另一个。
为了保卫神圣不可侵犯的领空,为了保卫轰炸中蹂躏的国家,为了保护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父亲和村民,英雄们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一次次与敌人战斗。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铁鹰对抗敌机的不屈不挠。
1.小贩3战斗机(小贩-Ⅲ)
基本介绍
鹰3战斗机(Hawk-Ⅲ)是柯蒂斯公司在1930年代生产的海军战斗机的改型,是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它在机头发动机上并置两挺机枪,具有独特的机翼、大型发动机罩、起落架可收放在前机身两侧,易于识别等特点。这是柯蒂斯生产的最后一款双翼战斗机。除了空战,该机还可以执行俯冲轰炸和侦察任务。
霍克 3 战斗机在战争中
Hawk-III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飞机。空军英雄高志航、吴丁臣、闫海文等都曾驾驶鹰-III作战,在抗日空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次日,中国空军参战,拉开了抗战以来中日空中力量的首次交锋。中国空军出动轰炸机轰炸长江日军舰艇和上海多处日军目标,击沉一艘日军驱逐舰,造成日军人员和物资重大损失。中午,日军派出战机对中国进行报复性轰炸。他们在杭州湾被中国空军拦截。双方在杭州湾上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当天,中国空军击落敌机6架中国战斗飞机型号,战绩为6:0。在这场战斗中,空军第四旅旅长高志航,号称“大队长”。
2.苏联“I-16”系列战斗机
基本介绍
I-16(I-16)是苏联第一款悬臂式下翼、可收放起落架战斗机。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低翼单壳硬壳式可收放起落架和可变-俯仰螺旋桨,代表了两次战争空战概念的转变,结合了新旧机型的特点,如旧飞机的开放式驾驶舱和粗短的机身,下部的单翼结构和可收放的起落架新飞机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斗狗思想。
I-16是用木头而不是金属制成的,这常常被误解为过时,但结合当时的情况,苏联设计师认为在木材已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浪费硬铝。其他国家的同级别车型虽然没有使用木材,但由于缺乏苏联生产的优质木材,不得不选用铝材。因此,I-16 完全是针对该国的条件而设计的。该系列共有29种机型,武器主要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型到5型),两挺7.62mm口径机枪;在中期,10 机枪增加到 4 挺机枪;17式后期改为两挺机枪和两挺20毫米机枪。最后一种29,
战争中的“I-16”
该系列的亚型 5/6/10 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中国抗日战争。其中,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空军提供10型飞机216架,与苏联空军志愿军I-16一起,在中国空军早期空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
但I-16总是有难以机动的缺点,急跳时容易陷入螺旋。而且,自从BF109和“零”战机出现后,I-16显然已经落后于敌人中国战斗飞机型号,然后慢慢退出了战场。
3.美国 P-40 战斗机(空中战鹰)
基本介绍
P-40 战斗机由美国柯蒂斯公司生产。二战爆发时,它是美国唯一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的飞机。战争结束前,共生产了13737架P-40,在二战期间美国主要战斗机的产量中排名第三。
战争中的美国 P-40 战斗机
美制P-40战鹰是抗战中后期对抗日机的主力。中美混编团巧合地采用了类似于德国的俯冲战术,多次击落日机,造就了一大批空战英雄。
美国志愿援华飞行队的P-40通常嘴巴很大,鼻子上画着锐利的眼睛。最初的目的是让它看起来像一条鲨鱼。躲避警报许久的中国人看到了这支队伍在空中战斗并占领了日军。上风很令人兴奋,但衡阳附近的居民长期居住在内陆,对鲨鱼一无所知。当他们看到这种大嘴的油漆时,他们直觉地认出了它是一只“飞虎”。这与口耳相传、虚假传播成为“飞虎队”的成语“如虎添翼”是一致的。美国志愿飞行队的工作人员听到了这个误传,非常喜欢。既独特又中国风,并成为媒体宣传的正式名称。这就是后来名扬海外的飞虎队名字的由来。
中美空军的P-40在我国参加过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长期与日军战机(如日军的单式战隼)争夺制空权。
4.B-25 米切尔中型轰炸机(B-25 米切尔)
基本介绍
B-25是北美航空公司1938年设计的上单翼、双垂尾、双发中型轰炸机,是二战结束前最好的中型轰炸机。主要由美国陆军航空兵组成,美国海军也有相当数量的B-25在太平洋地区对付日本。
B-25沿袭更多武器、更多装甲、加装自封油箱的设计路线,进行了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运输机等多种改装。其中以B-25J产量最多,累计产量4318架。B-25J轰炸机的机头是一个透明玻璃罩,带有一挺12.7mm机枪。B-25J攻击型的机头为全金属封闭结构,增加了5挺12.7mm机枪。总共制造了 9,816 架 B-25。
战争中的 B-25
中国空军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 B-25。1943年8月加入中国战场,取代老化的SB-2轰炸机,成为中国战场战术打击任务的主力;更换该型飞机的部队是中美混合团第一旅和民国空军第二旅早期使用的是B-25C/D型,B-25J型是抗战后期逐渐补充。由于B-25有足够的载弹量和地面火力,主要用于攻击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通讯和补给线,包括在长江甚至香港或海南岛的日军舰队;它将在重大战斗中提供支持。前线支援任务,比如常德战役中的B-25,多次攻击日军集结的部队与战斗机部队一起施压。偶尔还会进行战略轰炸。例如,1943年11月25日,中美空军轰炸台湾新竹机场,也涉及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