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纪念日:飞机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三

陈辉

今年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中国空军自成立以来,已发展为航空兵、空降兵、雷达兵、高射炮兵、地对空导弹五个兵种。

60年来,空军与地空导弹、高炮、雷达等单位密切合作,击落、击伤敌机3818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60年来,解放军空军装备从日、美、英、苏等国发展到第三代国产先进战机。飞机数量跃居世界第三。

60年来,解放军空军成长为共和国的蓝天强国,中国步入世界空军强国行列。

从捕获第一架飞机到人民空军成立用了19年

中共从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创建空军的重要性,并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保护和储备自己的航空人才。 1924年1月,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同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沙头创办航空学校。中共派出3名党员到航空学校学习。大革命期间,中共还把18名在苏联留学的党团成员转入苏联陆军航空学校。之后。这些人大都成为了新中国航空业的开拓者。

1930年2月,红军缴获第一架飞机。中共鄂豫皖特别委员会和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指示驻罗山红军确保飞行员安全,保护好飞机。司机龙文光通过红军工作,同意留下来为红军服务。红军也用这架飞机轰炸了国民党县城的守军。

1931年春,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的钱军被分配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鄂豫皖特委、军委决定成立特区工农民主政府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钱军为政委,缴获的飞机“列宁”。

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当时,担任新疆监理的盛世才打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新疆建立航空学校。 1938年1月,中共选派陆立平(后成为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第一任校长)等43名干部到新疆学习航空技术。

1942年,盛世才彻底转向蒋介石,逮捕共产党人。在新疆航空学校学习的学生也被关进了监狱。经过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多次调解和谈判,他们终于出狱,于1946年7月抵达延安。

1941年1月,经毛泽东批准,筹建延安航空学校正式启动,选派100多名军队干部学习数学、物理等航空基础知识。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立即建立航空学校,选址在东北,选派30余人奔赴东北,先后调集各地600余人。加强航空学校建设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空军,后扩编为空军。

1946年3月1日,第一所航空学校在吉林省通化市正式成立,东北民联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次年,为加强对航空学校的领导,联军司令部参谋长朱锐任校长,通化省委书记吴改智任校政委。航空学校。据统计,3年多来,东北航空学校培养了126名飞行员、24名维修人员和500多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车站、职员等航空技术人员。

194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军委航空局。 3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令,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委,航空局正式成立。

航空局成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从东北航空学校迅速选拔部分干部,组成三个航空接待组,分别为华东、华中、西北执行任务。空军成立前,共接收老航空人员2312人中国空军飞行员专用手套,国民党破旧飞机113架,日军遗留飞机46架,各类发动机1278台,航材物资4万余吨。同时,他们还组织力量恢复了12家航空工厂并开始生产; 40个机场恢复使用:开通北平至东北、华中、华东、西北4条主要航线。航空局的同志还精心设计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人民空军的机徽和军徽。

1949年7月26日,中央军委下令撤销军委航空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49年8月15日,为保证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解放军临时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成立,徐兆文任中队长,王平阳任政委。下辖2个战斗机分队、1个轰炸机分队、1个地勤分队;配备P-51战斗机、蚊式轰炸机、B-25轰炸机、PT-19教练机等17架飞机。这是解放军第一飞行中队,隶属于华北军区航空师。 9月5日,该中队正式承担北平地区防空作战任务。 10月1日,中队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空中检阅。

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空军主要领导: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王炳章任参谋长,常乾坤任副司令员,王弼任副政委。政委。

11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纪念日。

人民空军有五个兵种:航空、地对空导弹、高射炮、雷达和机载

人民空军成立后,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经过不到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在哈尔滨、长春、锦州等地成立了空军7所航空学校、沉阳、济南、北京、牡丹江等地。

从1950年1月起,在长春、保定等地成立了8个航空预备兵团,后减为2个,更名为空军航空预备役学校。至此,空军航空学校已达到相当规模。自 1950 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航空单位。

60年后,人民空军拥有五个兵种:航空兵、地对空导弹、高射炮、雷达和空降兵。飞机数量居世界第三位。运输、空中侦察和国土防空的综合能力。此外,它还具备进行远程作战和支援陆海作战的能力。

空军:空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战力量。包括战斗机航空、突击航空、轰炸航空、侦察航空、运输航空等。

