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第68期邀请的是来自尼泊尔的阿思势。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第68期
姓名:Maskay
中文名:阿思势
国籍:尼泊尔
职业: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
在阿思势的眼中,上海有一种“Cultural magic”(文化魔力),像沸腾的火锅,让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魅力。如今,这位来自尼泊尔的友人已经把上海当作他的第二故乡,阿思势表示:“我爱这座城市,并见证着她的成长。”
2020年,阿思势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奖后,他不禁感慨:“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有一颗温暖的‘中国心’。”
外籍献血志愿者团队在沪诞生
阿思势的父亲是一名肺科医生,经常免费帮当地的穷人们看病。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绩优异的阿思势毅然决然选择学医。2003年,拿到政府奖学金的阿思势第一次来到上海,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和睦家医院工作。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阿思势深刻地知晓血液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他回忆道,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旅游时出车祸需要大量输血,她的血型是Rh阴性。这一血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占比很低,但在外籍人士中占比相对较高。他得知血库储存量不足,立即发了一条朋友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有80多位好友纷纷表示愿意帮助。
事后,在与其他外籍友人交流时,阿思势发现他们对上海的献血工作不了解,在一次与市血液中心的座谈会上,阿思势突发奇想,产生了组建外籍献血志愿者团队“Bloodline(血缘)”的念头,希望通过向外籍人士宣传无偿献血,发动身边的外籍朋友加入其中。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总队外籍志愿者团队Bloodline正式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献血者的队伍日渐壮大,并将献血理念传播给了其他多个城市的外籍人士。
为上海市民点赞
2020年的开启方式让很多人都始料未及,为了防控疫情,人们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活动。春节假期,阿思势在家为Bloodline设计宣传资料,制作了防疫的海报和视频。当得知武汉疫情严重后,他还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拉在一起,组建了名为“武汉加油”的微信群,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
疫情刚暴发时,由于人们都不敢出门,献血量锐减。阿思势回忆道,政府和社区做了很多工作,上海市血液中心的领导和员工们都出来献血。“看着很多陌生面孔举起胳膊、卷起衣袖,我激动不已。”“武汉加油”微信群里的一些爱心人士也加入了献血的队伍。
对于中国疫情的防控,阿思势认为,以上海为例,政府和人民都做了巨大的贡献。“上海的老百姓非常棒,响应政府的科学防控号召,戴口罩,减少外出,认真洗手。”阿思势坦言,这让很多外国人“难以想象”。
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这些年,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阿思势回忆道,刚到上海时并不懂中文,即便带着地图出门,也会找不到回家的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导航、翻译软件、线上支付等人工智能小助手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到政府部门办事可不可以像网购一样,点按钮下单就能完成?2018年,上海全力推进“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让这种想法成为了现实。
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不仅中国老百姓获益,也让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阿思势说以前办事可能需要跑多个部门,有时还会遇到从第一个窗口问到最后一个窗口的情况。“一网通办”服务实施后,很多需要办理的事情都可以在一个窗口办妥,这让阿思势赞不绝口。
如今,诞生于上海的Bloodline已覆盖到了其他多个城市,成员也不断更换,可能有一天阿思势也会离开上海,但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献出的热血,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