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国一度的闪电战

再好的战争理论,如果脱离国力的考虑,必然会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是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生。他们的失败在于,资源匮乏的德国曾经拥有不该属于它的幻想和自信。 ,并沉迷其中。

1941 年,德国装甲师在乡间公路上向莫斯科进发

说起德国在二战期间发动的“闪电战”,很多军迷总觉得它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武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的战法,其实有其隐藏的意义——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德国,其实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的“穷国”。为什么西线神挡杀神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起作用了?希特勒为何如此急于向苏联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亮丽的“闪电战”。

我被一场持久战拖死

首先,让我们谈谈 Tall Blitz 是如何产生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的持久战历史很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欧洲大陆各国的战斗活动超过了一个千年实际上是今天的闪电战。那些听起来很吓人的大战,就像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都是由无数互不相干的战斗组成的。在这些战斗的间歇,战争的主体,负责办事的贵族和平民,其实都处于放羊的状态。究其原因,当时欧洲的小领主领土太小,资源配置能力差,根本无法像中国的楚汉战争那样打八年。过了一会,双方都需要喘口气了,实在是不可能很快解决,一般都是靠骑士决斗来解决的,就像项羽让刘邦约在城皋的时候一样.

这种小玩意儿给欧洲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战争是一场“更健康的游戏”大众娱乐。在这方面,德国人是最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们经历的最激烈的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然而,这场德国开国之战听起来很宏大,但只持续了半年,期间双方真正交手过。连两个月都没有。当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领40万余法军主力在色当投降。因此,在一战前的德国人眼中,战争是人畜无害的存在。

“孩子们,秋天来了,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了,你们可以带着奖章回家了。” 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送行参战士兵时,就这样包装。票。

然而,当德军士兵抵达战场时,他们意识到他们或许可以在秋季回家,但具体的秋季年份取决于上帝的心情。由于科技创新和欧洲列强的扩张,半个世纪未打过大战的欧洲人突然看到了持久战的新事物。堑壕战取代了整齐的骑兵突击,步兵前线列队互相射击。战争突然张开了血腥的嘴,战争双方每天都要用大量的资源、金钱和生命来填满它。在这种对抗中,英法等殖民列强其实并不惧怕,广阔的领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可以消耗的资源。而且德国很惨。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自己的产业抢夺足够的资源。现在资源没有收获,而是被封锁了。当然,也只能被拖死。

1940年,德军“闪电战”入侵比利时

二战初期,“秒杀”了很多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持久战蹂躏的德国人中,有一位名叫古德里安的职业军官。此人原本是一名骑兵军官,在机关枪和铁丝网当道的第一场战斗中,骑兵基本只负责打酱油,所以对于古德里安来说,失败的屈辱自然加深了。战后,古德里安决心想办法解决这场无聊的战争,最终他从英国军事家富勒的“瘫痪战争”理论中找到了灵感。受富勒的启发,古德里安提出应该集中使用坦克。坦克和飞机要紧密配合,突破对方一定狭窄区域,然后迅速纵深推进,扩大占领区,实施包围圈,歼灭对方部队。 有趣的是,古德里安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被他的老派上司认真对待。当他向上级申请成立一个特殊的机械化部队时闪电战2美军资料片,他收到了国防部长粗鲁的答复:“该死!他们只分配运输。面粉!”直到雄心勃勃的希特勒上台,古德里安才有机会大显身手。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整个二战前的时期几乎成为了古德里安理论的试验场。德国用这个策略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号称“欧洲最强军队” “在 39 天内。法国的。尤其是在对法实施的“黄色计划”中,当德军面对坦克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己方的英法联军时,依靠坦克的集中应用,在短时间内击败了对手。的时间。面对德军坦克,英法联军几乎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德军坦克有时在己方还在吃东西的时候从侧翼冒出来,多达150万人被俘。战后,这种战术被美国报纸正式命名为“闪电”。闪电战闻名于世。那个时候,地球人似乎已经无法阻止德国把世界推平了。

