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 9 月 1 日凌晨 4 点 26 分,德波边境笼罩在浓雾中,一片死寂。突然,天空传来一阵急促的螺旋桨声,三架涂有黑色十字标记的飞机冲破浓雾,高速飞入波兰。领航员是德国空军第 1 俯冲轰炸联队第 3 大队指挥官布鲁诺·迪尔上尉。迪尔萨桥是德波边境的一座铁路桥,是从德国北部进入波兰的唯一途径。此时,德军58个师、2800多辆坦克全部集结完毕。在德军地面部队通过之前,必须确保波兰军队无法炸毁迪尔萨大桥。如果采用传统的水平轰炸方式,由于攻击精度低,即使出动大量轰炸机,也难以保证命中。然而,只有三架飞机参与了这次袭击,每架飞机只携带一枚炸弹。不过,德利上尉信心十足,不仅是因为他的编队经历了无数次模拟投弹训练,还因为他们驾驶的飞机在攻击上极其精准,这就是著名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Ju-87俯冲轰炸机,即使在轰炸时使用90度俯冲也取得了更好的命中率
片刻后,夜魇舰长找到了目标,带领大队向迪尔萨桥俯冲而去。他投下的炸弹准确地击中了目标,随后是两架 Ju-87。这就是二战中发生的事情。第一次轰炸行动。 10分钟后,德军坦克部队在19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二战爆发。 Ju-87打响了二战的第一枪,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早在 1910 年,在飞机发明之前,人们就曾尝试用飞艇轰炸地面目标。 1911 年 11 月 1 日,意大利飞行员朱利奥·加沃蒂中尉从空中向位于艾因扎拉的土耳其军队投掷 4 枚迫击炮弹,这是同类中的第一次。
这种用手持炸弹投掷炸弹的方式开创了轰炸机的先河
1914 年 8 月 14 日,法国 Vazin 飞机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轰炸。此后,德国、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相继研制出特种轰炸机。一战后期,许多国家研制出最大载弹量近2吨的双翼重型轰炸机。
法国瓦津重型轰炸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著名空战理论家朱利奥·杜赫撰写的《空中优势》和美国空战理论家威廉·米切尔撰写的《防空》进一步刺激和推动了各国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拥有轰炸机部队。受杜黑和米切尔的影响,大多数国家都把重点放在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和战略轰炸的研究上,而忽视了轰炸精度和战术轰炸的重要性。
战略轰炸通常采用水平轰炸方式,轰炸机在1500-5000米高度以水平飞行姿态投弹。优点是可以避开低空高射炮和战斗机的威胁,缺点是轰炸精度较差。这是因为在水平轰炸模式下,投弹不仅受到垂直方向的重力影响,而且在惯性作用下还保留了投掷飞机水平向前运动的速度。再加上风向、风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炸弹的下落轨迹往往是一条难以确定的曲线。
轰炸机在高空水平投弹时,炸弹的下落受阻力、惯性、重力等影响,往往会改变炸弹的下落轨迹
当时,有两种主要方法可以克服这种影响。一是安装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大的轰炸瞄准装置。在计算出轰炸机本身的飞行高度、速度、风力和风向后,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才能更准确地投弹。即便如此,单颗炸弹的命中率依然不高;二是出动大量轰炸机,大面积轰炸。在进行战略轰炸时,这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由于战略轰炸的目标范围大,往往需要出动大量轰炸机进行反复轰炸。用于战略轰炸的重型轰炸机机身大且价格昂贵,有足够的条件安装轰炸瞄准具。但是,在战术轰炸的情况下,上述两种方法都很难适用。在战术轰炸中,往往只出动几架轰炸机甚至一架飞机执行任务。一般轰炸都是比较小的战术目标,所以需要一炮轰炸就摧毁目标。同时,战术轰炸机往往是中型甚至轻型轰炸机,机身空间狭小,通常不可能安装轰炸瞄准装置,否则会增加生产成本,难以大量生产满足作战需求的战术轰炸机。
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倾向于用一百多架飞机的大型机队轰炸,用数千枚炸弹来弥补精度差距
为了解决水平轰炸精度差的缺点英国鹰式战斗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应运而生:让飞机以与重力方向完全一致的垂直角度投弹,使下落轨迹炸弹的距离几乎变成一条直线。这不是复杂的曲线,而是俯冲轰炸的基本原理。于是,轰炸方式开始出现两个分支:横向轰炸和饼式轰炸。在进行俯冲轰炸时,由于炸弹从地面非常低的高度快速落下,对风向和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轰炸精度大大提高。
但是,俯冲轰炸有其自身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飞机在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角度俯冲时,在重力作用下速度极快,必须安装减速板,否则会有飞机撞地的危险。投弹后,飞机不得不立即拉回正常飞行高度。这样的俯冲和升力对飞机的整体结构强度要求很高,但加强结构强度必然导致飞机自重增加,水平飞行时速度降低。此外,进行俯冲轰炸的飞行员必须经过特殊训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俯冲轰炸似乎只是俯冲、瞄准目标、投掷炸弹、拉起飞机的几个简单动作。但是,单凭选择合适的俯冲角度并不是普通飞行员能够掌握的,而且在俯冲升空的过程中,飞行员的身体还要承受巨大的超负荷,这对他的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俯冲轰炸机在投弹,炸弹几乎与飞机平行,因此炸弹的影响会更小,但飞行员要承受很大的G力
