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新一期《聊吧》有特邀嘉宾。他就职于中国最好的“快递公司”“东风快递”,专门寄送“危险包裹”,尤其是原子弹和氢弹。这个“快递连”就是火箭军洲际战略导弹旅的“东风第一旅”。旅长王希民在节目中揭开了这支部队的神秘面纱。
这支军队让“竞争炸弹”上天,让中国人挺直腰板
1957年12月,一群刚刚拂去战争硝烟的老兵,没有告诉父母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也没有告诉妻子儿女,秘密集结在北京长辛店,迈出了组建我军导弹部队的第一步。1959年7月,中央军委下达命令,中国第一个地对地导弹营正式成立。
建军之初,官兵自编教材,自制教具,以锡纸为模型,以萝卜为构件,以麻绳为缆绳。
当时,世界上有人断言,没有外援,中国的导弹永远无法上天。令他们惊讶的是,3年多后,中国沙漠深处响起了雷声——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成功了!这种被称为“奇奇弹”的导弹,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的“通天之路”。
资料图:第一枚战略导弹
1984年国庆阅兵彰显中国自信
1984年国庆阅兵期间,战略导弹部队在天安门广场首次亮相。外媒评论说:“中国今天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导弹家族,这足以证明她有能力和信心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导弹旅在大型战役演习中表现出色,开展反击作战演练,展现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如今,这支英勇的“种子”部队已经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强国,成为军内外著名的“东风第一旅”。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战略导弹中队
“每一枚导弹都是一所大学”官兵水平堪比导弹专家
谈及导弹部队的训练,王锡民说:洲际战略导弹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上千条核心原理,涉及10多个学科。每一枚导弹都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极限挑战。
掌握一张中等难度的线路图,就像记住北京三环内的所有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一样。对于一个合格的小号手来说,这样的电路图需要背十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
某基地指挥官曾自豪地说:“这个旅的官兵一点都不逊色于导弹专家。”
训练非常艰苦,但没有一个战士申请退出
火箭军独特的阵地封闭训练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彻底切断阵地内外所有连接,隧道内含氧量必须降至正常值的80%。训练过程中,士兵们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相当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进行高强度训练。一只靴子可以倒出半碗汗水。而一次训练就是十天半月,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士兵申请撤退,没有一个人离开战位,顽强地坚守在岗位上。
正是因为长期在作战模式下训练,“东风第一旅”才能始终确保“随时作战、准时发射、有效杀伤”。
士兵在大雨中训练
“东风一旅”荣获多项荣誉奖项
在2015年的一次发射任务中,王锡民率领的第二发射营突然接到指挥部的命令,提前7天完成实弹发射,发射时间窗口仅短了一分钟。错过这一分钟是失败的。
时间紧,任务重。第二发射营立即启动快退程序,采取人员休息的方式,最终将发射准备时间缩短了五分之四,为保障准时发射赢得了宝贵时间。
本次发射任务完成两个月后,东风第一旅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该旅官兵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介绍了官兵在改革强军实践中的先进事迹。2016年,中央军委被授予“一个旅”集体二等功。
官兵晨光演练
旅长以身作则为基层官兵树立了好榜样
作为“一个旅”的旅长,王锡民知道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在去年的年终考核中,他是第一个参加考试的人。考官多为基层顶级技术人员。生怕“得罪”他,他不敢“折磨”。王希民告诉他们:“指挥官也是战斗人员,平时不敢上台,战时带兵打仗怎么谈?”
王锡民(右)
王锡民狠抓总部训练,定期组织考核验收,严格执行军训“一票否决制”,赢得官兵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基层导向。
去年,火箭军组织了旅长训练比赛。王希民加班学习。参加过远程跨区域红蓝对抗任务。数十个日日夜夜,他与官兵同吃同睡,在被敌袭、断网断链、精准打击等类似实战条件下与蓝军作战。应对困难的能力显着提高。
“祖国不容易需要我们,但使用我们是沉重的打击”
训练越接近实战,部队越接近胜利。正如王锡民所说,1963年,我们打的是意气风发的“竞技弹”,所以现在我们打的是随时可以打的“硬气弹”。
资料图:“东风第一旅”发射导弹
王锡民说,祖国不容易需要我们,利用我们是沉重的打击。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守的阵地;国家安全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梦想!火箭军虽然从来没有机会与敌人正面交锋,但他们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