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认为,军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工作的高风险。在普通人眼中,军人意味着承担宝贵的牺牲和奉献。因此,他们在生前享受高收入和良好的福利是很自然的,甚至在死后更是如此。应该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我的美国东部之行中,最震撼和难忘的是华盛顿市中心林肯纪念堂前的两座纪念碑,北边的“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和南边的“朝鲜战争纪念馆” 我很震惊,因为这两座纪念碑的战争背景都与中国有关,而我父亲是这两场战争的见证人。
朝鲜战争期间,父亲随甘思齐上将前往朝鲜志愿军司令部工作。 1953年7月停战后,我的母亲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也来到了朝鲜。直到1957年底,志愿军在所有志愿军撤离之前就返回了该国。 . 1958年,父亲调入军委工程兵团,任陈世举上将司令员。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时,应越南劳动党的要求,中央政府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扩大援助规模,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先后出动工程兵、高炮、铁路兵等兵力32万余人。援越工程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防项目,但据体验过的老兵介绍,他们经常换兵种,直接参加防空作战任务。那时,我父亲在工程兵团的总部。他也是参战部队检阅、部署、轮换的具体参与者之一。
我们先说两座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的想法是战后一位前陆军下士构思的。 1979年4月的一天,一群参加越战的退伍军人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目的是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和纪念碑社区为越战阵亡将士建立纪念碑。 他们提出,要使拟建的纪念碑在美国社会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无论它最终是什么样子,都必须满足四个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具有鲜明的特色;(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相协调;(3)纪念碑上刻着所有遇难者和失踪者的名字;(4)越南战争,应该没有一个字纪念碑介绍和评论。
1980 年 7 月 1 日,美国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附近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战纪念碑。这个地方,正是老兵们思考的地方。虽然纪念碑是在联邦土地上建造的,但它的建设完全是由私人捐款资助的。
那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师协会组织,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由 8 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组成的评审团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1981年5月,在1421件参赛作品中,21岁的中国女大学生林颖的设计成为第一选择。设计犹如大地的裂缝,接纳死者美国士兵阵亡标准,带着强烈的震撼。用林颖自己的话来说,“(生者与死者)将(重逢)在阳光普照的世界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
林颖,福建省闽侯县人,林徽因的侄女(林颖的父亲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兄弟),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林莹从小就表现出数学和美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她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她考入耶鲁大学美国士兵阵亡标准,成为该校建筑学院的学生。 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林颖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教授告诉林颖,你可以在建筑学院学习建筑,也可以在艺术学院学习雕塑,但不能两者兼而有之。林莹后来承认自己是建筑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但经常偷偷溜进艺术学院上雕塑课。同时修炼两个领域,无疑为林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雕塑是诗歌,建筑是散文,”她说。
林颖被《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美国未来五十位领袖”之一。 2010年2月,在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为林颖披上一枚紫缎带金牌,以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主义者的杰出成就。这是美国政府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美国人。
1982年10月,越战老兵纪念碑落成,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
当我走近越战纪念碑时,我对这座纪念碑的所有观念和记忆顿时天翻地覆:这座纪念碑本应从地上拔地而起,雄伟壮观,但这座纪念碑落入地下,显得孤单而孤单。荒凉。
纪念碑由两座由黑色花岗岩制成的 V 形纪念碑组成,每座长 76 米。两堵墙的交界处形成了一个V,是英语中越南的第一个字母。两堵墙交汇处的中轴线最深,约3米,向两端逐渐升高,直至地面消失。闪闪发光的黑色墙壁上刻有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所有 58,245 名士兵的姓名,按死亡日期排列。 V形纪念碑的两端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人们总能感受到这座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碑之间的紧密联系。后者在天空的衬托下巍峨庄严,而前者则伸入大地,绵延忧伤。
林莹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就像大地被战争划破,疼痛会很快消失,但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虽然是冬天,游人不多,但还是看到有人摸了很久,或者在名字前留下供品,伤心离去。我觉得这些死者应该是他们的亲人或者曾经的战友。