地空导弹部队:担负重点地区、边境、海岛等不同类型的防空作战任务,形成高、中、低、长、中、短相结合以地对空导弹为主体网络的远程防空火力。

雷达士兵:空军获取空中情报的重要分支。拥有低空预警雷达、远程雷达、中高空雷达、大型三坐标雷达等较为现代化的装备。

Airborne:空军的机动作战单位。 1950年7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一旅在开封成立。此后,人民空军先后成立空降师和空降军。目前,空降兵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步兵、炮兵、通讯、防化等36个专业组成的强大的现代兵种。

平炮:空军低空防御的重要力量。形成了与地空导弹协同的完整防空火力布局,具有较强的防空和野战防空能力。它可以在夜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有效对抗敌方战斗机、巡航导弹、短程导弹和直升机。攻击。

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的空战中,人民空军被炼成钢铁

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仅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不到一年中国空军飞行员专用手套,就被中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逼入朝鲜战争。美国。

这是一场不公平且不公平的空中比赛。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国在朝鲜空中战场部署了1200多架飞机。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为6:1;美军飞行员的平均飞行时间为1000小时,大部分在3000小时以上。志愿者

军机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超过100小时,比例为30:1:志愿飞行员刚刚能飞,从未打过仗。美军飞行员大部分参加二战,平均出动300余人次,比例为0:300。

然而,空战的结果却震惊了世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了10个航空师和2个轰炸机师,击落、击伤敌机425架,其中击落330架,被击落95架。损坏的。 被击落的飞行员中有著名的美军“双王牌”飞行员戴维斯。

在淘汰美军“王牌”飞行员的同时,一大批志愿军王牌飞行员脱颖而出,如赵宝通、王海、刘玉娣、罗沧海等。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飞往远东视察并返回华盛顿后,悲观地告诉媒体:“共产主义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主要空中力量之一。”

1951年至1953年,美军飞机共侵犯中国领空7729次,出动3万余架次。他们对中国进行空中挑衅和侦察,对中国边境和沿海地区进行空袭和轰炸。面对入侵的美军飞机。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正面打击。

1954年7月26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维护领海主权的通知,明确规定:外国军用飞机侵入中国领空,经警告仍不离境的,有敌对行为,中国军队是自卫。应该坚决打击。

1952年至1956年,人民空军击落入侵我国的美军飞机6架,损坏3架。1956年以后,美国领空侵入我国领空的行为有所节制,骚扰活动明显减少.

1964年8月,美国扩大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开始派军机对我国进行骚扰和侦察。中央军委决定“坚决打击”入侵我国的美军飞机。

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美军飞机分155批、383架次入侵中通空域。解放军击落12架,损坏4架。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只好改变入侵方式,使用无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

1964年8月29日,一架美国147型无人侦察机搭载DC-130运输机,在南海上空起飞,入侵中国南宁地区。这架无人侦察机飞行高度1.75万米以上,时速750~800公里,机身长度8.53米,翼展8.18米和反射面。小,雷达探测距离近。当时解放军装备的歼6战机按正常的爬升方式是达不到同样高度的,对付不了这种侦察机。那天,美军147型无人侦察机在中国大陆。

10月13日,美军一架无人高空侦察机侵入中国南宁和雷州半岛地区。人民空军空军起飞一架歼6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中等目标。

在美国飞机连续成功之后,他们变得更加鲁莽。他们在三天内两次入侵中国。仿佛置身无人区,解放军空军多次起飞战斗机拦截,但均以失败告终。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自带领工作组进入空军。他与指挥员和战士一起研究对付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方法,解决了歼6战斗机的爬顶和瞄准射击问题。

1964年11月15日11时,美军出动BQM-147G无人高空侦察机入侵海南岛。空军某航空师中队长许凯彤驾驶歼6战机对其进行拦截。当他到达1.620,000米的高度时,他找到了目标,迅速追上了它的尾巴。当距离目标约4公里时,许凯彤将飞行器高度提升至1.75万米水平,并跟踪瞄准目标。距离400米时,火炮开火,但弹道低,打不中。于是,他微微抬起机头,边射击边修正。最终,美军飞机被击落,这是国内战斗机首次击落美军高空侦察机的记录。一个月后,徐开同航空师副中长张怀莲在广西南宁上空击落了另一架美军无人侦察机。

美军无人侦察机连续被人民空军击落后,1967年初,美军向中国领空发射了更先进的147H和T型无人侦察机。这两种飞机的飞行高度都在2万多米以上。

路一尺高,魔道一尺高。解放军空军使用新装备的歼7战机和地空导弹对付美军的“杀手锏”。 3架美军147H和T型无人侦察机被击落的好消息频频传出。

1964年8月至1971年12月,美军无人侦察机97次侵入中国领空,被解放军击落20架。此后,美军机停止入侵中国领空。

人民空军轰炸机分队也在解放一江山岛期间给国民党军队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空军轰炸空军第一次与陆海军合作,并配合陆海军歼灭岛上的国民党守军。

战后,新华社向世界宣布了胜利,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等各国新闻机构进行了详细报道。蒋介石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解放军陆海空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成功感到震惊,世界各地的军事专家不得不佩服中国空军轰炸航空兵的作战能力.

