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太阳辐射、长波辐射、陆表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合作,首次获得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地表四分量辐射和净辐射通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这些复杂的参数,构成了中非研究人员对“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所做的“体检报告”。
这是利用站点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手段得到的青尼罗河上游地表辐射四分量及净辐射空间分布图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非洲“徒弟”求学
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马耀明看来,这份“体检报告”显得尤为珍贵。因为与他并肩作战的是他的非洲“徒弟”埃亚尔·贝亚波·特格涅。
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特格涅向记者讲述了这份“体检报告”的起源。
图为埃亚尔·贝亚波·特格涅。新华社发
2015年,特格涅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前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攻读博士学位。在马耀明的指导下,特格涅开始研究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地气交互作用。
“在认真调研后,我觉得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最符合我的学术理想。”来到中国后,面对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特格涅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研究所的学术氛围让他很快找到了方向。
图为埃亚尔·贝亚波·特格涅。新华社发
“研究所倡导自主学习调研。但当涉及前沿课题时,研究所会指派助理研究员协助。此外,在月度汇报会上,导师也会认真为我们的课题提供思路和修改建议。”特格涅说。
由于特格涅研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一直没有配套的观测设备,导致课题缺乏基础研究资料。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马耀明决定亲自前往“非洲屋脊”,为架设观测设备选址进行实地考察。
非洲高原体检
2016年,马耀明登上了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高原。
2017年,特格涅和中方科研人员在埃塞俄比亚高原架设观测设备。(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他们研究的区域海拔高达4000余米,条件艰苦。对于有多年珠峰驻站经验的马耀明来说,高原搞科研不是新鲜事,但一路舟车劳顿、水土不服,也吃了不少苦头。
2017年,在海拔4200米的埃塞俄比亚乔凯山上,特格涅和中方团队架起了“非洲屋脊”上首套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获得埃塞俄比亚高原“体检报告”所需的重要数据。
这份“体检报告”关系着非洲人民的福祉。
2017年,特格涅与中方科研人员合影留念。(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埃塞俄比亚高原是尼罗河重要水源地,每年为尼罗河贡献近57%的径流量,雨季贡献80%的径流量。
此次中非师徒合作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防灾减灾,保障尼罗河的用水安全等。
图为埃塞俄比亚蓝色尼罗河流域掠影。新华社发
“研究该区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寻找非洲季风和雨季暴发规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保障尼罗河沿岸人民的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马耀明说。他表示,研究成果也能应用于非洲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跨流域调配,防灾减灾研究、水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修复等。
中非合作探秘
2017年,在特格涅留学期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0年,特格涅顺利完成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他表示希望能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以及马耀明团队继续共同探索“非洲屋脊”的奥秘。“我们正在筹措资金购置设备,准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图为2020年9月1日拍摄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个路口。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
回忆起在中国求学的点点滴滴,特格涅说最想感谢“严师”马耀明。“他的严格要求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鼓舞了我,也不断鞭策着我。”
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还有着许多和特格涅一样的外国留学生。马耀明介绍,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希望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回到各自的国家发光发热,同时继续与青藏高原所合作,共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这是2013年11月26日在埃塞俄比亚塞米恩国家公园拍摄的地貌。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中国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实力享誉全球。中国经验值得埃塞俄比亚学习。”特格涅告诉记者。(监制:杨骏、陈勇、闫珺岩;记者:汪平、史彧;编辑:葛晨、金正;剪辑:史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