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逃亡的乌克兰人从波兰的梅迪卡边境口岸进入波兰。图为2月26日,乌克兰人抵达波兰边境港口梅迪卡。新华社
图为3月11日,乌克兰基辅一处定居点地下室的居民。新华社
在乌克兰危机陷入外交和军事僵局之际,上月底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北约特别峰会提出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增加北约军队在东欧波罗的海的军事部署和巴尔干半岛,并增加北约成员国军费开支的比例。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火上浇油的“三增”计划是北约,口口声声希望“尽快找到和平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是一个解决当前俄乌冲突的“药方”。
北约作为冷战的遗产,依靠拥有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和庞大的常规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开展全球军事行动的军事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安全体系。然而,北约多年来坚持排他性、绝对化、持续泛化等一系列错误安全理念,依靠人为制造的危机作为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无法为该地区提供包容性的安全合作框架方案。 在2021年北约布鲁塞尔峰会上,中国谎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而实际上中国并未对任何北约成员国构成安全威胁。实践证明,北约正在迅速成为地区和全球不稳定的根源。
过度加强集团安全,通过挑起战争和制造冲突,维护北约内部统一和存在价值,是建立在该地区的伤痕和无辜平民的血泪之上。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 正式成立。在整个冷战时期,北约的根本目标始终是对抗苏联主导的华约,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华约解体,苏联解体,但宿敌的消失和欧洲安全局势的剧变并没有让北约走向“历史的终结”。
后冷战时代,北约一味强调“成员国的安全仍需联盟守护”,坚持“自身安全”和“集体安全”的高度排他性概念。这个超级军事集团不仅没有对世界和平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世界上的大部分冲突和紧张局势都与它有关。美国和西方国家将北约的存在建立在侵犯南联盟主权、发动科索沃战争、滥用反恐和人权保护挑起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战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削弱了北约的存在。北约加入进攻性军事集团。
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已经通过了三个“战略概念”更新。北约“战略理念”的演进,理论上是从履行使命、扩大职能、吸纳成员等多个维度推动北约转型转型。但实际后果是,北约在失去全球约束力后,逐渐将其对外部危机的干预合法化,将武装干涉别国内政和先发制人上升到战略层面,不断突破联合国安全底线。 为了维持该组织的存在,北约根据该组织的安全判断干预他国内政,对外军事行动的数量和强度大幅增加。
日前冲突世界之苏联进攻修改器,塞尔维亚人民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大规模的“我们反对北约”示威。 23年前,从1999年3月24日开始,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大规模空袭。据塞尔维亚政府不完全统计,空袭造成2500多人死亡、1.25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反恐”为名发动战争,开展军事行动,不断突破欧洲-大西洋防区,向全球扩张。这些所谓的“反恐战争”使超过3800万人流离失所,导致中东等地区安全局势持续动荡,安全威胁蔓延。
一味追求“绝对安全”,无视俄罗斯合理的安全关切,反复挤压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成为引爆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
1950 年代,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赫兹 (John Hertz) 对“安全困境”的阐述引发了学术界对安全是“绝对”还是“相对”国家的广泛讨论。国际关系学者普遍倾向于假设安全只能是相对的。基辛格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绝对安全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绝对不安全。世界大国追求绝对安全,必然导致安全困境,进而破坏整个国际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长期致力于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从1994年俄罗斯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到1997年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俄罗斯联邦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俄罗斯与北约基本实现了“和平伙伴关系”制度化。协商与合作。然而,北约作为冷战遗留下来的东西,坚持绝对安全,从未面对过俄罗斯的合理安全诉求,始终将俄罗斯置于欧洲安全体系之外。 2020年,北约完成苏联解体后的第五次东扩,吸收北马其顿共和国成为第30个成员国。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形成了对俄罗斯战略遏制的完整包围圈。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北约进一步无视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历史和宗教上的特殊联系,以及俄罗斯黑海舰队长期驻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等国家安全现实,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大力支持。北约已吸收乌克兰成为“北约能力增强伙伴”。除了缺乏集体安全承诺外,乌克兰在训练、指挥、后勤和情报方面享有与北约成员国相同的待遇;许多北约国家在乌克兰境内建立了许多秘密军事基地;向乌克兰提供发动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在其支持下,亚速营等新纳粹组织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屠杀了俄罗斯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和流血事件,严重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多次触动俄罗斯的“战略红线”。