人民空军的历史不仅记载了空军战机在击落和击伤大量国美军机方面的成就。记录了轰炸航空的历史成就,也记录了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美制国民党高空侦察机的特殊成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自成立60年来一直从事国土防空作战。共击落了112架入侵的国民党和美军飞机。捍卫祖国的尊严。此外,空军高炮部队共击落美军飞机614架,支援越老两国抗美救国战争。

新中国航空工业史

新中国首架飞机问世

1954年6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南昌飞机厂组装完成。 7月3日,段翔路首飞成功。毛泽东向开发商发来贺信,指出:“这是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加强国防力量的良好开端。”

1954年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南昌飞机厂开始试制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7月3日试飞成功后,命名为初交5飞机。 Chujia-5飞机是模仿苏联Yak-18活塞飞机设计生产的。 8月2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量产。

1958年8月27日,初交六号飞机首飞成功。由沉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联合设计,南昌飞机厂制造。 1962年投产。

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问世

1956年7月13日,第一架国产战斗机全自制,在沈阳飞机厂完成总装。这架喷气式战斗机被命名为 56 式战斗机,后来更名为 J-5。 J-5是模仿苏联米格17飞机设计生产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亚音速战斗机。

当年10月1日,四架歼5飞机参加了国庆阅兵。 1956年至1959年,我国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装备了大量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后来在 J-5 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成功歼5A、歼5飞机。试飞分别于 1964 年 11 月和 1966 年成功。

新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战机问世

1959 年 9 月 30 日,第一架中国制造的 J-6 战斗机升空。 1964年至1971年,空军空军驾驶歼6战斗机,先后击落敌机14架。其中包括美制无人高空侦察机2F-101飞机。

歼6战机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58年3月,沉阳飞机厂开始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进行试验

制造 MiG-19 战斗机。同年12月27日,国产米格19飞机试飞成功,次年4月投入量产。此后,沉阳飞机厂在米格19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和试制。创造了J-6战斗机。然而,在“大跃进”时代,对高速的追求是片面的。忽略质量,量产的歼6质量不够好。 1961年,歼6恢复试生产。 1963年,歼6战机质量通过检验。刚刚开始制作。

新型歼6战机采用优质国产零部件组装而成。这是中国第一架成功复制并投入量产的超音速飞机。 J-6 的最高水平飞行速度为每小时 1452 公里,实用升限为 1.750,000 米。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直到1970年代末都有着出色的战绩。刚刚停止订购。

歼6有四种改进型飞机:歼6,1966年改型,1971年装备部队; J-6,1973年12月量产,1976年装备部队; J-6 II,1968年8月试飞,在设计定型前盲目生产。返厂数量大,量产不成功。 J-6A由贵州飞机厂于1977年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J-6A是配备全天候雷达和空对空导弹的全天候飞机。是比较先进的战斗机。

新中国第一批歼7系列飞机问世

1966年1月17日,中国制造的歼7战斗机首次起飞,最大飞行速度2.05倍音速。实用吊顶1.90000米,1966年11月装备空军。这是我国跳出纯仿制的框框,将仿制与部分自主设计相结合的新机型.

后来,成都飞机厂建立在歼7上。 J-7I、J-7II、J-7III、J-7A、J-7B、J-7M、J-7等已先后试制。其中,比较成功的有歼7II、歼7M、歼7III和歼J-7。

从1966年到1971年,空军使用歼7飞机击落了6架美制无人机和3002个国民党高空侦察和心理战气球。

新中国第一架歼8飞机问世

1969年7月5日,飞行员尹玉环成功试飞我国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斗机。这种新型战斗机被命名为 J-8。

J-8 用了 5 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成功的试飞。 1964年5月,航空航天研究所决定研制一种在速度、高度、射程、火力和雷达等方面都比米格21更先进的战斗机。 19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清批准研制新型战机。沉阳飞机设计院和沉阳飞机厂承担研发任务。由于“文革”的干扰,歼8战机于1979年12月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装备空军。

