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与东盟共筑30年情谊: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网6月10日讯 (记者李智)6月7日,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特别外长会在重庆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菲律宾外长洛钦共同主持,东盟其他成员国外长和东盟秘书长出席。

1991年7月19日至20日,时任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齐聚吉隆坡,就本地区形势、合作以及中国同东盟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等问题交换意见。这也是我国首次同东盟进行正式接触,标志着中国同东盟对话拉开序幕。

《论语·为政》中写道,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年来,中国和东盟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亚太区域合作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共同为11国20亿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和福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举行特别外长会,对于双方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

三十年成果丰硕 五大经验守望相助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关系进入新阶段,稳定发展并走向成熟。在本次会议上,王毅同东盟各国外长一道,梳理总结双方三十年合作成果和经验。他指出,过去三十年,中国东盟携手前行,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已成为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

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外长密集访华,在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

经贸方面,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与欧盟贸易往来密切,欧盟顺理成章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对象。然而,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已不再是欧盟,而是东盟。上半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2.09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对欧盟进出口1.99万亿元,下降1.8%;对美国进出口1.64万亿元,下降6.6%。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一直致力于克服疫情等困难,持续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前不久,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交部指导,中国外文局、中国—东盟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就是“三十而立,开启中国—东盟合作共赢新篇章”。

在重庆,王毅强调,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对方放在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二是始终以民为本,聚焦务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加快对接。三是始终秉持伙伴精神,携手应对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和东盟各国彼此互施援手。四是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成功签署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五是始终以大局为重,把分歧放在适当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尽管时代变迁,但周边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大政方针的重中之重,中国也始终把东南亚国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这五方面的成功经验,让中国与东盟携手三十年,守望相助,共谋前景,实现了国家乃至区域的飞跃式发展。

携手抗疫共谋发展 发展东亚特色区域合作之路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成为国际合作的焦点议题。通过本次会议,中国与东盟希望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对接,打造务实合作亮点,推动双方关系提质升级,共同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王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三十年对话合作成就基础上,要着眼未来三十年,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东亚特色的区域合作之路,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方提出六点建议:第一,深化抗疫合作。打造区域疫苗生产和分配中心。第二,推动经济复苏。打造中国东盟疫后复苏合作的新高地和新格局。共同办好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第三,提升关系水平。双方可探讨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第四,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根本利益。第五,坚持维护多边主义。以东亚为基础,拓展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第六,共同弘扬亚洲价值。要继续坚持协商一致、照顾彼此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建设包容共生的大家庭,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圈。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双方三十年“不忘初心”,未来仍将携手同行。在新冠疫情加速百年变局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推进后疫情时期交往合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应对国际地区挑战,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