第一次尝试俯冲轰炸的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陆军空军中尉哈里·布朗驾驶一架 SE5A 轻型轰炸机对一艘目标舰进行俯冲轰炸试验,并成功将其击沉。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架俯冲轰炸机,SE5A轻型轰炸机成为第一架俯冲轰炸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组建的皇家空军又开始了一次失败的俯冲轰炸试验。在测试期间,轰炸机在俯冲过程中经常被模拟的地面防空火力击中。英国空军高层因此对俯冲轰炸战术失去了兴趣,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试验失败的原因是当时飞机制造技术有限。不过,英国空军的少数军官坚信俯冲轰炸将是未来最有效的战术轰炸方式。他们说服英国海军部继续使用海军航空兵舰载机进行俯冲轰炸试验。但由于当时英国的军事体制,包括舰载机在内的所有军用飞机都在英国空军的控制之下,试验受到严重限制,英国俯冲轰炸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停滞不前。
SE5a轰炸机是第一架俯冲轰炸机,但由于英国自身的缺点,俯冲轰炸机没有继续发展。
英国的俯冲轰炸试验引起了美国和日本两个新兴海军大国的注意。由于舰载轰炸机体积更小,载弹量更少,而且攻击目标多为水面舰艇等小型目标,俯冲轰炸战术无疑是首选。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对英国俯冲轰炸试验进行广泛研究后,开始研制自己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其中不少成为后来太平洋战争的主角。如日本先后研制了94型/96型两种双翼俯冲轰炸机,1939年爱知公司研制成功99型(D3A)。 99型成为二战中日本海军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参与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海战和空战。
九九舰的爆炸在珍珠港引起了轩然大波,击毁并炸伤了多艘美国军舰,美国亚利桑那号战舰也因九九舰的爆炸而被摧毁。弹药库
美国俯冲轰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19 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海地的军事行动。当时,海军陆战队飞行队还在使用传统的水平轰炸方式,攻击精度极差。飞行员发现,在大角度俯冲时,可以直接用机头瞄准地面目标,获得不错的攻击效果。一位名叫劳森桑德森的海军陆战队中尉是第一个进行 70 度俯冲轰炸并准确摧毁目标的人。根据其经验,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军于1927年介入尼加拉瓜的军事行动,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飞行员成功地进行了多次高角度俯冲轰炸。 1928年,美国海军正式将俯冲轰炸作为美国海军空军的标准训练科目。
然而,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海军的俯冲轰炸战术兴趣不大,坚持使用配备轰炸瞄准器的轰炸机进行高空水平轰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陆军和海军对轰炸机的需求不同。为了携带尽可能多的炸弹并安装笨重的轰炸瞄准装置,陆军轰炸机可以不断增加机身尺寸和发动机数量,设计成4发甚至6发的轰炸机。可以通过加长机场跑道来增加起飞距离。解决。相反,舰载轰炸机受到航母起飞甲板长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非常注重轰炸精度。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美国柯蒂斯公司研制的鹰系列双翼战斗机成为当时美国陆军航空兵装备的主要型号。最初,美国海军选择了陆军的猎鹰战斗机,打算将其改造成俯冲轰炸机。为此,柯蒂斯于1928年在猎囊的基础上改进了F8C单引擎双座双翼轰炸机,其紧凑的机身和强劲的动力赢得了美国海军的青睐。斯里兰卡研制的三架俯冲轰炸机中的第一架。
美军使用的XF8C-1俯冲轰炸机
虽然二战时期的SBD有足够的性能,但薄弱的装甲是个大问题,它成为了零式战斗机的目标。 52发动机、自封油箱和防弹装甲,以及更大的载弹量,增加的输出弥补了新装备的重量,所以基本性能没有下降。 SBD-5 于 1943 年推出,是 SBD 系列的最终版本。它被一个 1,200 马力的 R-1820-60 发动机和一个可以安装辅助油箱以增加航程和提高速度的加强机翼所取代。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SBD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绩,尤其击沉了日本引以为豪的四艘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
