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骄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鹰。
毛主席的诗表达了他对蒙古可汗的蔑视。论土地面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吉思汗和他的骑兵部队绝对是无敌的代名词。在民事治理和民生建设方面,他们所做的并不达标。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以狩猎和放牧为生。他们总是维护自然规律,吃弱者。蒙古军队最强大的兵种是骑兵。骑兵机动灵活,射击熟练。对于其他国家的士兵来说,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最让人不安的是蒙古大军的大屠杀。大元王朝建立在白骨之上,充满了血腥、暴力、野蛮、屠杀。
成吉思汗的“屠杀论”
据史料记载,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占晋国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城毁后,他任由士兵烧杀抢掠。一个月之内,他屠杀了城里的男女老少,超过100万人被埋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公元1220年,蒙古军第一次西征,一举攻占花剌子模首府撒马尔罕。成吉思汗大怒,下令屠杀这座城市中国古战车交战模式,杀死任何比战车车轮还高的人。撒马尔罕20万多人因此丧生,只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妇女和儿童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他们都成为了军妓和蒙古人的奴隶。
蒙古军队滥杀无辜,每个士兵都像鬼一样。听风声很吓人,他们还敢正面对峙。很快,花剌子模的其他城市也被占领。但此时,蒙古人已经被屠戮殆尽。不管是投降还是被俘,“轮斩”始终如一。共有 120 万人莫名丧生。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有20万蒙古军队。平均而言,一名士兵会杀死6人。他们仍然是手无寸铁的人,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好残忍。
公元1227年,蒙古再次出兵西夏。西夏人自知战败,拼命战斗。因为谁都知道投降和失败在所难免,与其屈辱死去,还不如努力奋斗,至少获得好名声。只是蒙古军队太强了,最后西夏王还是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但就在投降前,成吉思汗死在了六盘山。
西夏的人暗暗庆幸,以为自己能逃过“大屠杀”。谁能想到,成吉思汗临死前下诏,明确下令屠杀西夏。这是一场蒙古族对西夏人的种族灭绝,整个西夏文明在蒙古人的蹂躏下几乎完全毁灭。
受成吉思汗的启发,蒙古军队自然将大屠杀视为一种可以彰显人品的行为。他非但没有羞愧,反而引以为豪,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蒙古军的士气。谁都知道,破城之日是享乐之时,人人自然勇敢。
成吉思汗的皇术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敢与他作对,他就会带领蒙古大军彻底铲除对方的势力,包括他的家人、孩子、军队和领土。在他的字典里,征服就是不断的掠夺和不断的破坏。他很享受这种征服的快感,蒙古大军也给了他足够的资本让他脱颖而出。
蒙古大屠杀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想给大屠杀下一个定义,可以这么说。屠杀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一种报复惩罚,最大限度地减少敌对种族的人群,同时让被屠杀的种族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而加速他们灭亡的进程。
但大屠杀也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化为一片焦土,一个本可以自给自足,甚至产生巨大价值的地方,变成了人间炼狱。蒙古人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太短视了。那么为什么他们如此痴迷于“屠城”呢?
公元12世纪,蒙古部落处于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部落时代。他们一年四季都要迁徙,寻找水草肥沃的地方安家落户。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没有群体生活的概念。如果都住在一起,一片草场很快就会被成群的牛马吃掉,所以要保持足够长的距离。每家每户要么住在帐篷里,要么住在蒙古包里。 因此,蒙古语词典中从来没有城市的概念。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城市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存在,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价值,并不能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劳动力和现有的物质资源。蒙古大军攻占一座城,首先想到的就是割草除根,毁城,除掉对他们统治有潜在威胁的人,继续过着悠闲的游牧生活。这就是蒙古人的做法。 《大屠杀》的底层逻辑。
还有一点,蒙古族的传统是尊重忠诚,鄙视臣服。在他们看来,两军应该战斗到最后一名,直到分出胜负。在结果出来之前,你不能投降,包括普通人。投降就是背叛你的主人,你是一个卑鄙的小人,所以你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长期以来,这座城市的大屠杀在蒙古军队的眼中是正当的。
大屠杀的历史
蒙古人用的屠城最多,但屠城不是蒙古人发明的。最早记载的屠城可以追溯到刘邦、项羽、楚汉争夺王位的时候。 《汉书·高地记》记录了大屠杀的残酷场景:
“屠的意思是攻城掠地,杀戮六兽。”
