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三沙市气象局气象预警预测减灾科科长(图)人

在云海翻滚的南海,形势变幻莫测。

在海南岛以南约330公里的西沙永兴岛上,辐合带强烈对流导致岛内从清晨到次日中午有雨。在永兴岛附近海域作业的42艘渔船时刻关注着三沙市气象局气象预警。渔民黄勇说,自己从事捕鱼工作20年,从来没有渔民敢在如此强的对流天气下出海。

天气越复杂,天气预报员就得留在前线。三沙市气象局预报减灾科科长孙莉冒着雨从办公楼冲进雷达塔,爬到楼顶的机房,例行检查设备。他要确保雷达数据正常,尤其是在特殊天气下。重复无聊的过程,或者马虎。

在岛上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下,孙莉和一队气象专家常年驻守在此,向渔场、港口、岛礁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突破气象服务祖国蔚蓝的海疆。《最后一英里》。

今年6月,34岁的孙莉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告诉澎湃新闻,对于三沙气象学家来说,留在岛上很重要。是对祖国的奉献。这个称号不是授予他个人的,而是授予代代相传的天气预报员。

“三沙市气象局的几个人,一直保持着整个南海的气象服务保障。” 在海南省气象局局长辛继武看来,三沙气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素养,还具有独特的坚持和传承精神。他们就像南海的哨兵,在“一带一路”的繁忙海域肩负着维护整个海域安全的重任。

登陆岛上

从海南岛坐船到西沙的永兴岛至少需要15个小时,这个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够难了。三沙市气象局监测网科科长唐海容讲述了自己在岛上的初体验:“一路吐,不知道南、东、北、西。”

三沙永兴岛民用码头

看着此时风平浪静的南海,很难想象上岛的难度。1957年,广东省气象局派王海勇等人准备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建设气象站。原名广东西沙气象站,是当时岛上唯一的政府部门。当年7月1日,西沙气象台成立,正式开展气象观测业务,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在随后的几年里,气象站的名称几经更改,但气象观测数据从未改变。

2002年8月,19岁的唐海荣毕业后登上“琼沙二号”补给船,在海上漂流15个小时后抵达永兴岛。

回忆起十多年前第一次上岛的经历,唐海容眯起眼睛笑眯眯的讲述着,仿佛那些遭遇都没有发生在他身上,“我们在船上的时候,大家都饿了,肚子饿了。”不敢吃,有时候老乡逼我吃东西,说吃完就吐,有时候晕船呕吐要一个月才能痊愈。”

当时,气象局的很多人都和她一样,为了减少在船上呕吐的频率,每班都在岛上待上三四个月。

三沙市气象局副局长陈长秋第一次在岛上逗留了更长的时间,21个月,将近两年。1999年,从兰州气象学校高空探测专业毕业后,他想趁着年轻在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次年,20岁的他还登上了一艘前往永兴岛的补给船。

三沙市气象局副局长陈长秋介绍天气雷达应用

陈长秋是渔夫之子。单位领导认为他在海边长大不会晕船,就让他看守船上的生禽、蔬菜等物资。那一次,陈长秋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海上漂了多久了,只记得自己晕船,一路颠倒。

早年,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唯一有补给船通航海南岛的地方。群岛上的各种物资先送到永兴岛南海小哨兵是几级,然后再分发到其他小岛。如果哪天有从海南到永兴的船,驻守岛上的人就会早早在码头等候,看看海天交汇的地方。信件和物资一起卸下,大家一起搬运。

所以当陈长秋乘船抵达永兴岛时,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岛上很拥挤,很热闹”。

“我第一次在岛上呆了21个月,当时我爸妈觉得我走在了前列。” 陈长秋说话间,黑黝黝的脸上露出洁白的牙齿。

他讲述了一段难忘的记忆:补给舰“琼沙二号”抗风能力较弱。一年遇到冷海空气。补给船将近三个月没有来。干货也卖光了,他们种的空心菜成了抢手货。后来空心菜消失了,只能吃罐头,七八个人一顿饭吃了三瓶罐头。

陈长秋是当时的气象局临时局长。看到大家对食物都没有胃口,他心里很是难过,那是他记忆中最艰难的经历。

2012年,三沙市成立。政府设在西沙永兴岛。这座城市已成为离大陆最远、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级城市。管辖我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屿及其水域。

