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1945年莫斯科红场胜利阅兵:苏军中屡战功武器装备和它们的使用者

当1945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式时,在二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器装备及其使用者传递了纳粹德国的战旗。压制火炮序列中的主角是M1937 ML20)152mm榴弹炮、M1938(M10)152mm、1943(D1)152mm榴弹炮和M1931/Type 37(A-19)大炮,在苏德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威力。

1941年6月22日星期六黎明时分,当德军突然向苏军西部军区部队发起进攻时,苏军已经装备了三种压制火炮M30、@ >MIO 和 ML20。这三种火炮的性能优于当时德军普遍装备的105和150榴弹炮。然而,它在当时德国闪电战的空中和地面联合打击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大多数被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摧毁在地面上。当苏联红军从最初的混乱状态中恢复过来时,炮兵又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苏军炮兵长期以来强调要塞式防御战略战术,思想陈旧,对炮兵机动作战认识不足,忽视了牵引式火炮的使用。机动问题,火炮拖拉机性能不佳或没有装备。大规模的机动是不可能的,当德军拥有空中优势时,行军纵队经常在前往阵地的途中被德军空袭摧毁。并且由于优秀的火炮牵引系统和空军的掩护,德军能够在战场上自由进退。它随时可以为德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相对弥补和掩盖了德军火炮性能的短板,让人误以为苏军火炮不好。在苏德战争初期,总是可以看到德国士兵穿过长长的苏联大炮和拖拉机,这些拖拉机躺在路上燃烧着残骸。

随着战局的变化,苏军炮兵部队开始在设防区和城防战中大放异彩。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第一次学会了苏军在防御工事保护下的压制火炮。火炮齐射的威力。在苏军大炮的攻击下,德军的第一支进攻部队损失了60%以上的人员和技术装备。德军对苏军大炮的拖延和松懈感到不解。事实上,苏联军队在战后不久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我的炮兵战术有问题。 1942年1月10日,斯大林向最高司令部大本营发出指示。他在信中指出,“我们所谓的‘炮火准备’已经过时,应该纠正。发动攻击,停止炮击。射击应该贯穿整个进攻行动,避免长时间中断。 ,直到敌人的防线被完全攻破。”苏军火炮的战术开始转变,由守转攻,充分发挥苏军大口径火炮射程远、射程大的特点,保证苏军坦克和步兵有火炮火力进攻前先开道,纵深作战时有炮兵护航。让火炮在整个攻击过程中全力开火。同时,苏联大口径火炮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苏联M1937(ML20)152mm加榴弹炮

考虑到1910/30式152毫米榴弹炮的性能逐渐落后于时代,1937年,苏联炮兵设计师推出了升级后的1937式152毫米榴弹炮计划,并于当年9月开始投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榴弹炮看起来焕然一新,但设计者只是在现有的 M1931/37 上(安装在 A-19) 122mm 加农炮上)重新设计了加长的 152mm 枪管/着陆部分.这种不同类型的炮管和坐骑的组合,似乎成为二战后苏联火炮发展的经典方式。

因为这种火炮组合其实更接近于榴弹炮,所以一般也称为大炮。它也成为一种用途广泛、威力强大的多用途武器,甚至可以用于反坦克作战。

苏军M1937(ML20)-152mm榴弹炮1937年装备苏军,最早出现在苏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远东诺门坎的争执中。当时,日本关东军师炮兵和独立炮兵部队的炮兵在战斗中根本无法压制这种火炮,苏联ML20-152毫米榴弹炮的弹幕将来袭的日军射成鲜血,日军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在他们的回忆录中讲述这一点。枪有挥之不去的恐惧。

在二战期间成为苏联红军重型野战炮台的骨干。此类武器的射程通常比德国军队中类似武器的射程更长,德国炮手表示他们非常清楚这一点。

口径:152.4mm;炮长:4925mm;线重:7930kg;产重:7128kg;

