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1930年12月25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即将开始

1930年12月25日,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即将打响的紧张时刻,红军在江西小布召开了宣誓就职大会。主席台两侧的柱子上,挂着毛泽东为大会题写的整齐对联。第二个环节是“进退两难,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百战百胜,在运动战中歼敌”。对联高度概括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对打破“围剿”更有信心。

积极防御是我军始终坚持的总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我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点,也是我军始终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红军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人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倦”的“十六字诀”。我战,敌退我追”,立足红军实战。战略进攻分为两个阶段,而战略防御阶段又包括战略撤退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这成为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渊源。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提出持久战总方针,制定了“游击战是基本原则,有利条件下运动战不放松”的战略方针,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大大丰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维。内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逐敌歼敌”的战略方针。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的实践得到发展在当代战争中攻势防御,主动防御的战略思维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当代战争中攻势防御_攻势防御的基本要素是_武装歼灭战是攻势防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防御成为国家军事战略。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新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1956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方针,认为我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经毛泽东批准和中央批准,积极防御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国家军事战略。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任务,多次丰富和调整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1960年代至1970年代,先后采取“有顶有放,诱敌深入,纵深灭敌”和“主动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1980年调整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1988年提出稳定北线、加强南线、加强边防、海洋战略;1993年,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以打赢局部战争为基础,制定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2004年,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调整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先后采取“有上放、诱敌深入、纵深歼敌”和“主动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1980年调整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1988年提出稳定北线、加强南线、加强边防、海洋战略;1993年,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以打赢局部战争为基础,制定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2004年,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调整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先后采取“有上放、诱敌深入、纵深歼敌”和“主动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1980年调整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1988年提出稳定北线、加强南线、加强边防、海洋战略;1993年,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以打赢局部战争为基础,制定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2004年在当代战争中攻势防御,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调整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事战略问题,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军事战略内涵。时代,以防守为基础,在“主动”二字上做文章。2014年,习近平主席领导制定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着眼于海上方向的军事斗争。今年以来,中央军委多次强调,全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

主动防御是对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武装歼灭战是攻势防御_攻势防御的基本要素是_在当代战争中攻势防御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积极防御的内涵和本质。他指出:“主动防御也叫进攻防御,也叫决战防御。” 它的基本内涵是,在敌人攻击我之后,我会先诱敌后退一步,或者坚持一定的点,努力创造对我有利的局面。利用对敌不利的形势和形势,利用人民战争的有利条件,在外线进行速决的进攻战,歼灭和消耗敌人的现役力量,争取局部的主动权和胜利,逐步改变平衡敌我之间的力量,改变战略被动局面,适时转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直至在有利条件下进行战略决战,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其本质是在时间、空间、层次等维度上将防御与进攻结合起来,在自然被动的战略防御过程中主动实施主动进攻行动。

与主动防御相反的是被动防御。毛泽东指出:“被动防御也叫排他防御,或纯防御。被动防御其实是假防御。只有主动防御才是真防御,是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被动防御纯粹是为了防御。防御,它的被动性在于它摒弃了主动防御所包含的主动和主动进攻的内容,表现为纯粹的被动殴打。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在“守在国门外”初步失败后,“左派”不法分子采取了以碉堡守碉堡、分兵的被动防御政策。与敌人不顾一切地战斗。消耗并最终失败迫使长征。率领部队奔赴前线的彭德怀评价说,他们“卖得不痛”,指挥“从一开始就错了”。

主动防御的核心是坚持自卫

主动防御军事战略本质上是防御性的。这首先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侵略别国。该国的军事战略只能是防御性的。二是由我国实际需要决定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实现国家建设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一个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制止外来侵略我们,同时决不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能采取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归根结底,这取决于正在发动的战争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以防御和进攻作为区分国家间战争性质的基本标准,认为防御性战争是正义的,进攻性战争是侵略性的,因此是不正义的。我们进行正义的战争,军事战略不应该是进攻性的,而应该是防御性的。

主动防御军事战略的防御性要求我们坚持自卫阵地。第一,永远不要侵犯他人。我们反对别人对我们的侵略,我们永远不会侵略别人。这是我们的基本立场,也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防御性的集中体现。二是坚持后期前锋。坚持自卫立场,必须后攻,不能先出手。当然,这个“第一枪”是政治意义上的第一枪,不能仅限于军事意义。如果敌人带头侵犯我们的核心利益,把我们逼到无路可退的地步,那就是对我们的“第一枪”。我们可以为了自卫而反击,

丰富主动防御实施

在具体的战争指导中,毛泽东根据积极防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军扬长避短的实现形式,使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得以体现。 ,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战略撤退。这是“下级军队面对上级军队的进攻而采取的有计划的战略步骤,以保持其兵力,等待敌人因无法迅速击败而击败敌人”。毛泽东认为,战略撤退是诱敌纵深,要早作准备,加强对干部群众的说服。

战略反攻。这是防御战最激动人心、最活跃的阶段。“所谓主动防御,主要是指这种战略果断的反攻。” 它具有双重特征,既是战略防御阶段的一种行动,也是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必要前提。

攻势防御的基本要素是_武装歼灭战是攻势防御_在当代战争中攻势防御

战略进攻。它的任务是大量歼灭敌人,夺取敌方领土内的战略要地,赢得战争。毛泽东认为,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进攻——1947年中央三路军进军中原,有其特点:直接从战略反攻发展而来。进行战略进攻;进攻时,选择国军的薄弱环节,实施中央突破;实行无后跃进法;以农村为支撑点。

战略战役。这是最难指挥的环节,也是决定两军胜负的环节。毛泽东历来主张,打好初战,打好决战,避免不利的决战。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千方百计寻找我军主力进行决战,而毛泽东则指示要避开敌人的边缘,积极防御,逐步改变力量平衡。直到1948年秋天,决战的时机才基本成熟。毛泽东抓住机遇,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歼灭战,组织了辽沉、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追求。这是战略进攻的延续,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地域条件,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例如,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对中部和西南的白崇禧集团,提出了远距离围攻绕道,切断敌人退路,再进行反击的方法;对于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等敌人,他采取了猛烈的追击。以小迂回的战斗方式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战略追击思想,提出“既要考虑积极防御,又要考虑战胜敌人后追击的问题”,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