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千秋万世春常在——汉简里的春节传承

新华社兰州2月12日电 题:千秋万世春常在——汉简里的春节传承

新华社记者崔翰超、何问、张睿

大年初一,年夜饭依旧唇齿留香,而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一枚枚来自汉代的简牍无声有言,讲述着两千年前春节的人间事,烟火情。

“不侵隧长石野,臈(通腊)钱八十,十二月壬戌妻君宁取,吞北隧长吕成……”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的16枚木简上,详细记载了东汉初年,甲渠候官在腊月给戍边将士们发放臈钱的情况。

“如这枚汉简记载,腊祭发放臈钱标志着汉代春节的庆祝活动拉开序幕。”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腊祭也称作臘(腊)祭,源于先秦时期以猎取的禽兽祭祀先祖和众神。秦汉时期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臈祭。

这天也是男女老少发放“过年津贴”的时候,根据汉简记载,祭祀活动结束后,无论尊卑长幼,都可从官府领取臈钱和臈肉,以此辞旧迎新。

“汉代的春节称为‘正月旦’,是汉历正月的第一天。今天的春节是农历每年第一天,都是各自历法年的第一天,都注重‘开始’‘更新’的意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薛小林告诉记者,正月旦是岁首,朝廷会举办朝会和宴乐,百姓祭祀先祖,家人宴饮,其乐融融。

薛小林表示,正月旦这天家长率领所有家庭成员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所有家庭成员举行宴会,晚辈分别向家长敬酒祝寿,氛围非常和睦融洽。

同样,纳福辟邪也是汉代春节的主要内容。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一片片画有凶恶人面的长条形“人面木辟邪”便是那时人们的辟邪道具。肖从礼介绍,这些木片出土自悬泉置遗址,当时的人们会把这种木片插进门户上,起到“吓退邪祟”的作用。

从“称觞举寿”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再到今天的线上拜年,庆新春的形式愈发多样,但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承和企盼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