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采用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整艘船的外形和结构与原版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跑了5圈,然后转轨到离地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次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影在地面上。一条一直向东走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本次航班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该功能的附加部分。此外,航天器新增设备40多台,软件6个,使航天器上的设备数量达到600多个,软件82个,组件10万多个。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屏蔽广告】
一、 改进了两人多日任务。首先,准备了充足甚至多余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物、水、睡袋等。储藏室被放置在轨道车厢内,之前是空置的。根据每人每天一个半保温瓶的用水量,宇航员的用水有两种方式: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其次,提高了驾驶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个人每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并在所有外露的管道上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氧气、温度、湿度可自动感应调节。
二、改进了轨道模块功能的使用。放置了许多宇航员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加热装置和餐具。轨道舱内挂着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漂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们在地面上养成的习惯,所以用睡袋来人为地营造“床”的感觉,否则宇航员可能会产生掉入水中的错觉睡觉时的深渊。 轨道舱内还有专门的清洁用品柜,宇航员可以使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这是第一次使用尿液收集装置。
三、 改善宇航员安全的改进。返回舱内的宇航员座椅设计有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力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在神舟五号飞船中,只有杨立伟乘坐的座椅具有着陆缓冲功能,存在一个小缺陷,就是座椅升起后,航天员很难在返回前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六重新设计了缓冲器,并结合全船进行了反复试验。三个测试从塔上掉下来,飞机每次都成功。如果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在返回时没有关紧,将会威胁到航天员的安全。三名俄罗斯宇航员因此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舱门气密性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历时数月研制出一种不产生纤维、静电和气味的特殊抹布,专门用于清洁舱门。
四、持续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过去13年。航天器上原本使用的一些部件和原材料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也有些过时了。神舟六号每天都在不断改进。例如,神舟一号至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现在的黑匣子不仅比原来的存储容量大了100倍,数据读写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但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组成
轨道模块:“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为圆柱体,全长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连接返回舱,另一端连接空间对接机构。 “深圳六号”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两名航天员在升空和返回时,除了返回舱外,一直都在轨道舱内。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如厕、便利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逃生塔:确保飞船安全
逃生救生塔:位于飞船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是一个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从搭载飞船的火箭发射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火箭运行距离为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拉动“神六”飞船返回舱和轨道。太空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危险区域,使用降落伞安全降落。
轨道舱:宇航员的“家”
轨道模块:也称为工作模块。它的形状是一个两端带锥角的圆柱体,是宇航员的“太空卧室”和“车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在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故又称为在轨舱。轨道舱配备多种测试设备和实验仪器,可用于地球观测。两侧有可伸缩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太阳能传感器、各种天线和各种对接结构。太阳能转化为能量用于航天器、与地面通信等。作为宇航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非常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25度之间摄氏度。
返回舱:宇航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驾驶舱,是宇航员的“驾驶室”。它是宇航员往返太空时所乘坐的舱室。它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前面有一个舱口。在“神六”完成绕轨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
推进舱:又称仪表舱。通常会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器,并为宇航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两侧还安装了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您为什么选择秋季发布?
晨报综合新华社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今年神六发射也正值金秋时节,是不是巧合?不。这是因为秋季的天气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航天器发射季节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发射的各种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航天器升空后,航天测控网对航天器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飞向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空间测控网由数个地面测控站和四艘远望空间测量船组成。四艘勘测船分别是太平洋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印度洋远望四号、大西洋远望三号。其中,3艘测量船位于南半球,纬度较高。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们相反。我国的春夏两季是南半球的秋冬季节,海况很差。即便是正常的航行也很难保证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所以不适合发射航天器。我国秋冬季节是南半球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与秋冬相比,虽然神舟四号在2002年12月30日发射打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记录,但在载人航天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色,所以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很重要。显然,秋天比冬天更适合。因此,两年前的神五载人飞船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秋季发射。
据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测中心研究员龚建存介绍,“今年接近周期底部,预计神舟飞行期间太阳活动将保持稳定-6,适合人类太空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了低谷。因此,今年太阳异常发生频率较低,总体趋势有利于人类太空活动。沉六“好天气”会飞
从实现我国载人航天零突破的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两人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航天员从挥汗如雨的训练场走向广阔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辛和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哪些特殊要求,蒙牛奶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的?随着神六号成功返回,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中的谜团也被营养专家轻轻揭开。
