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翼龙”-2这样的大型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在民用应急救灾领域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减灾的工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洪涝灾害中,狂风暴雨引起的“三断”(断网、断电、断路)使得灾区难以及时向外部传递信息,外部的信息也难以送到灾区。
“翼龙”-2H的实战检验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其中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对此,应急管理部于7月21日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进行长途飞行支援米河镇,预计将在河南上空执行5~6小时的中继和侦查任务。无人机于21日14:22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穿越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河南省,飞行近1200千米,历时4.5个小时抵达巩义市,并于18时21分抵达米河镇通信中断区。截止20时,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2572个,产生流量1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为灾区居民及时报告灾情、报送平安恢复了移动公网信号,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据了解,“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千米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千米的音视频通信网络。针对灾区“三断”情况,通过融合空中组网、高点中继等技术,实现图像、语音、数据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在本次任务中,“翼龙”-2H无人机作业时间共计8小时8分,除提供中继通信以外,无人机还应用CCD航测相机、EO光电设备和SAR合成孔径雷达,对受灾区域进行拍照和监测,实时将有关信息回传至指挥中心,解决了“三断”极端情况下“信息传不出来”的问题。
“翼龙”-2H的飞行路线(图片来源:航空工业)
在汛情监控过程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可以对目标地区进行全天候、全覆盖地长时间监管,包括对水位进行实时观测,实时掌握河、湖的水位状况,以及灾害发生的情况,减少了工作人员汛期监控的工作强度。在精准勘察范围内,无人机可将高空拍摄到的现场灾情画面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为救援及研判提供有效信息。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续航时间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相比较于卫星中继,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成本低,易维护等特点,在组网通信、协同作业的应用是科学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救援的重要技术手段。
5月14日在四川雅安参与了国家“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的“翼龙”-2H。
无人机的独特优势在有些情况下,无人机相比有人机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在2017年黑龙江尚志市珍珠山乡遭遇特大暴雨发生洪灾导致“三断”,当地约300名群众失联。在灾害发生后,航空工业飞龙公司出动一架直9直升机前往灾区执行紧急侦察搜救任务。为掌握被困失联群众情况,飞龙公司接到的首要任务是投送卫星电话以恢复通信,其优先级甚至高于给养投递、药品运送等任务。但是问题是这样投送的卫星电话数量有限,只能建立有限的单点通信,属于有效手段中的最低标准。因此,如果此时“翼龙”-2H提供通信中继,300余名群众都可以拿起手机打电话,通信恢复效率更高。
(图片来源:飞龙公司)
再如2015年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港口的危险品爆炸事故,在事故发生后,飞龙公司也派出了AC311直升机在第一时间飞抵事故区上空开展航拍勘察,提供现场情况一手资料。但考虑到现场二次爆炸、有毒气体等高风险因素,任务危险程度很高,因此作为有人航空器的直升机没有二次进入事故核心区进行取样任务。如果此时可以出动无人机,不仅不需要飞行员亲自去冒险,还可以利用长时间续航性能提供更持久的监测。
(图片来源:飞龙公司)
近年来,“翼龙”系列无人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如“翼龙”-10无人机就在台风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8月2日,“翼龙”-10无人机从海南博鳌机场起飞,利用机载仪器设备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进行CT式“扫描”,并将测数据实时传送回地面指挥系统。为台风“森拉克”中心位置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填补了我国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海洋综合观测的空白,对进一步开展台风探测以及海洋探测资料数值预报模式应用、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准确率、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