对于越南战争,纪念碑上下没有一个介绍或评价的字眼,但没有一个字胜过文字。就像林颖一样
说:“当你走下斜坡,看着两堵发光的黑色花岗岩墙,就像在读一本关于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越南战争纪念馆建成后,朝鲜战争纪念馆于1995年在美国国会授权下建成。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捐款,其中不少是亲自参加朝鲜战争的老兵。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座纪念碑,而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小型纪念公园。
第一部分是一组19个真实比例的美军作战巡逻场景雕塑。其中陆军士兵14名,海军陆战队3名,海军医疗官1名,空军观察员1名。
使用逼真的士兵雕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一部分,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方法,而且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然而,这座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开始,却能给游客一种特殊的感觉。
设计师们并没有按照惯例将这些雕塑聚集在一起,而是将它们一个一个拉成小排线,散开在一片草地上,看似“向前搜索”。他们戴着钢盔,拿着枪开车,看上去很紧张。它与一般纪念碑设计的另一个区别是这些雕像都没有高底座。他们不是巍峨的英雄,而是普通的士兵。他们的脚牢牢地踩在了开阔的地面上。就这样,士兵脚下的土地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成为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搬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日当空,当狂风肆虐,当暴雨倾盆,当白雪覆盖开阔的田野和士兵,整个气候和环境也被设计师巧妙地引入,成为最美的雕塑群。真实的背景和笔记。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将士的生命危在旦夕,作为战争的碎片,整体进入了纪念园。这样一来,以新颖的设计思路突破了传统写实群雕,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
按照建筑界的行话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很“创意”的作品。
第二部分是雕塑群南侧的黑色花岗岩纪念墙。
在这面墙上,有许多士兵的面部浅刻版画,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军种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复制雕刻而成,绝对真的。纪念墙的花岗岩经过打磨,空旷地带的一组造像就这样倒映在墙上。当我在中间移动时,两组画面在背景中流动融合,让我仿佛置身于战场,再次体验了战争的残酷。
这面墙的尽头是整个纪念花园的点睛之笔。这封信的中文直译是:“没有成本就没有自由”或“自由不是免费的”。这其实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是他们出兵朝鲜战争的理由。
第三部分,是一组放置在地上的石碑,上面刻有铭文。其中一个放在雕塑群的正前方,上面有英文题词,中文意思是:“我们的国家为它的孩子们感到自豪,他们响应号召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捍卫他们不认识的人。”
其他部分记录了在朝鲜战争中阵亡、受伤和失踪的美国士兵人数,以及联合国军队的人数。当有人指着其中一个告诉我:“俘虏:7140名美军”时,我立刻想到:这么丢脸的事情怎么能向全世界公布,洋基,胆大包天。老实说,我的心情复杂到难以言表。当宝贵的生命成为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最先被记住的。这种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直面历史的勇气,不禁让我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场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也已经向世人揭开,让它化为烟火。至于经验教训、诸侯成败、造反、养虎等重大课题,还不如留给那些专家学者去研究。但是,既然这两场战争都与中国人有关,我们的同胞也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是否应该并且必须记住他们?
这里的古迹古朴古朴,前来参拜、追思、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与国内戒备森严、遥不可及的XX古迹相比,是不是很亲切又容易接近呢?也能唤起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至于祭祀、追思、拜访的人,除了亲人或特殊日子,还有多少人。
两种制度,两种理想,驱使数百万年轻士兵在战场上自相残杀。当硝烟散去,敌人敢于揭开自己历史的黑暗一页,记录了人民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体现了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直面历史的勇气,而我们,别说了,天知道。
在纽约,有一名中国士兵中烈芳,伴随着一面飘扬的美国国旗。不管你是否在情感上接受它,它至少体现了美国这个多种族国家对捍卫国家利益的不同种族生命的关注。即使在一场美国政府认错的战争中,参战官兵依然享有应有的荣誉。美国国防部长这样说:越南战争,美国完全错了,彻底失败了,但响应政府号召上战场的美国青年却不容小觑。
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行为。战争是由领导人为了他们自己或团体的利益而发起的。士兵只是执行命令,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站在美国这些遇难者的纪念碑前,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那些献身于鲜血杀戮的志愿军人,永远躺在青山绿谷中,用孤坟的荒凉来安慰他们。英勇的精神伤了亲人的心。至于为抗美援越而牺牲的我军官兵,似乎还不能将灵魂归还故土,追悼和追悼的仪式更是少之又少。
我想起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好笑,几年后,兄弟俩成了仇人。想起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烈士赵占英的母亲。 1984年4月28日,赵占英烈士为国牺牲,安葬在云南马苏坡烈士陵园。直到2004年的清明节,老人终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来到烈士陵园,第一次摸到了儿子的墓碑。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