SBD在珊瑚海战中击沉了一艘轻型航母并损坏了一艘重型航母,中途岛海战甚至将四艘日本主力航母送入海底
1939 年 5 月,柯蒂斯终于研制出最后一款俯冲轰炸机 SB2C。它是一种单引擎、双座、单翼、舰载俯冲轰炸机,带有可折叠机翼和用于格鲁曼 TBF Avenger 鱼雷攻击机的发动机。经过改进,SB2C终于在1941年11月获得美国海军的认可。1942年6月,随着第一台批量生产的SB2C-1,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的舰载俯冲轰炸机的主力型号逐渐出现。
1930年代,美国率先发展俯冲轰炸战术和俯冲轰炸机,都引起了崛起的德国空军的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尝试了现代机动作战,组建了以坦克和装甲车为主的“突击部队”,希望通过快速突袭取得胜利。但由于其战深过大,超出自身火炮射程,无法获得火力支援,使“突击部队”损失惨重,难以实现战术目标。
德军采用闪电战的突击方式,但火炮等支援部队难以跟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
1920年代,英国军事理论家提出了全新的机动作战理论,主张以坦克为主要进攻力量,迅速突破敌方防线,摧毁敌方炮位和补给站,并迅速赢得战争。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坦克必须由空军协调,空军将提供全程火力支援,充当“超远程机动火炮”。根据这一理论,海因茨·古德里安在德国率先组建了装甲师。其突出的高机动性使炮兵部队难以及时跟进,空军的对地攻击成为其最有效的火力支援方式。经过西班牙内战的实践,德军将这种机动作战理论推向了成熟阶段,产生了“闪电战”。德军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将陆军机动部队与空军战术轰炸机部队紧密结合,战术轰炸机部队急需一种能够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机型。综合考虑,俯冲轰炸机是最合适的。
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将军,他发明了闪电战战术,在二战初期大放异彩
德意志帝国航空部决定研制俯冲轰炸机。他们看中了美国柯蒂斯鹰的单引擎、单座、双翼战斗机。 1933 年 9 月 27 日上午,鹰式战斗机正在美国希尔法罗·柯蒂斯试验机场进行俯冲飞行。欢呼的人群中有特殊的观众。这就是在一战中击落敌机 62 架的德国王牌飞行员 Siester Udet。他对 Ju-87 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乌德特离开军队,用个人积蓄创办了一个飞行表演团,巡回欧洲和南美。在这次访问柯蒂斯期间,乌德特想以自己的名义购买 2 架 Eagle-II。他担心美国政府会取消合同,因为 Eagle-II 具有出色的俯冲性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俯冲轰炸机。但美国政府认为乌德特购买鹰式战斗机是为了进行飞行演示,因此没有干预。事实上,这份合同背后的真正买家是德意志帝国航空部。 Goering 同意购买 Udet 梦寐以求的 Eagle 战斗机,条件是这两架飞机被送到 IATA Richlin 测试机场进行测试。
Ernst Udet 的 Ju87 Stuka 装置与他的推广密不可分
帝国航空部在对鹰II进行研究后,具备了研制俯冲轰炸机的初步技术条件,但仍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例如机身坚固性和发动机功率。直到 1933 年 10 月,德国俯冲轰炸机研制计划才正式启动。此前英国鹰式战斗机,德国空军不得不使用亨克尔 He-50 双翼战斗机进行俯冲轰炸训练。 1934年,为了尽快研制出俯冲轰炸机,帝国航空部决定将俯冲轰炸机项目一分为二。短期俯冲轰炸机项目:利用现有技术研制过渡型俯冲轰炸机;长期俯冲轰炸机项目是用新技术开发的先进俯冲轰炸机。
德国公司 Henschel 和 Fissell 参与了短期俯冲轰炸机项目,他们在 Eagle II 的基础上制造了自己的原型。亨舍尔的原型机名为 Hs-123V1,于 1935 年 5 月 8 日由德国空军技术总监乌德特亲自测试。 Fisseler的设计型号为Fi-98,外形结构与Hs-123V1相似,但因性能落后而被淘汰。
HS-123,二战前德军装备的第一架俯冲轰炸机
Hs-123 是一款单引擎、单座、双翼俯冲轰炸机,带有开放式驾驶舱、帆布蒙皮机翼、尾部安装的起落架和带有整流罩的固定起落架。 1936 年夏天开始批量生产。第一款生产型号是 Hs-123A-1。安装了BMW-132Dc发动机,最大功率为730马力。两台 7.92mm MG-17 并排安装在发动机上方。式机枪,机腹可挂载250公斤炸弹,或在机翼下挂载4枚50公斤炸弹。西班牙内战中,5架Hs-123A-1伴随“神鹰军团”支援佛朗哥叛军,给西班牙政府军造成巨大伤亡,被称为“空中屠夫”。
总共生产了 604 架 HS-123 俯冲轰炸机。自 1938 年以来,它们逐渐被 Ju-87 取代。二战初期,只有一个德国空军中队还装备有Hs-123.HS-123参加。在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巴尔干半岛和苏联期间,它能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运行,并使用简陋的跑道进行起降。
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这架飞机一直坚持到二战后期
斯图卡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