高低角度:-2~+65;方位角:58;初速:655 m/s;最大范围:17265米;壳重:43.5kg

为了解决苏德战争期间自行火炮不足的问题,苏军对这门火炮进行了简单的改装,然后安装在装甲底盘上,成为S​​U152自行火炮。仅用了33天就完成了任务,创造了火炮设计史上的新纪录。在柏林战役中,为了消灭德军的火力强点,形成步兵和坦克的强大攻击群,苏军采用直射法攻克柏林。这门炮一直在苏联军队服役,直到 1955 年被苏联 D20-152 毫米榴弹炮取代。直到1980年代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服役,ML-20甚至在1973年还在几个中东国家服役。在2000年的中东战争中,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参战。

我国装备的ML20-152火炮,在轰动一时的金门炮战中,引发了一场现代化的“换脸”。当时,台湾为了改变自己在金门炮战中的火炮劣势,斥巨资从美国进口了一批203门火炮。毫米大炮,并秘密运送到金门进行部署。为了这批203MM火炮的安全,台方特意将这批火炮部署在我军炮击的死角,搭建了稳固的射击阵地。然而在一次炮战中,我军152流弹潜入一座203炮兵工事的发射口,将一门203毫米火炮彻底摧毁。结果,台湾不确定这种火炮能否穿透钢筋混凝土工事。为了查明这种火炮的性能,在岛上发现了一名中俄混血,伪装成苏联军官潜入驻扎在东德的苏联。用于侦察的ML20火炮部队。只有混血儿收集到的情报,才让台湾确认这次袭击纯属意外。

1950年,我国开始大量进口苏式火炮。到1955年,我国共有苏式火炮11000门,基本实现了火炮武器的标准化。 1951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们引进的苏式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成功完成了作战任务。 1953年,我国开始模仿苏式火炮,摆脱依赖进口火炮的局面。到1957年,我国已经成功仿制了10种苏联火炮。

苏联M1938(M-10)152mm榴弹炮

1914年,苏联红军还有大量的近程152毫米榴弹炮,比如1909/30野战榴弹炮和1910/30野战榴弹炮,但是这些榴弹炮太老了,虽然是在之后实施的1930. 一个临时升级计划,但它们的范围仍然不是最理想的。苏联军方意识到他们必须用新的榴弹炮取代这些老家伙。于是从193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这次苏联人用全新的设计取代了加长的 152 毫米枪管和坚固的开放式枪架。该榴弹炮的制造和生产涉及两家火炮厂,一家是位于彼尔姆的第172火炮厂,另一家是位于沃尔丁斯克的第235火炮厂。 M1938野战榴弹炮,后来被称为M-10,是一种非常成功且广泛使用的火炮。二战期间,它很快成为苏联红军的主要作战装备之一。

总战斗重量:4550kg,炮小队7人,24.3倍枪管长度,-1~+65度高低射程,50度定向射程,4子弹射速/分钟

虽然射程比不上几门同口径的“榴弹炮”,但苏联红军还是把重点放在了这款榴弹炮的远程作战能力上。在二战初期,人们发现这种榴弹炮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武器,哪怕只发射40公斤的高爆弹。在射程和精度上,M-10可以满足大部分应急反坦克作战的要求,而且只要能直接命中,大部分德军坦克都难逃厄运。

1955年,在接收苏军该旅的装备时,苏军突破炮兵师拥有苏制M1938(M-10)152MM榴弹炮和D-1榴弹炮混编群,所以解放军大概也有)10门左右的M-10榴弹炮。

苏制“D-1”152毫米榴弹炮

M1943 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1940年代研制和装备的一种军用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主要用于打击现役部队,摧毁工事和后方战斗枢纽,也可以有效攻击混凝土工事和装甲车辆。 D-1是枪厂俄文Д-1代号的英文翻译。苏联用字母标注机械制造企业,字母Д代表第九厂-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产品以Д顺序编号,如Д-1-Д-30等。

