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军事频道通过两段视频,报道了我无人机与其他军兵种搭配作战的演练镜头:在侦察无人机的指引下,后方的远程火箭炮系统、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分别对“敌方目标”发起了精确的致命攻击。
这两段报道体现了我人民军队对于无人机这一新质战斗力战力战法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令人更加深思:对于现代军队来说,无人机的具体应用价值还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无人机战力战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善察者,善战——现代军队侦察能力核心载体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是否能够比对手更快、更准确的获得战场相关信息,是能够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优势。而在现代战场上,空中侦察力量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够快
在快速抵达目标所在区域的能力上,没有任何地面行进的人员、车辆,水面行驶的舰艇,能和飞行器在速度上相提并论——特别是喷气式的固定翼飞机。
2.不受地形限制
地面侦察力量的运用不可避免要受到复杂地形的制约——比如被高山、深峡、急流所阻滞,而飞行器则基本不受地形影响。
伊拉克曾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我国设计并制造的彩虹-4无人机所拍摄下的监视画面。可以发现,院落内的人员活动一目了然,而在地面侦察视角中,这都是被围墙遮蔽、完全无法观察到的
3.侦察范围极广
在飞行器的俯瞰视角下,其搭载的光电传感设备可以获得非常开阔的侦察监视视野——这种优势常被社交平台上的网友称为“上帝视角”。
二战后,随着全球光学、电子、电气等多个领域科技的进步,空中侦察任务开始越来越多的交给了无人机。相比载人飞行器,无人机由于不存在飞行员的伤亡和疲劳问题,因此可以大量承担高度危险的“自杀式”侦察任务,从而获得敌方最敏感、最有价值区域的关键目标信息。
美国火蜂无人机。在1965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中,无人机提供的侦察情报达到了美军情报总量的80%以上
而对于陆军而言,无人机还有特别的制度和实际运作优势——通常来说,载人侦察机及其机组人员都归属于空军,要使用载人侦察机来为陆军提供情报,涉及到跨军种的协同指挥,必然要面临很多的额外流程,耗时更长而且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而陆军在使用自己编制下的中小型无人机时,则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通过使用火箭助推器提供起飞推力等手段,这些无人机可以搭载在车辆上起飞,使用灵活性要比依赖于机场起飞的载人侦察机高得多。
当然,和载人飞机相比,无人机也有自己的缺点:它难以进行现场的临机决断,因此难以执行较为复杂多变的任务……即便到今日,如何让无人机的“大脑”更为智慧、缜密,依然是无人机系统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而AI、大数据等各种前沿科技也正在被引入无人机设计领域。
无人机典型能力——直接引导远程火力只是一个开始
时至今日,虽然侦察至今依然是军用无人机最为主要的作战任务之一,但是在技术能力上,今日的先进产品与古早时期的无人机已经产生了天壤之别。
美侦察机U-2监视古巴导弹组装的照片,需要返回地面后冲洗胶卷才能得到
早期的侦察无人机,由于电子和通讯技术的不成熟,甚至只能用航空相机进行对地侦察——由于目标的相关信息被储存在胶卷中,只有飞机被成功回收后,才能被冲洗和判读。这样的侦察能力显然无法满足一些对时间非常敏感的战术任务的情报需求。
而随着光学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后来的侦察无人机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实时的把它所拍摄到的画面传回给后方的指挥机构,这样巨大的进步使得即时决策成为了可能。
虽然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它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虽然后方指挥部可以通过无人机某个地方此时有重要目标,但却无法获知目标非常精确的位置信息,而这是发起远程火力打击的前提条件。后方在对这些目标发起攻击时,还得通过传统手段按部就班来——比如根据无人机的信息,派遣地面的火力引导人员寻找目标,通过激光指示器来引导后方发射的精确制导炮弹。
现代无人机已能做到前方所见即后方所得
而今,最新一代的侦察无人机在搭载先进光电设备后,能对地面目标进行复杂的识别、跟踪、测量,并结合自身的位置和飞行姿态信息,解算出目标的精确位置信息。
在这种功能的良好实现背后,是无人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的巨大进步,从工程上来说,是国家科技能力的极大体现,以及各种相关工程能力的完美结合。
在获得这种能力以后,后方的远程火力或者武装直升机等其它作战单位,就可以直接把无人机传回的目标信息发送给火力控制系统,并发射武器对目标进行实时打击。
这样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反应速度和攻击能力。而眼下来看,这种提升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未来,随着无人机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它的突防和侦察能力还有非常巨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