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从通道建设到产业聚集——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七年溢出效应观察

新华社西安1月19日电 题:从通道建设到产业聚集——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七年溢出效应观察

新华社记者孙波、刘书云、李华

18日,西安市政府公布了去年中欧班列“长安号”成绩单:全年开行3720列,是2019年的1.7倍,较初期开行量增长约80倍;运送货物总量达281.1万吨,较2019年增长60%,与开行初期相比,增长约40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记者调研发现,自2013年11月底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提速、扩线,实现了从零散开行到常态化运营,从单一出口到双向互济转变,溢出效应逐渐凸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物流通道。

经受疫情考验 实现跨越增长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中欧班列“长安号”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通过“铁铁联运”“公铁联运”,西安国际港务区把区位优势转换为货源优势,国内20多个省份的货物在这里集结、分拨。

“面对国际疫情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中欧班列‘长安号’危中寻机,再次实现跨越式增长,归功于班列近几年不断蓄能,实现了从零散开行到常态化运营、辐射范围由‘线’到‘面’的转变。”西安市副市长和文全说。

“长安号”常态化运行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尤其是去年二三月份,从空运、海运转陆运的货物,占“长安号”新增货运量40%左右。开行密度已由初期的周均2到3列,增长到日均10到12列,实现了由集货待发到货至即发的提升。

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介绍,疫情期间,中欧班列“长安号”还拓展了西安至维也纳、伊斯坦布尔、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等多条新线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15条干线通道,覆盖欧亚大陆全境。

与此同时,班列开行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去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回程列数达到1311列,重箱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为推动班列高质量发展,去年还开通了西安至欧洲的公共班列,即每天两去两回,基本实现了铁路贸易的良性互动。

集散八方辐射全国 “+西欧”不断扩线

为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西安国际港务区去年密集开行了连接周边节点城市的中欧班列,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为各地货物打开了一条走向世界的贸易通道。

去年12月份,他们携手省内兄弟城市,相继开通了连接陕南、陕北的“安西欧”和“榆西欧”,助力陕南秦巴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和社区工厂生产的毛绒玩具、陕北的化工产品和轻工百货等产品顺利“出海”。

去年,贵州省的茶叶和白酒开始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远销到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参与组织“贵西欧”货源的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闳表示,“搭乘‘长安号’到达塔什干、明斯克等城市,总体时间成本比以往节约了三分之一,为我们集结贵州及周边产品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统计,西安国际港务区目前已开行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等12条集结线路,基本实现了西安港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货源地的互联互通。

虹吸效应渐显 部分沿海产业向西转移

随着中欧班列“长安号”物流通道做大做强,东南沿海一些企业看到这里内陆港、综合保税区和中欧班列的叠加功能和政策优势,逐渐将一些产能转移到西安及周边地区。

位于西安综合保税区的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脑显示器的企业。2018年,企业创始人把企业从深圳迁到西安,借助“长安号”便利的运输条件,企业不仅稳住了韩国、日本、中亚等传统市场,疫情期间还开拓了波兰、迪拜和阿根廷等新市场。

西安港是取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与丝路沿线10多个城市实现通关一体化。借此优势,西安港内的综合保税区和临港产业园成为承接东部产业的主阵地。目前,共有40多家电子产品加工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西安国际港务区。“从最初只转移生产加工,到如今工厂和研发集体转移,这些企业也看到了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孙艺民说。

如今,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溢出效应逐渐凸显,西安国际港务区正联合央企建设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区、临港金融贸易园,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以推动港贸、港产、港城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