Д-1榴弹炮在苏联火炮中的编号为52-Г-536А。

1941年,苏联决定停止生产M1938型152毫米榴弹炮(M-10)。1941年8月-1941年9月,苏联红军解散了部队,随后取消了军用火炮。所有152毫米榴弹炮被从师炮兵编制中排除。因此,1942年152毫米榴弹炮没有生产。但在1942年末,步兵军恢复,原军用炮兵重新组建。 152 毫米榴弹炮,军用火炮缺乏可比的 M1937 152 毫米重型榴弹炮(ML-20)比 M1938 122 毫米榴弹炮(M-30))机动性和威力更大。

1942 年,彼得罗夫设计局开始秘密研制新型榴弹炮,试图解决 152 毫米榴弹炮缺乏机动性的问题。新方案使用了M-30枪托和M-10枪管,并配备了枪口制退器,以减少后坐力对枪托的伤害。一旦新的榴弹炮方案统一起来全面战争火炮修改,这两种备用火炮就可以立即使用。鉴于战争状况和火炮短缺,这是一个权宜之计。

1943 年初,飞飞彼得罗夫私下向人民武装委员会德米特里·乌斯蒂诺夫报告了他的研究。 4月13日,乌斯蒂诺夫通知彼得罗夫,国防委员会已决定在5月1日前将5支样枪送至试验场。5月5日,2支样枪进行了试验。两天后,即 5 月 7 日,该枪被推荐采用。 1943年8月8日,它被确定为M1943 152毫米榴弹炮,但人们一直称这门炮为“D-1”。一个半月后,第一批“D-1”交付给红军代表。

新的“D-1”安装座比 M-10 更轻,并具有重型 2 室枪口制动器以减少后坐力冲击。枪架与 M-30 几乎相同。为了防止子弹和弹片伤人,枪上装有护罩。大车架原本是用铆接的,后来改用焊接的,尾端加装了轮子,减少了人工搬运的负荷。战斗过渡时间约为2分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用大画幅进行拍摄,但此时的射程方向只有1.5度。在铺砌道路上的最大牵引速度为 40 公里/小时,在鹅卵石或越野路面上为 10 公里/小时。

“D-1”在1944年装备了苏联红军的火炮和后备火炮。每军有一个炮兵团,每个团有5个连,装备20门各种152毫米榴弹炮。此外,后备炮兵榴弹炮团和重炮旅,前者装备48门,后者装备32门,合并成立即可组成一个炮兵师。

从技战术上看,提供给苏联红军军用火炮的“D-1”152毫米榴弹炮与同时代的典型榴弹炮相比,机动性和火炮威力的结合很好。虽然“D-1”的射程略短,但重量却轻得多。其性价比优于德国150mm sFH、美国155mm M1、意大利M37 149mm榴弹炮。德制150mm sFH 36榴弹炮,性能特性与“D-1”相同,但未量产。

“D-1”由德罗夫斯克四号工厂制造。二战期间,该榴弹炮的生产量非常小,因为该工厂还负责生产 M-30 122mm榴弹炮。这导致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的火炮中非常缺乏 152 毫米榴弹炮。 1943-1949年间,总产量为2827辆。

1950年代,中国用“D-1”装备了5个榴弹炮团,用于抗美援朝。在中国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纪念碑上的“D-1”榴弹炮被誉为“老兵不死”。

枪管长度:24.6倍口径

重量:3.6吨

火炮俯仰角:-3——+63.5度

左右射击范围:35度

战斗射速:3-4rpm

8 名炮兵

弹丸重量:40kg

弹丸初速:508 m/s

最大范围:12.4km

1950年代,中国仿制苏联M1943“D-1”152毫米榴弹炮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经过艰苦的谈判,10月,苏联同意提供152毫米榴弹炮等技术图纸,由中国复制。作为一种大口径的野战拖挂式压制火炮。主要装备军用火炮或预备役火炮,为野战部队提供战斗火力支援。

1953年底,国营127厂依靠苏联技术、图纸和材料开始试生产。 1956年仿制成功。 1958年组建,全称为“1956式152毫米榴弹炮”,简称“56式152榴弹炮”。