2012年8月9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三沙市气象局成立,为海南省气象局直属正处级机构。2号”到“琼沙3号”,到现在有了“三沙1号”,船就不会那么晕了,货​​源可以稳定供应;生活条件从简陋的木屋到舒适的写字楼,从“碉堡”宿舍楼现在干净整洁,从没有肉菜到完全冷藏室;观测方式从843雷达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从小球经纬仪对目前的L波段雷达测风,

60多年的积淀,永兴岛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在地面气象、高空气象和天气雷达综合观测业务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太阳辐射、酸雨和闪电定位等业务。、紫外线强度、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气溶胶、GPS/MET水汽观测服务。

2018年,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气象站开通,我国正式宣布启动南海气象监测。此后,在浩瀚的南海海域上空,三沙气象人的身影出现在了距离海南岛更远的岛礁上。

2019年7月1日,南沙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站接入西沙海洋气象预警短波电台,实现业务上线运营。三沙海洋气象局通过普通话、海南话和英语语音播报,覆盖我国南海及东盟周边地区。国家。

虽然在岛上多年,但陈长秋觉得岛上的新鲜感一直都在,因为岛上各个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 作为气象学家,他必须不断学习,尝试新事物。

气象发展

8月7日上午,海口至三沙永兴机场HU7417航班在永兴岛上空盘旋。30岁的张玉柱看着电脑屏幕上的雷达回波,连忙起身爬到了30多米外的塔楼。抬头。今天上午,受辐合带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永兴岛上的雨一直没有停。由于能见度低,HU7417在机场上空盘旋近10分钟。

“只能等能见度达到要求了。” 张玉珠说道。

终于看到能见度参考资料南海小哨兵是几级,张玉柱赶紧向塔台指挥部汇报,飞机顺利降落,乘客们鱼贯而出。

2016年底,三沙永兴机场民航公务包机开通后,张玉柱成为三沙永兴机场气象台三名员工之一。天气预报和观测工作,所有气象数据均来自岛上三沙市气象局。

在西沙永兴岛上,气象工作走在前列。下飞机,走进机场大厅,就可以看到三沙市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和紫外线监测数据。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永兴岛盛行偏南气流,高温高湿,对流强,雷暴降水频繁,热带气旋也十分活跃。

在三沙海事局办公室的值班日记上,每天值班人员会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三沙海事局管理处工作人员孙玉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每周两次的海上巡游经常会环绕整个西沙。在未知海域,气象服务尤为重要。

2019年8月6日,孙玉祥用手机显示当天三沙市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信息。

11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这里总会有8-9级的大风。根据天气预报,孙玉祥将对运营中的船舶进行预警。只要强风预报等级超过船舶的抗风等级,就不允许船舶运行,所以天气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如果预测不准确,就会影响决策。” 孙玉祥说,今年7月11日上午,他们接到报警电话,32名在辖区海域作业的人员遭遇大风浪。“我们要先预测判断风浪的等级,然后再决定派出什么级别的舰船或飞机去救援。”

当天,孙玉祥要求三沙市气象局向海事局专门报告,根据天气提供的信息调度船舶,最终32名遇险人员成功获救。

三沙市永兴社区辖42艘渔船在永兴岛附近海域作业。社区委员会成员黄勇说,他从事捕鱼20年,在岛上已经16年了。他总能收到气象局的预警信息。如果遇到寒潮和强对流天气,渔民不会出海。

但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天气越差,就越需要坚守岗位。

“天气越复杂,气象要素就越重要。” 唐海荣说,永兴岛平均每年受到7-8个热带气旋的影响。这些气象要素在台风期间更为重要。信息被检索。

初到岛上时,唐海荣负责气象观测,包括对温度、气压、相对温度、风向、风速、降水、低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每天24小时,所有采集的数据应在每小时后3分钟内发送至海南省气象台。

2005年地面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但自动观测设备刚刚建成,仍需人工观测对比。就这样,人工和自动并行观测已经进行了近10年,直到2012年,人工观测才全部取消,唐海容心里轻松了许多。

8月7日晚,雨后的西沙永兴岛出现双彩虹。唐海容穿着休闲裤,手里拿着一个比她大两倍多的高空探测气球,站在气象局大楼前的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