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专家解读)

工人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骐跃”旁讨论交流。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俄新社近日刊文称,在今后5年里,中国将大举加快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聚焦稀土新材料,推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轮船、飞机、航天器、高铁等的生产。这是中国作为技术大国的雄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报道,中国将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日本时报》指出,中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表明,中国对科技进步有着“迫切的关注”,将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出于国内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是出于应对当前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形势的需要,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中国是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有着世界最大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论文产出最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知识产权费用净支出国、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大国。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世界包容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长期向好的经济前景、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等要素,与科技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和长期积累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研究和重大源头创新能力亟待进步,在研发投入、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也有待弥补。

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既要遵循世界科技强国的基本经验,又要根据内外部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选择最有利、最可能的实现路径。

实现从“外源创新”到“内生创新”的转变,即从过去依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为以“体系—能力”建设为中心,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重大项目的体系化攻关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和发展的自主权,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在完善产业链、创造新需求、增加新供给、打造新动能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对话机制,加强在全球性议题上布局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构建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展各个层次的科技人文交流,建立覆盖主要国家、地区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国际伙伴合作网络。积极主动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外交,加大对沿线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支持力度。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重大科技事务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李嘉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