56式152榴弹炮与54式122毫米榴弹炮支架完全相同,但152毫米口径枪体安装在54式122毫米榴弹炮支架上。这种枪架相同,枪身不同的枪被称为“姊妹枪”。

枪由机械化吉尔151卡车拖运,枪有8人。枪身上刻有“1956式152毫米榴弹炮”字样,并刻有17(国营127厂)厂徽,并用圆圈包围。

56式152毫米榴弹炮曾经是解放军的制式火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步兵陆军炮兵团装备重型榴弹炮营,每个营配备12门火炮。 1959年10月1日,北京军区炮兵装备该型火炮,组成国庆十周年检阅阅兵队。 1970年代逐渐被1966式152毫米榴弹炮取代。

56式152榴弹炮是中国新炮系统中的第一代大口径野战压制火炮,确立了大口径榴弹炮的标准系列

以苏联D20榴弹炮为基础的国产66式152榴弹炮

1966式152毫米加农炮是我国在1960年代仿制的一种军用牵引野战炮管压制火炮,兼具加农炮和榴弹炮的特点。简称“66式152加榴炮”。它用于压制和歼灭敌方现役部队,摧毁野战工事、技术装备和军事设施,在野战战场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远程火力支援。它曾经是解放军火炮火力的中坚力量。

1958年,我国开始尝试发展自己的火炮。自主研发的型号为130自行火炮和D-23 l52mm榴弹炮,但因技术实力不足、指标要求高而被迫下马。为解决我军急需大口径远程压制火炮的问题,国防部决定全面仿制苏联M46(59式)130加农炮、苏联D74(60式)122加农炮, D20(66式)152加农炮等大口径火炮。期间克服了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枪用钢材短缺问题,1962年后成功复制上述大口径枪械。

66式152毫米榴弹炮是仿苏联“Д-20”152毫米榴弹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译为“D-20”。 D-20 152mm榴弹炮是苏联陆军的师级牵引榴弹炮。 1947年由Fei-Fei-Petrov设计全面战争火炮修改,D-20是工厂编号。

1950 年 2 月 23 日,第一支原型枪诞生,当年共制造了 9 支枪进行工厂测试。 1953年小批量生产9连供苏军试用。 1955年定稿,苏联火炮序列号52-П-546。

根据出现的年份,北约国家将其命名为M1955 152mm榴弹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从英国购买了 6 英寸榴弹炮,从法国购买了施耐德 152 毫米火炮。从此,152毫米成为俄军中口径火炮的标准口径序列。 D-20的初速超过600毫米/秒,枪管长度接近直径的30倍。这种兼具大炮和榴弹炮特性的火炮,被苏联定义为“大炮榴弹炮”。

1950年代中期,苏军开始装备D-20 plus榴弹炮,服役于摩步师炮兵营和陆军炮兵旅、步兵团。从那时起,世界上至少有 13 个国家装备了 D-20。

1960年代,中国取得苏联D-20 152毫米榴弹炮制造许可证后,被国营127厂仿制改进,1966年试制成功。1986年,根据实际实战经验,该炮进行了改进并通过了国家靶场鉴定,改进型66式一式下水,在两伊战争期间批量出口伊拉克。

