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简牍里藏着春天的“秘密”

2月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二日,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春为四季之首,立是“开始”之意。一年伊始,两千年前的汉代人民会做什么呢?

甘肃简牍博物馆有几枚简牍,上面写着“……黄种小石廿五石”“凡种小石卌三石”等字样。这是从居延遗址出土的官府统计账本,主要记录了居延临渠这个机构给屯田的人们发放谷物种子的数量。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自然节律变化,用于指导古人的农业生产和衣食住行。居延遗址是汉代屯田戍边之地,对以农耕为生的百姓而言,每逢立春,便到了播种的季节。

在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一份日历上明确记有“立春”二字。肖从礼说,每年日历由朝廷颁发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府抄录下来再宣导到乡里,有时书写在大木匾或官府墙壁上供人们抄录使用。

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日历(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依照官方发布的诏书,汉代百姓顺应自然规律,遵时令进行生产生活。”肖从礼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墙壁题记《四时月令诏条》就记载有初春时节是小鸟孵化幼鸟的时节,禁止人们上树掏鸟窝等规定。

此外,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古代的人们会把祭祖、纳福祈年、除旧布新等重要的民俗活动安排在立春日或前后时段,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打春牛”、贴“春”字画、踏春、吃春饼春盘等习俗仍保留至今。

简牍是在纸张面世以前人们用来书写的载体,其内容涵盖古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甘肃是简牍大省,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