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锻造更多核心技术,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砥砺前行,锻造更多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薇

主人公心语: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应该去做的。科研攻关,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就为人民的健康早一分钟作出我们的贡献。为呵护神州安全、为护航人民健康和平安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陈 薇

我是陈薇。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带着军事医学专家组奔赴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初到武汉时的场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整个城市没有一点春节的气氛,寂静得像一座空城。当我们第一时间与当地有关部门对接时,得知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能力急缺,日检能力只有350人份左右,而且3天才能拿到报告。去武汉前,我们受领的任务是疫情研判、疫苗研发等,核酸检测不在原定的任务中。但我深知,一个个样本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疫当前,救命是天大的事。所以我当即决定,先把核酸检测的担子挑起来。仅仅用了一天时间,我们就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24小时“三班倒”“白加黑”连续作业,每天能检测1000人份以上,而且当时就能出报告。这在武汉核酸检测处于瓶颈期的一月底、二月初,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年初一,习主席发出号令,要加快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我们团队长期专注重大传染病疫苗研发,成功研制过重组埃博拉疫苗等,具有成熟的技术平台。这次疫苗攻关,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3月16日,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表示,中国疫苗在现阶段的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安全有效。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些志愿者,一期、二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一共有616名。年纪最大的受试者,是84岁的熊先生。他说,看到我们支援武汉非常感动,但感动不如行动,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也想参与到抗疫中来。正是人民群众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给予了我们团队莫大的鼓励。

回顾在武汉的113天,我每天都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而且一早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始终保持忙到“起飞”的状态,始终是踩着油门往前冲的状态。我坚信,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娄山关”“腊子口”。

前段时间,国家把“人民英雄”如此崇高的荣誉授予我。我深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在武汉与我生死与共的军事医学专家组的全体成员,属于全军医疗和科研战线参与疫情防控的所有战友。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锻造更多核心技术,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生物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