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振翅,雏鹰起飞。战鹰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惊险挑战才可以真正搏击长空。近日,央视国防科工频道就向大家介绍了这样一款“山鹰”:它不但勇闯“飞行禁区”,更肩负起培养飞行员迎接挑战,掌握失速尾旋改出技能的重任。
失速尾旋训练,一个几乎让全世界飞行员都谈之色变的飞行科目。因难度过大、风险过高,在国内飞行院校一度中断训练近三十年。
据统计,航空史上作战飞机失事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是失速尾旋造成的。一旦失速进入尾旋状态,战机就像进入一个巨大的磁场一样,急速翻转下坠,几乎完全失去控制。什么样的战机才能成功飞越“死亡陷阱”?
“山鹰”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一款高级教练机,它也是我国飞行员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款机型,同时也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科目——失速尾旋,也被称为“死亡螺旋”。战机一旦进入尾旋,就会失去控制,一边下坠一边侧翻偏转,处置稍有不当就会机毁人亡,这被视为是飞行的禁区。为了更加贴近实战,保证飞机和飞行员的双重安全,飞行学院就会设置这样一门科目来帮助学员掌握尾旋改出这项技能。而“山鹰”也是一款我国飞行员自主完成尾旋试飞的型号。
“山鹰”最大的亮点就是挑战过几乎所有失速尾旋的科目。2011年3月,“山鹰”失速尾旋试飞过程中,试飞员进入各种尾旋三十多次,飞机俯仰角最大达到50度,试飞员负过载最大达到2G。
其中两次还进入了风险巨大的倒飞尾旋。“山鹰”成功完成尾旋试飞科目,找出了各种模态下改出尾旋的有效办法。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首次在新机试飞中全部由我们自己的试飞员来飞失速尾旋科目的机型,为我国航空试飞技术填补了空白。
“山鹰”是全程按照国军标来完成失速尾旋相关的工作。从失速以前相关的试验到试飞,全部都是由国内人员自主完成。失速尾旋不是飞机的正常飞行状态,一般是飞行员误操作导致飞机迎角超过特定临界角度,或遇到不稳定气流时发生的。
实际飞行中,空中情况变化多端,飞机难免会进入尾旋,因此每款战机在研制试飞过程中,都要找到改出尾旋状态的最佳方法,以指导飞行员在处置空中特情时能尽快转危为安。但每一种飞机改出尾旋的响应时间是不同的,歼教7一般在5秒左右,有些飞机会达到10秒甚至更长,而“山鹰”改出尾旋最短只需2秒,这与它优良的设计分不开。
“山鹰”有着银灰色的金属涂装,高高隆起的机背极具立体感。“山鹰”采用的是两侧肋下进气的方式,在它的进气道外有一个挡板,这就是它的斜板,上面是布满了小孔,能起到附面层分离和隔离附面层的作用,减小附面层效应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能够保证飞机在高空、高速时气流的稳定性和飞机的稳定。
同时它采用的是全新的气动布局,在机翼下方还可以挂载空空导弹、火箭弹、航空炸弹,可进行空空空地实战技能演练。“山鹰”不仅具有训练能力,同时还兼具一定的作战能力。(图片:岳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