意思是杀城,杀人,如杀马、杀牛、杀羊、杀鸡、杀狗、杀猪。 “轮砍”也不认为是蒙古人发明的。 《史记·项羽传》记载:
“外黄不降,连日下落。襄王大怒,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到城东去,要困住他。”
文字的意思是项羽要杀城里所有15岁以上的男人,这和蒙古军的车轮斩的意思一模一样,就是杀城里所有的成年男人。城市。
城市大屠杀和战争中的残酷屠杀在我国古代很常见,这种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有关史料记载,人祭在商代曾经盛行,而人祭的祭品多为战俘。在古代,战俘只是被宰杀的奴隶中国古战车交战模式,战后将其杀死或作为祭品是很正常的。
但是大屠杀真的有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何不把它写进《孙子兵法》,发扬光大呢?对于自古以来生存适应能力强的中国人来说,偏执而残忍的屠杀方式不仅是可耻的,而且作用有限。古语有云:“野火烧不灭,春风再起”。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摧毁一个城市的人口很容易,但要彻底摧毁一个文明却很难。后来,蒙古统治者也开始“屠城”。反射。
我郭边北京禁杀事件
公元1232年,蒙古军进攻汴梁,遭到晋人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蒙古帝国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才站出来,坚决反对大屠杀。他说:“我们的士兵几十年来一直在外面打仗,为了获得土地和人民。如果只有土地,人有什么用?”在他的一再劝阻下,元太宗沃阔台下诏,除晋王室完颜被赦免。就这样,汴凉150万人得救了。
奥阔台汴京禁止屠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意义重大,开创了蒙古军队放弃屠杀的先河。在此之前,有组织的屠杀是合法的,但在那之后,“屠杀”逐渐被等同于“任意杀戮”,被蒙古人自己所鄙视。这得益于元太宗沃阔台的仁慈大度,也是蒙古军队在受到晋汉先进文化影响后的自我觉醒。
可惜蒙古政权因为太多的因素而不稳定,他们醒的太晚了。当其他国家在实施城市化进程时,蒙古人不得不逆天而行,扭转历史。虽然一时以自己强大的身躯和无敌的骑兵而自豪,但通过暴力获得的广阔领土和表面的和平是虚假的繁荣,看似坚固,实则脆弱。因此,元朝只持续了100多年,被认为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
充斥着种族歧视、阶级壁垒如此严密的元朝,靠敲诈勒索、强横霸道抢人的肥肉,怎能博得民心,又怎会如此繁荣和无敌?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举起双臂“驱逐葫芦,恢复中国”。无数被逼到墙角的人站了起来,展开了北伐。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就攻占了袁大都,将蒙古人赶回了家乡。 .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遭受过两次日本侵略者的屠杀。仇恨和屈辱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会忘记。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随后在旅顺进行了4天3夜的一轮大屠杀。近2万同胞死于日军屠杀。没有大城市,最后只有800人幸存。
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在日军第六师师长顾守福等人的指挥下,日军在南京市进行了为期6周的疯狂屠杀。残暴的倭寇对手无寸铁的人毫不留情,不分男女老少,杀戮、杀戮、掠夺、掠夺。年轻漂亮的女人下场更惨,大多是被侵犯后衣冠不整,暴露在荒野之中。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有唤醒日本人的人性,被他们用刺刀挑衅,摔死了。
最令人发指的是两名日本军官之间的杀戮竞赛。 Toshiaki Jing 和 Takeshi Noda 打赌谁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杀死更多的中国人。结果一杀105人,一杀106人获胜。在杀人的过程中,他们换了几把刀,因为锋利的刀刃切入人体后会变形和凿出,现在想想还是让人不寒而栗。验尸统计显示,南京大屠杀有超过30万人丧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南京大屠杀期间,城里的人民和士兵没有反抗。就算30万人上去抗日,10比1也能杀死30000日本人。
是的,理论上是可以的。不过,日军其实和当年入侵中原蒙古人差不多,装备和人员上的优势太明显了。国军完全成立的那一刻还不是他们的对手,南京城内战败残兵无命反抗无异于死亡。人是怕死的,遇到绝境时,大多没有勇气上去努力。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开始强烈谴责屠杀。到了20世纪,人类终于形成了禁止屠杀、禁止战俘和战争平民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明确的国际公约。
人类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民族强大,不是靠战争和暴力,而是靠爱与和平。但我们不能忘记和篡改历史,尤其是两次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
然而,有人公开质疑国殇日南京大屠杀的伤亡人数是假的,这引起了公众的批评。随后,共青团中央对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肇事者之一顾守福作出判决,予以驳斥。
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来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我们还是要做好危险的准备,做好功课。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