J-8 是日间飞机。后来,中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全天候歼8I战机。 1981年4月24日,歼8I试飞成功。 1985年7月设计定型。1985年10月,歼8、歼8I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歼8I试飞成功后,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歼8的成熟经验,研制适合现代空战的高水平全天候战机,使其成为主力战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1984年6月12日,歼8II首次试飞成功。 1988年底,歼8II战机在北京国际国防科技展览会上展出。次年6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新中国第一架攻击机问世

1965年6月4日,南昌飞机厂研制的第一架强五战斗机试飞成功。同年年底,国家批准初步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改进后于1969年正式投入量产装备部队。

Q-5 是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攻击机又称攻击机或近距离空中支援机,是专门设计用于从低空和超低空攻击地面和水上的中小型目标的军用飞机。主要用于在战斗中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消灭敌作战战术纵深内的现役部队。

中国的攻击机是在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晚于战斗机,但走上了自主设计的道路。 1958年8月,强五战机研制开始,七年时间,强五战机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之一。

后来,根据部队的需要,Q-5战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改装,比如将Q-5改装成核武器航母。 1972年1月7日,强五成功完成中国第四次核弹试验的投掷任务。此外,还有strong-5I、strong-5II、strong-5III战斗机和strong-5鱼雷攻击机。

1985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强五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87年6月,Q-5飞机在法国巴黎第37届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展出,被国际航空界誉为“亚洲之星”。

新中国第一架中型轰炸机问世

1958年9月27日,中国组装的第一架轰6轰炸机试射成功,并于当年12月交付空军。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架轰炸机。

轰炸机是使用炸弹、鱼雷或空对地导弹来摧毁和摧毁地面和海上目标的军用飞机。 1957年9月,苏联政府将中型轰炸机杜16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由哈尔滨飞机厂生产,命名为轰6轰炸机。

轰6成功制造后,西安飞机厂开始试制轰6轰炸机。第一架国产轰6A轰炸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轰6A的最大起飞重量为75.8吨。最大载弹量为 9 吨。它可以携带炸弹、导弹、鱼雷等,也可以携带原子弹和氢弹。量产后已装备空军和海军轰炸机部队,成为航空兵的重要空军。

1980 年,H-6A 进行了改装。该项目包括电子计算机、自动驾驶仪、多普勒雷达、自动驾驶仪等9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轰6A的驾驶和轰炸自动化程度。解决了飞机依靠地面导航无法远距离飞行的问题,增强了轰6A的机动性和轰炸突击能力。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飞越天安门广场的轰炸机编队由18架H-6A组成。

H-6A的改进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H-6核武器航母,它使解放军空军能够拥有一架专用飞机进行国产核武器空投;第二个是轰6丁,这是中国第一代携带空对舰导弹轰炸机。 1981年,轰6丁首飞成功。 1985年12月,通过设计鉴定,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

新中国第一架轻型轰炸机问世

1966年9月25日,国产轰5轻型轰炸机首飞。这是1963年哈尔滨飞机厂参照苏联伊尔28飞机改进生产的,1967年正式投产并装备部队。

H-5 是亚音速喷气式飞机。后来有很多改装飞机。有H-5核武器航母、H-5飞机、H-5飞机等。

New China's first 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 comes out

On December 7, 1957, China's Nanchang Aircraft Factory successfully made its maiden flight with reference to the Soviet-made An-2 aircraft. Named Yun-5.

A 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 is an aircraft used to transport troops and military equipment and to drop paratroopers. In March 1958, the State Council's Military Products Stereotyping Committee approved the Y-5 aircraft to be finalized and mass-produced, and it was equipped with the Air Force in the same year.

The basic model of Yun-5 is a transport aircraft. Later, it developed and produced modified aircraft such as passenger aircraft and agricultural aircraft for civilian use, and also modified pilot bombing trainers, aerial cameras, parachuting aircraft, etc. So that the Chinese paratroopers have a domestic skydiving machine.

Due to the small load and slow speed of Yun-5. Can not fully mee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needs. Before the 1970s, the Chinese army's 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 mainly relied on imports. In 1970, China bega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sized transport aircraft. On December 25, 1974, the Yun-8 produced by Xi'an Aircraft Factory took to the sky. The design was finalized and mass-produced in February 1980. The Yun-8 is a dual-purpose transport aircraft with a maximum take-off weight of 61 tons.

After the Y-8 was equipped with troops, the air transport capability of the Chinese Air Force was greatly enhanced.

New China's first helicopter comes out

On December 14, 1958, China's first self-developed helicopter flew successfully and was named Cyclone 25, later renamed Zhi-5.

At that time, it wa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era. We only pursued speed and ignored quality, which made Z-5 quality problems frequently occur. In 1960, trial production was carried out again.