开头太顺利,幻觉就诞生了

然而,在闪电战征服欧洲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听起来不太好听的名字:“穷人的战术”。如果要问闪电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就不得不回到古德里安创造这种战法的初衷——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闪电战之所以能够成型,是靠坦克和飞机的密集使用,发动这些钢铁侠,需要消耗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不幸的是,在几个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德国有煤炭,也有钢铁和有色金属,但石油却极为稀缺。当地石油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从数量上讲,这只是杯水车薪,更不用说打一场以石油为中心的闪电战了。为了寻找石油资源,纳粹德国在战前以各种方式发动袭击,试图囤积更多石油:一是从奴隶国罗马尼亚进口;另一种是以出口技术和政治让步为条件购买苏联石油;三是花高价自行烧煤。应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种种努力,但发现的石油库存仍然不足以让德国大手笔地打一场常规战争。到 1939 年战争开始时,德国的石油库存只有 240 万吨。德国军事指挥部曾估计,这个库存在平时只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战争机器完全启动,那就更糟了。可能只能维持一个多月的正常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月光一族”。

坦克等装备都是气老虎

长期的石油困境决定了德国无法在二战中拖后腿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抢夺”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迫出局的——因为知道其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德军工作人员在 为入侵国家制定的行动计划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是停止战争机器,在完成一轮进攻后休息一下,储备石油,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

但是,世界很重要,恐怕连德国人自己都没有算过,闪电战在欧洲如此顺利。由于被侵略国的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噩梦一度似乎变成了幻想。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梅德里赫特的估计,1939 年 9 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了波兰。由于战斗速度快,战斗时间短,总共消耗了大约15.5万吨石油,以低能耗实现了占领国家的目标。次年,德军用不到50万吨的石油攻击挪威、丹麦和西欧。此外,今年前四个月的日消费量不足30万吨。从战争开始到法国投降,德国的总消耗量不足。 150万吨。德国人曾估计征服欧洲可能要花费 500 万吨石油,但现在它使用的石油还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好消息是,德军从欧洲各地掠夺了不下150万吨的石油,仅此一项就足以弥补之前一战的消耗。到1940年,德国石油储量一度飙升至500万吨左右,成为德军对苏发动战争的基础。希特勒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把苏联的石油当成自己的闪电战2美军资料片,显然是徒劳的。

闪电战出奇地顺利,向德国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即战争可以在低能耗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然而,闪电战是在苏联战场上遇到了它的克星。

武器最终变成了绞索

由于苏联幅员辽阔,道路交通不如西欧,德军不得不在运输过程中浪费宝贵的燃料。这时,闪电战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悖论——德军装甲团确实可以重复在西线进行的纵深穿插推进,但在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这种战术使用得越多,这意味着越快燃料消耗越大,后勤供应压力越大。结果,闪电战已经从德国此前赖以生存的“法宝”,变成了套在德国自己脖子上的绞索。越成功,套索就越紧。

到 1941 年底,德国的石油储量已降至不足 80 万吨。紧张的资源储备打乱了德国原计划的战争计划。希特勒曾将莫斯科郊区的中央军装甲主力调往南部战线,企图夺取苏联产油区巴库。这一决定将莫斯科战役推迟了一个月,俄罗斯极端寒冷的天气和德军的后勤补给最终拖累了精通战争的德军。

推进速度越快,战略纵深越大,供油线越长,敌人越容易攻击补给线。二战后期,德国的供油系统开始不断遭到美英空军的轰炸。根据瑞典学者 Bo Heinbeck 的说法,在四个月内,“德国的每家主要合成油厂都至少遭到两次空袭,69 家炼油厂、许多存储设施和许多不同的液体燃料厂也遭到了袭击。通过空袭。”

德国终于在战争开始时为闪电战的顺利航行付出了代价。 1944年12月,德军调动最后的石油储备,在西部战线的阿登森林地区发动反击。战斗前期的走势证明,即使面对装备和实力都远超自己的盟军,德军闪电战依然奋战。阿登的反击终于在一个月后不得不结束,而德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的坦克大部分并没有被摧毁,而是最终因为燃料不足被扔到了路边。曾经辉煌的闪电战,终于要以这个尴尬的结局收场了。

储罐是耗油量大户

19世纪德国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曾在战争理论中告诫年轻一代:“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理论再精彩,如果脱离国力考虑,必然成为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是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生。他们的失败在于,资源匮乏的德国曾经拥有不该属于它的幻想和自信。 ,并沉迷其中,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如此重要,我们不能只让军队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