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头盔”?是战场上救死扶伤的NGO和平组织,还是美西方打包的颜色革命工具?
新闻链接:2月13日,BBC叙利亚新闻报道的制片人里亚姆·达拉蒂在推特上表示,2018年4月在叙利亚杜马市拍摄的“化学武器”。“袭击后的医院”视频经过仔细由当地武装分子策划和指挥。
可以说:成功也是萧何,失败也是萧何。
在叙利亚内战中声名鹊起的“白盔”组织万万没想到,最终会被贴上“专业造假者”的标签。《白盔》上演的反转大戏,一眼就能看出来。
启动“白盔”组织
重点来了!
什么是“白头盔”?是战场上救死扶伤的NGO和平组织,还是美西方打包的颜色革命工具?
早在2013年,这个自称“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派系”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就已经在叙利亚反对派控制的地区频繁活动,并成功“创造”了数次著名的“救援行动”。 ”。因志愿者救援时总是戴着白色头盔而得名。其实它的全称是叙利亚民防(Syria Civil Defence)。它有大约 4,000 名成员,由前英国情报官员梅西耶所有。
2016年8月18日,在叙利亚最大城市阿勒颇,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激战,但一张照片将世界媒体的注意力从战场上拉了回来:一个5-一岁的男孩奥姆兰被杀。“白色头盔”在一次空袭后从瓦砾中拔出。孩子蓬头垢面,满眼灰尘和血迹。他坐在救护车上,既不哭也不闹,像是被吓到了一样。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叙利亚摄影师马哈茂德·拉斯兰说,这张照片是在国民警卫队和救援组织从废墟中救出奥姆兰时拍摄的。他没有提到救援人员戴着白色头盔
随即,奥姆兰这个标签变成了“阿勒颇男孩”,在网络上疯传,导致这场人道主义灾难指向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空军。原因是他们的空袭造成了阿勒颇的平民伤亡。尽管一年后,男孩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奥姆兰被反对派用作“宣传工具”。但那又怎样?这张照片在当时已经传遍了全世界,甚至到现在,众说纷纭……
英国智库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通过对 IS 宣传战的研究得出结论:
"
社交媒体已经武器化
IS武装分子打架,第一枪往往是在社交媒体上开的!
"
我们看到,“白盔”组织于 2014 年 4 月在 Twitter 上注册了主账号,并发布了 1. 110,000 条推文。它还拥有10多个相关帐户,拥有超过130,000名关注者。; 它还拥有近 10 个英语和阿拉伯语的 Facebook 页面,拥有超过 300,000 名粉丝。
▲ 为什么社交媒体会成为数字时代战争的武器?
▲“白盔”推特主页
不要小看《白盔》的粉丝数量,但它有强大的支持团队!每次“白盔”账号第一时间爆料,BBC、CNN、《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跟进报道,辅以上帝的帮助,吵架要大声,“阿勒颇男孩” ”、“杜马化学武器袭击”等瞬间成为国际新闻热点,美国和西方国家自然也为军事干预找了借口。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军在阿勒颇战役中一直一帆风顺,但一张照片引起了骂名,画风大变。
在西方捐助者的支持下,受欢迎是必然的。似乎一夜之间,“白头盔”的头顶多了几道金色光环: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登上《时代》杂志封面;2017年,纪录片《白头盔》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片奖。“白盔”账号发布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更加精美,叙事更加耸人听闻。如果当年叙利亚反政府军进行了回顾总结,替他们想一想就很委屈了:我在同一个战壕里,在战场上不知疲倦地工作,但最后我做不了PPT .
谁为发动空袭找借口?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虽然这是战争的铁律;而舆论的战场也不是以前那样了。人随网而行,社交媒体正好符合“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移动武器。
2018年4月7日,叙利亚反对派控制的东古塔地区杜马镇遭到疑似化学武器袭击,据报道造成70多人死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化武袭击”图片和视频的第一来源来自“白盔”推特账号。同一天,《白盔》连续发推,现场的主角几乎全是妇女和儿童。“氯气”和“呼吸机”成为推文中的高频词。BBC和CNN首次引用了这一消息来源,指责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袭击无辜平民。
▲4月7日,“白盔”推特当日发布第三条推文:在救援现场,孩子们已经戴上了呼吸机,以防毒气伤害
次日,“白盔”官网披露:“自2012年以来,叙利亚美国医学会(SAMS)和叙利亚民防(白盔)已记录在叙利亚使用了200多种化学武器。” 特朗普提供了助攻,并在五分钟内连续发了两条推特,指责“叙利亚军队对杜马镇的封锁和围攻,外界完全无法进入,俄罗斯和伊朗应该为这起事件负责!”
"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叙利亚领空不是下雨
"
4月14日晚,美英法联军100多枚导弹如期抵达,完成了对叙利亚多个军事目标的所谓“精准打击”。此时,“化武事件”仍是个谜。它仍在继续,但空袭确实发生了。这次空袭究竟是为了被化学武器袭击的平民,还是为了营救被困的叙利亚叛军,吃瓜群众不知道……
在网络舆论的战场上,有时谣言千里迢迢,真相还未穿上鞋,舆论之战就是这个时差!