在中国,从1000名士兵中选出一名空军飞行员,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名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宇航员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挑选出来的。最终的选择是经过综合考察比较后做出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保持良好的身心素质,早在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由多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团队就开始了航天员专用食品的严格挑选。神舟五号。工作。为保证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制定了8页航天员食品规定! “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调查与筛选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好坏的第一要诀,因此也成为专家评判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养殖带,是中国无可比拟的优质草原,世界领先地位。所有主要的奶源基地都在这里。蒙牛乳业在一个领域进入了专家的视野。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看到了世界领先的“样板工厂”,每一滴原奶都经过全自动流程,成为香喷喷的合格奶制品,整个流程处于密闭无菌状态。执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的业绩让每一位专家都信服。
蒙牛乳业经国家航天局严格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纯天然、优质、营养丰富、口感好,蒙牛牛奶终于成为唯一被航天营养专家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从此,“一日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生活中的“小白运动”。
每天早上,宇航员们在享用其他精心搭配的食物的同时中国空军飞行员专用手套,还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有效保证一整天的能量和营养。”午餐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会及时为每位宇航员提供赠送了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酸奶清爽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嫩凝乳,从而降低酸奶的pH值。肠道,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宇航员整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将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从两种改为四种仅比同类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随着明显改善,其助消化、抑制有害细菌的功能也进一步加强,深受航天员欢迎。 '基地的营养师说。
经过一天紧张的训练,宇航员们还会在晚餐时喝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牛奶的舒缓作用促进了宇航员的深度睡眠。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食谱,既保证了营养的补充,又不会造成脂肪堆积,不仅适合航天员,也适合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宇航员餐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全社会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不仅是崇高的荣誉,更是对蒙牛的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感动了中国人的心”,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同时,每一位蒙牛人也都肩负着“中华民族强国”的伟大使命。 2003年神舟五号起飞,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业务零突破,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中国液态奶市场的领头羊,2004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培养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特殊的牛奶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的成功做出了贡献。随后,蒙牛牵头建设中国最大的“澳大拉西亚国际农场”,引进中国首个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全球12个国家的优质牧场,饲养全球优质奶牛,开业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路。 2005年,当神州六号以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美丽的星球运转时,蒙牛已经超越了众多拥有100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日销量7000吨液态奶的全球企业。液态奶的领导者。作为第一个“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蒙牛不仅会“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位航天员、每一位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追求“壮大中国梦”而奋斗。 .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对比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
两者的体积、重量和装备基本不变;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为动力载体
2003 年 10 月 15 日发布 2005 年 10 月中旬
活动范围仅在返程舱内。打开返回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
宇航服 杨立伟的宇航服一直无法离开身体。他有机会脱下重达 10 公斤的宇航服。新型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宇航靴组成。
在太空中 21 小时 119 小时
宇航员人数是1和2
食品 即食食品,无需加热或加水,约50种:包括四种主食,“鲍鱼”、“盐水虾”等菜肴和水果
厕所问题、尿布、特殊厕所
神舟六号飞船=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艘船的外形和结构与原版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跑了5圈,然后转轨到离地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次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影在地面上。一条一直向东走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本次航班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该功能的附加部分。此外,航天器新增设备40多台,软件6个,使航天器上的设备数量达到600多个,软件82个,组件10万多个。
航天器发射季节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发射的各种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航天器升空后,航天测控网对航天器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飞向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空间测控网由数个地面测控站和四艘远望空间测量船组成。四艘勘测船分别是太平洋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印度洋远望四号、大西洋远望三号。其中,3艘测量船位于南半球,纬度较高。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们相反。我国的春夏两季是南半球的秋冬季节,海况很差。即便是正常的航行也很难保证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所以不适合发射航天器。我国秋冬季节是南半球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与秋冬相比,虽然神舟四号在2002年12月30日发射打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记录,但在载人航天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色,所以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很重要。显然,秋天比冬天更适合。因此,两年前的神五载人飞船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秋季发射。
据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测中心研究员龚建存介绍,“今年接近周期底部,预计神舟飞行期间太阳活动将保持稳定-6,适合人类太空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了低谷。因此,今年太阳异常发生频率较低,总体趋势有利于人类太空活动。神舟六号将在“晴好天气”飞行,“神舟”六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承担“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会有所不同。该系统的制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目前为止中国空军飞行员专用手套,运载火箭的所有生产都按计划稳步推进。