该枪采用半自动后膛挡块,射速高,安全性好。在我军实际使用中,出现过多次手动后膛使火炮过热,造成后膛难以合拢,导致推进剂残气外泄,导致炮手受伤或死亡的情况。 . 66式加农炮的半自动后膛挡块,首发需要人工解锁,后续连发以半自动方式进行,有效避免了残余毒气泄漏造成炮手伤亡。该炮的摇篮为桶形摇篮,体积小,重量轻,强度和刚度好,易于与炮塔配合,可以方便地改装成坦克炮、自行火炮和舰炮。缺点是枪身在射击时往复运动,容易吸入灰尘,散热困难。它需要安装一个专用的储油罐来润滑枪体。防后坐装置采用液压原理,需要将停车液和高压气体充入防后坐装置。我军在长期使用中,发现反后坐力装置被敌方弹片击伤。战斗中,当守备液外流,守备​​液没有补给时,士兵们短时间用浓米汤代替灌浆,使炮兵继续战斗。该枪在射击时使用支撑底盘作为前支撑点。支撑底盘由钢板和加强筋焊接而成。一般不允许用轮子在地面上射击,因为轮子是填充海绵的实心轮子,压力过大容易老化。失去弹性。该枪的设计还考虑了反坦克作战。枪管支架上安装了反后坐力装置,有效降低了火线高度。一种快速射击装置,用撞针而不是拉力射击。 360度圆形拍摄能力,360度圆形拍摄是通过承载底盘和大框架上的滚轮的配合来实现的。可以说,该枪是当时世界上较为理想和先进的枪支之一。该炮的炮架与60式122加农炮和591式130加农炮的炮架通用,便于战时大批量生产和维修。这把枪配备的弹药种类比较统一,包括杀伤人员爆破手榴弹、照明弹、燃烧弹等。这种枪在我国的成功仿制,使我军拥有了当时火炮打击能力最好的一支.

该炮现役名称为“PL66 152毫米榴弹炮”,装备了大量解放军炮兵师、炮兵旅、步兵和装甲师炮兵团。每个炮兵师都有一个由 54 门 PL66 和榴弹炮组成的炮兵团。每个师炮兵团都有一个18门炮的炮兵营。 PL66 要求战斗人员从 D-20 的 10-12 人减少到 9 人。

“A-19”122毫米加农炮

M1931/37 122 毫米加农炮是一种军用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在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装备于苏联。简称“M31/37加农炮”,主要用于提供间接火力,以消灭主动力量,摧毁工事和后方枢纽。 1943年为数不多的能够攻击德国新型坦克的火炮之一。火炮厂代号为“A-19”,苏联火炮装备编号为52-П-471A。

苏联在 1920 年代后期升级了红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火炮。 1927年1月,重炮委员会研制出一种新型122毫米军用火炮。该任务最初由炮兵专家弗朗兹·兰迪尔(Franz Landyle)分配给重炮委员会的设计院。很快,它就被调到军械总署设计局协助委员会设计。 1929年6月17日,摩托维利辛基共产党根据技术图纸生产出原型枪。 1931年10月试射。1932年5月,该火炮被送至NO32厂进行改进,并被授予共产主义称号A-19。 1933年,斯大林格勒路障联合工厂接受了制造3门原型炮的任务。原型枪于1935年5月完成。11月再次测试。成功完成测试后,1936年3月13日,A-19被正式确定为M1931 122毫米军用加农炮,序列号为52-П-471。

从1937年开始,苏联改进了M1931 122mm加农炮,统一使用ML-20标准枪架。 1939年,推出了M1931/37改进型——M1931 122mm(A-19)枪身与M1937 152mm(ML-20)加榴弹炮架)相结合。这种组合使完成了枪被称为“双联枪”。此外,改进版还配备了可以直接攻击装甲目标的穿甲弹。理想的反坦克武器。。

在 1935-1937 年间,工厂制造了大约 600 门 M1931 122 毫米加农炮。从那时起,它就被改装成M1931/37 122mm加农炮。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时,这两种型号中大约有 1,700 台被制造出来。它们在苏联红军中的待遇相同,通常混合使用,因此人们称它们为“A-19”,不加区分。

枪口径191.92mm(L/45),膛线44右旋,枪管长5480mm。枪身全长565mm ,和铆接框架。总长8900毫米,宽2345毫米,高1990毫米。高低射击圈-2至45,方向射击圈56。排重7800公斤,重量排重7100公斤。初速880米/秒,发射速度3~4转/分,最大射程20400米。炮兵人数9人。卡车或履带牵引。

1940-1941年,苏联炮兵团装备了三种压制火炮:2个营的ML-20和24门榴弹炮,1个营的12门107毫米或122毫米A-19加农炮。 122mm A-19和152mm ML-20 plus榴弹炮统称为“军用双胞胎”。战争开始后,数百人落入德军手中,由德军改造,使用德军弹药,配备野战和沿海炮兵共计424门。