4月21日,联合国化学武器专家安东·乌特金在杜马镇调查时对媒体表示,“有关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指控通常是‘白盔’组织提出的。”
4月27日,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报道称,俄罗斯将4月7日“白头盔”化武袭击视频中出现的11岁男孩哈桑·迪布带到了国际禁酒组织。海牙化学武器会议。在总部,迪布当场向记者作证称,“他在拍摄后得到了大米、枣子和饼干”,以核实“白盔”组织报道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叙利亚副外长米格达德宣布,2017年下半年以来,叙利亚政府军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这为此前多起事件的深入调查取证提供了有利条件。
▲“白盔”摆拍视频公开,脸上的灰尘被人为抹去。
随着对杜马“化武事件”的质疑不断浮出水面,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对“白盔”组织的资助。虽然美国赞助商杀死驴子有点不真实,但对于军事行动来说,“白盔”的任务已经结束了。真相留给世人慢慢讨论,决不能将战局的天平推给对手。
“代理”战争,万物皆可代理……“白盔”之后,必然还有其他颜色的头盔。
是谁把“白盔”从祭坛上拉下来的?
化学武器,化学武器,美国和西方军事使用的永恒话题。
你知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有以下?
叙利亚内战仍在继续。每当战局对叛军不利时,美英法自然不能退缩。2018年8月21日,三国发表联合声明警告称,如果叙利亚在收复伊德利卜省的过程中使用化学武器,他们将采取行动。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倒在同一个地方,更别说在战场上……
《今日俄罗斯》在国外宣传媒体上堪称“野蛮人”。
骂的方法很直接,而且几乎很简单,就是贴个标签!一次又一次地发帖!再来看看《今日俄罗斯》的“硬核官宣”
▲《今日俄罗斯》电视
9月1日,今日俄罗斯官网援引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的话说:受美国训练的武装分子计划在巴尔米拉实施恐怖袭击。
9月6日,媒体嘲讽: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利“清楚地知道”谁要为叙利亚的下一次化武袭击负责。叙利亚的化武实际上是美国及其盟国安排的一场大秀。化学武器是道具,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有趣的是,海莉在一个月后宣布辞职。不知道她是否还能准确预测下一次化学武器袭击?
9 月 8 日,它继续透露恐怖分子和白头盔在伊德利卜会面,为化学袭击的最后阶段做准备。
9月14日,今日俄罗斯提出问题,美国轰炸叙利亚是为了保护基地组织吗?它首先描述了美国9/11恐怖袭击的不幸,然后比较了恐怖分子对叙利亚人民的迫害。美国因自身的恐怖袭击而对恐怖组织充满仇恨,但对在叙利亚犯罪的恐怖分子却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支持。
▲《今日俄罗斯》质疑美国采取军事行动保护恐怖分子?
“定位”、“造假”、“与恐怖分子勾结”、“美国另有图谋”,俄罗斯媒体为对手量身定做一系列标签,舆论攻击的弹幕终将阻止“杜马镇”化学武器”事件的发生。在伊德利卜省,俄罗斯空军直接对叛军的伊德利卜总部发动了空袭。2018年底,美国宣布从叙利亚撤军。被称为叙利亚内乱最后一战的伊德利卜省,已逐渐在叙利亚政府军中站稳脚跟。2019年新年,他们接管了库尔德人控制的曼比季地区,并正在向北方派遣更多部队。
“白盔”的身影已经淡出西方媒体的关注;然而,戟还没有卖出去,“白盔”的社交媒体也没有停止。就在今年1月,它的官网主页悄然改版,满屏都是大大的“募捐”,脸书上还醒目地标出了“捐款”条目。很难失去赞助商。
▲“白盔”组织网站首页改版,捐赠窗口突出,评论消失。
尾声,但远未结束
总有一个结论,基于网络的舆论博弈也有规律:
● 没有态度,就没有传播
冲破网上海量的信息,明确自己的立场,眼光犀利,投影机的稳定位置,呵呵,只能沉到谷底了。
● 情感渲染开启
战场的主角是军人,舆论场的主角是孩子。用谷歌搜索叙利亚战争的新闻图片,看不到,都是儿童模板,是撞衫吗?
● 强制标签需要重复
“新闻是新的,宣传是重复的。”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总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过时。标签是品牌,需要不断地做广告谁用化武袭击叙利亚,何况互联网还有记忆!
● 问题预设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内容为王”被媒体从业者视为标准,但对于组织策划者来说谁用化武袭击叙利亚,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关键?只有打好第一步,才能打好主动战。
● 战场的秘密需要被广泛宣传
秘密是相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军事秘密被揭露并广为宣传时,其软破坏将超过硬破坏,而且不仅会面对面地杀死敌人。
● 每一种新闻生产方式都是舆论攻击的一种形式
联合资助不仅是互联网思维,也是一种新兴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志愿者名义的NGO往往长袖善舞,以“我在现场”的“抢眼”方式完成舆论攻势的第一枪。西方老媒体只需要转发、夸大、转发,就可以完成一轮。攻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