On August 20, 1963, the new Z-5 flew successfully and passed the national inspection on September 21. Put into mass production and start equipping troops. By 1979, a total of 545 Z-5s had been produced. In addition to basic models, there are passenger model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odels, life-saving models, and aerial survey models.

September 1975. The Nanjing Aeronautical Institute h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light helicopter Yan'an 2, which is mainly used for reconnaissance, patro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tasks.

In 1975, Jiangxi Helicopter Factory began to develop the large helicopter Z-8, and the test flight was successful on December 11, 1985. The Z-8 can be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ambulance, search, security, anti-submarine, mine clearance, etc. It will be equipped with troops after mass production.

In 1980, China began to introduce the French Dolphin helicopte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Z-9 helicopters in China. In March 1983, the first batch of Z-9 equipment was assembled with imported parts. In 1989, the Z-9 engine was localized.

New China's first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came out

In 1967, Shenyang Aircraft Factory successfully refitted the J-6 mid-low-altitude day and night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filling the gap of my country's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A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is a military aircraft designed to obtain intelligence from the air. In 1951, the Chinese Air Force set up two aviation reconnaissance regiments, equipped with Soviet-made La-11 aircraft equipped with aerial cameras as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in 1955, equipped with Soviet Il-28P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in 1956, equipped with Soviet MiG-15 Bis-type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In 1971, it was successfully converted into a J-6 high-altitude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in 1975, it was converted into a high-altitude and mid-air dual-purpose J-6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And successively equip troops.

In 1976, my country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he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with the Du-4 aircraft, and the long-range 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 of the Chinese Air Forc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1977, the Harbin Aircraft Factory successfully refitted the H-6 camera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which enabled the Chinese Air Force to carry out large-scale photographic reconnaissance of the enemy's deep targets day and night.

New China's first terrestrial pilot aircraft came out

At the end of 1967, the design of China's "Changkong No. 1" high-altitude unmanned aircraft developed by Nanjing Aviation Institute was finalized. This is a large jet, radio-controlled, high-subsonic aircraft that meets my country's needs for nuclear test sampling, high-performance air-to-air missiles, fighter jets and other air defense weapons.

In the following 20 years, Nan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has successively developed the "Changkong 1" B-type and C-type mid-to-high-altitude unmanned aircraft.

In 1986, China began to develop the "Changkong 1" ultra-low-altitude unmanned target drone, which was successfully tested in 1988.

In the early 1980s, China also developed unmanned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1981. The domestic unmanned high-altitude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developed by the Beijing Aviation Academy - Wuzhen-5 began to be equipped with troops.

The first-generation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was keenly aware of it with a strategist's vision: Although relying on imported aircraft has solved the urgent need for equipment during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ir Force. But in the long ru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trong People's Air Force. We must take the road of localization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my country has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Nanchang Aircraft Factory, Shenyang Aircraft Factory, Harbin Aircraft Factory, Xi'an Aircraft Factory, etc. After the hard work of aviation workers, a series of Chinese-made aircraft have come out.

In the mid-1950s, my country's aviation industry gradually realized localization from imitation. From 1958 to 1963. There are 268 items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and ancillary equipmen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s Military Product Stereotyping Committee, of which 59% are imitations. By 1962, J-5、J-6、J-7 aircraft and medium and light bombers had come out one after another and equipped the troops. In the mid-1960s, the air force equipment was basically localized, and the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accounted for 75%.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a period for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 to take off. A large number of new domestic aircrafts marked by the J-10 have been equipped with troops successively. China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the world's advanced aircraft countries. Looking back at the first aircraft of each series of New China, we can see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New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People's Air Force has basically formed fighters, attack aircraft, bombers, transport aircraft and various support aircraft. A system of aviation weapons and equipment that is reasonably matched with high, medium and low altitude, and long, medium and short ran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fighter has also kicked off.

Looking back at history, in the 1960s, the Air Force was equipped with domestically produced J-7 fighters, Q-5 attack aircraft, H-5 and H-6 bombers; in the 1980s, the Air Force was equipped with domestically-made J-8 and J-6 bombers. -8II high-altitude high-speed fighter; in the late 1990s, China's self-developed H-6D air tanker also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Air Force. Since then, the PLA Air Force can operate in ultra-long-range, high-speed, full-airspace, large-depth, and beyond-visual-range operations, marking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 Air Force from a homeland air defense type to a both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type. After 60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Air Force has grown from small to large,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has become a modern technical military service with air defense integration composed of multiple arms and multiple aircraft ty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