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阿米尔·汗:不能光索取,我也要尽可能为上海做点什么 |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80)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第80期邀请的是来自巴基斯坦的阿米尔·汗。

姓名:Amir Khan

中文名:阿米尔·汗

国籍:巴基斯坦

职业:闵行区外籍志愿者

夹杂着中文和英文的词汇,阿米尔·汗表达着一个外籍人士对上海的印象:“她很美,很友善,更关键的是,她充满爱。”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职业经理人,已在中国生活了20来年,其中有十余年就在上海,亲眼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成功的一大秘诀是有坚强的领导力量,而且人民始终是团结而勤奋的。”阿米尔·汗如是说。

从“南亚的上海”来

阿米尔·汗的故乡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你们可以把她看作‘南亚的上海’,我们很早就知道中国是巴基斯坦交往的国家里最重要的一个,她是‘全天候伙伴’”。几十年来,两国间的相互支持、帮助都是慷慨而无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能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里。

“我在上海的日子里,很喜欢中国朋友叫我‘巴铁’,不光源于巴基斯坦人普遍怀有对中国淳朴的感情,还在于这种友谊植根于两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相互尊重’。”阿米尔·汗回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从不以“优等生”自居。阿米尔·汗介绍,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基斯坦制造业获得显著发展,“过去我们主要出口棉花、黄麻、矿石等初级产品,但吸纳中国投资,双方企业开展合作后,这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得到深加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能在国际市场获得更高收益。”

“有‘巴铁’这样的称谓,既是荣誉,也是责任。”阿米尔·汗说,去年中国发生新冠疫情后,正遭受27年来最严重蝗灾的巴基斯坦调集全国公立医院所有库存支援中国,“那个时候,我们巴基斯坦国内的朋友圈,说得最多的是‘我们终于有机会去帮助中国兄弟一把了’‘我们就该这么做,中国兄弟不会孤军奋战’。”

“我们的友谊为什么历久弥坚,就是因为我们在各自艰难的时刻都能‘有难同当’。”当记者向阿米尔·汗展示不久前中国援巴疫苗运抵伊斯兰堡的照片时,他更是感慨万千。

中国在为未来投资

阿米尔·汗对“巴铁”的理解是“既得到爱,又奉献爱”,把上海乃至中国当作自己挚爱的“第二故乡”。他们家是在2010年搬到上海的,“我和妻子还有两个儿子,在华漕社区住了11年。”他说,“我不能光索取,也要尽可能为上海做点什么。”

为帮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了解本地文化,融入新的生活,华漕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JICDA)发起招募国际志愿者,阿米尔·汗得知后率先报名,“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五湖四海的朋友,上海是能实现理想的地方。”在上海的繁荣和美丽之外,更有一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新冠疫情期间,阿米尔·汗和许多上海志愿者一道从事社区防疫、物资转运和防疫宣传,“正因为疫情期间一直待在上海,我得以直观感受到中国在艰难时刻所展现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阿米尔·汗强调,在上海工作生活都非常方便,营商环境很接地气,“政府提供服务,更多从市场主体出发,实地了解我们需要得到什么支持,我经常被邀请参加他们的重要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企业界能发表自己对未来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看法,并得到积极回应”。

作为对技术非常敏感的职业经理人,阿米尔·汗非常欣赏中国在5G、数字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快速发展,“你们是为未来投资,将获得丰厚回报”。

“我是如此骄傲和幸运,我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我相信中国现在和将来都是全球经济的强大支柱。”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火热更新中

每天一集短视频+一个故事

持续100天

请继续关注

采访统筹:胡彦珣

文字:吴健

视频:贺信

摄影:李铭珅

海报:董春洁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