2021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一些国家不应将俄罗斯的谦虚视为软弱。如果有人胆敢越过俄罗斯的红线,烧毁甚至炸毁“桥梁”,俄罗斯将采取不平等的措施,迅速而强硬的回应。事实上,俄罗斯不仅多次警告北约追求绝对安全,严重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安全环境,还向美国和北约提出举行安全谈判等政策尝试。 2021年12月,俄罗斯同时提交《俄美安全保障条约》和《俄罗斯与北约成员国安全保障协定》两份草案,要求北约放弃东扩,不接纳乌克兰加入;对方在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等合理的安全顾虑,遭到美国和北约的无视和拒绝。
上述背景最终导致俄罗斯于2月24日在顿巴斯地区发动了一场特殊的军事行动,俄罗斯与乌克兰会面。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度,但正如乔治·凯南、基辛格、米尔斯海默等西方战略家曾因北约继续东扩而发出危机警告,无视俄罗斯合理的安全担忧一样,追根溯源。正是美国和西方延续冷战思维,一味强调绝对安全,引爆了乌克兰危机。
越来越痴迷泛安全概念,不断夸大中国在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对北约构成“安全威胁”,以谋求北约新一轮战略转型和扩张。
北约召开紧急峰会,讨论乌克兰局势等问题。尽管乌克兰危机的优点和发展很明显,既不是中国造成的,也不是中国控制的,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会前表示,北约领导人会“用我们谈了好一阵子”,并故意“触动”中国”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冲突世界之苏联进攻修改器,“敦促”中国不要以任何方式支持俄罗斯。
这不是北约第一次无端污蔑攻击中国,夸大所谓“中国威胁论”。但无论是《北约2030》改革报告将中国定位为北约新战略重点,还是2021年6月北约领导人峰会公报称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都标志着北约新一轮战略逐步过渡。战略转型。泛安全趋势明显。目前,北约担心中国仅依靠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在欧洲某些领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领先地位,在中国不构成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侵蚀北约目前的地位。对其盟友构成威胁。一些军事技术优势和内部凝聚力;只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等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比雷埃夫斯港等中资基础设施项目遭到质疑和拒绝。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将削弱北约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等地区的作战能力。”
美国布林肯国务卿在 2021 年北约外长会议上公开表示,“毫无疑问,北京的胁迫行为,特别是在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威胁我们的集体安全与繁荣,破坏国际体系规则,并破坏了我们和我们的盟友所共有的价值观”。美国也在加速推动其他北约成员国同意修改北约“战略构想”作为总体战略规划,包括应对中国的挑战。作为一个传统的军事同盟,北约存在的根本动机是它的对手和威胁。在美国聚焦大国竞争调整全球战略之际,北约作为保护美国霸权的重要工具,不断制造“泛安全陷阱”,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进而协调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趋势。如果暴露。
安全概念代表了一个国家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理解。安全概念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判断。后冷战时代,随着“全球安全”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安全挑战。任何国家的国家安全利益都必须通过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实现。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面对当前乌克兰复杂棘手的危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德两国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并多次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进行视频会见。这表明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地区安全冲突的长期积累,根本解决办法是照顾各方合理的安全关切。”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以集团安全为先、以绝对安全为目标的北约,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管承认与否,北约和美国通过大量的军事情报和对乌克兰的各类援助,以及对俄罗斯的系统全面制裁,实际上已经成为俄乌冲突的参与者。归根结底,美国和北约将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视为北约“生命”延续的基础,不希望俄罗斯和乌克兰通过谈判顺利解决危机和冲突。这是解决当前乌克兰危机难的关键。
(作者:周泽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