据刘竹生透露,火箭系统的装备将在今年年底前“齐备”。明年年初,将陆续开展各系统的综合试验和配套试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神舟”六号火箭系统将发射升空。明年7月在6、发货。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专访,详细讲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经在进行中。为推动中国人民的“飞天梦”再上新台阶,“神舟”六号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神”,“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担负起将“神舟”六号送入轨道的重任。虽然“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的动力载体是同一种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还有“另一篇文章”。昨日,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神舟”六号火箭的重点。
重点1 火箭交付时间将在年底前完全装备
负责“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神舟”六号发射火箭系统的准备时间表。据刘竹生介绍,由2004年底,火箭系统所有设备必须“按期交付”,并要求所有成套仪器设备齐全,为明年年初开展的火箭系统后续综合试验做准备。刘竹生表示,在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部件都必须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测试,以确保火箭整体符合标准。
Focus 2 火箭应急能力正在极端计算中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日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会导致食物、生存装备等其他品质的提升,需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神舟”五号的七八吨可能会变成8吨以上。其次,如果宇航员多于一名,飞行中的问题会直接影响逃生能力,这将影响火箭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能力,应急能力具有挑战性。”刘竹生表示,鉴于以上两点,他目前正在与航天器系统协调配合,开展相关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好几轮了。
Focus 3 Rocket 的动态特性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调整
火箭与飞船耦合形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和火箭连接后会相互作用,因为‘神舟’号上的有效载荷。 6 轨道舱 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装置都变成了一个或两个装置,飞船质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特性,目前的工作涉及到的问题火箭和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
重点4发射安全 地面发射系统将“医疗化”
为确保“神舟”六号安全发射,将进一步加强发射基地地面设备维护工作。据刘竹生介绍,与此前承担发射任务时在发射场进行的维护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较长,此次将是史上对地面发射系统进行最全面的“体检” 刘竹生强调,维护工作将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插头都要检查,每一根线都要“从头到尾摸一摸”,看有没有可能的断线问题。此外,刘竹生表示,“神舟五号”遥测数据分析已经完成,“神舟五号”整个发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设备不便等不完善之处,将在“神舟五号”。 "第六次发布前的改进。
关注点 5:承载安全性和载人可靠性高达 97%
“神舟”六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负责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已经完工。扩张。到目前为止,运载火箭的所有生产都按计划稳步推进。
据刘竹生透露,火箭系统的装备将在今年年底前“齐备”。明年年初,将陆续开展各系统的综合试验和配套试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神舟”六号火箭系统将发射升空。明年7月在6、发货。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专访,详细讲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经在进行中。为推动中国人民的“飞天梦”再上新台阶,“神舟”六号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神”,“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担负起将“神舟”六号送入轨道的重任。虽然“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的动力载体是同一种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还有“另一篇文章”。昨日,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神舟”六号火箭的重点。
重点1 火箭交付时间将在年底前完全装备
负责“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神舟”六号发射火箭系统的准备时间表。据刘竹生介绍,由2004年底,火箭系统所有设备必须“按期交付”,并要求所有成套仪器设备齐全,为明年年初开展的火箭系统后续综合试验做准备。刘竹生表示,在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部件都必须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测试,以确保火箭整体符合标准。
Focus 2 火箭应急能力正在极端计算中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日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会导致食物、生存装备等其他品质的提升,需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神舟”五号的七八吨可能会变成8吨以上。其次,如果宇航员多于一名,飞行中的问题会直接影响逃生能力,这将影响火箭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能力,应急能力具有挑战性。”刘竹生表示,鉴于以上两点,他目前正在与航天器系统协调配合,开展相关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好几轮了。
Focus 3 Rocket 的动态特性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调整
The rocket is coupled with the spacecraft to form a "big spring" system, Liu Zhusheng said: "From the dynamic analysis, the spacecraft and the rocket will interact after being connected, because the payload on the 'Shenzhou' No. 6 orbital module will be It turns out that the multiple devices on the Shenzhou-5 have become one or two devices, and the change in the mass of the spacecraf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ire rocket. The current work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et and the spacecraft.”
Focus 4 Launch Safety The ground launch system will be "medicalize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launch of "Shenzhou" 6 is safe, the maintenance of ground equipment at the launch base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Liu Zhusheng,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maintenance work at the launch site when the launch mission was undertaken, due to the longer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launches, this time will b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ground launch system in history. Liu Zhusheng emphasized that the maintenance work will be done in every detail. Every plug must be checked, and every line must be "touche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o see if there is a possible disconnection problem. In addition, Liu Zhusheng sai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Shenzhou 5" telemetry data has been completed, and the imperfections in the entire launch process of the "Shenzhou 5", such as the inconvenience of some equipment, will be resolved in the "Shenzhou 5". "Improvements before the sixth la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