苏德战争爆发后,红军取消了步兵军的建立,军用火炮也被取消。战争后期,苏联重组了步兵军。新的军事炮兵团装备有122毫米大炮,每团16-20门。 1944 年 6 月 1 日,苏联炮兵拥有 387 门 A-19 大炮。 1945 年 5 月 1 日,它减少到 289 扇门。

苏日战争中,A-19第一次参加实战。 1946年停产,共生产2300-2400辆。苏联向中国提供的 A-19 的总数仍不清楚。 1955年,解放军在接受旅顺苏军装备时,组建了两个122毫米炮团,按单位数量应该是60门。

生产的苏联M1931 122毫米机炮数量

30 在 1935 年; 1936年91人; 1937 年 78 人; 1938年150人; 1939年256辆(包括M31/37)

生产的苏联M1931/37 122mm加农炮数量

1939 256(包括 M31);1940 469;1941 442;

1942 年为 385; 1943年414人; 1944年160人; 1945 年 245 人; 1946 年 206 人

苏联 D-74 加农炮

1940年代后期,为了替代落后的A19式122毫米军用加农炮,苏联研制了两种加农炮,122毫米D74和130毫米M46,其中D74由彼得罗夫设计局研制。最终生产的122毫米牵引火炮。也可用作重型反坦克炮。苏军最终选择了M46,而D74只是小批量生产,被部队用来替代同口径的M-1931火炮。已被2S3 155mm自行火炮取代,已停产。主要用于军事援助和出口。

该炮射程远,穿甲力高,但重量大,机动性差。

配备 D74 的国家包括中国、东德、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古巴、埃及、尼日利亚和越南。军区炮兵旅和炮兵旅(团)有1-2个炮兵营,装备D74或M46装备

中国1960式122毫米加农炮

我军1960式122毫米加农炮(以下简称60式122毫米加农炮)是1950年代后期仿制苏联D74式122毫米加农炮,并进行了一些改进。曾在炮兵服役。

该炮采用单枪管,配备双膛冲击枪口制退器。枪闩为半自动垂直楔式,闩板为冲击式,梭芯为凸轮式;

制动机为液压控制杆式,带槽式回位制动器,液体气动回位机。制动机和回程机布置在枪身上部左右两侧,均采用枪管后坐形式;

p>

The cradle is cylindrical, the upper frame is a short vertical shaft turning neck type, the lower frame is a cast steel box type, with a hydraulic jack and a seat plate, the large frame is equipped with a folding summer hoe, rack tail rollers and teeth Bar jack, integral shield;

The steering machine is a screw type, the high and low machine is a worm self-locking single-tooth arc external meshing type, and is equipped with a buffer braking device, and the balancing machine is a low-angle air-injection push-pneumatic type with a mechanical adjustment device;

p>

The sighting device consists of a non-independent mechanical sight, a 58-type peripheral sight, a 58-type calibrator, a 56-type direct sight and lighting fixtur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erformance data of the 60-type 122mm cannon

Caliber: 121.92mm

Length of body tube: 5690mm

Ratio of body tube to diameter: 46.7 times

Rifling: 28 equal rifling

Maximum chamber pressure: 308.9Mpa

The 60-type 122mm cannon has a muzzle velocity of 885 m/s

Maximum range: 23900 meters

Maximum rate of fire: 8~10 rounds/min

High and low beam range: -5°~+45°

Direction shooting range: left 30°, right 28°

The height of the fire line (the seat is on the ground): 1220 mm

Whole weight in marching state: 5620 kg

Total weight in combat state: 5540kg

Length in marching state: 9900mm

March state width: 2420mm

March state height: 2750mm

The weight of the anti-personnel blasting shell of the 60-type 122 mm cannon: 48 kg

Weight of anti-personnel blasting projectile: 27.3kg

Type 60 122mm cannon armor-piercing projectile weight: 25kg/1000m armor-piercing 2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