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非洲茉莉花”茹丝:“中国文化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中”

学汉语、参加“汉语桥”、留学中国、上春晚、弹月琴、参与“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担任孔院老师……茹丝被称作“非洲茉莉花”。和在天津攻读博士的茹丝联系上时,她正忙着为中国教育部举办的“来华留学70年”纪念活动撰稿,忙碌地查阅大量资料。谈起自己丰富的经历,茹丝用标准流利的汉语说:“中国文化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中。”她希望做一名非中文化交流的使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让更多同胞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凭着刻苦和坚持与中国结缘

1986年,茹丝出生于肯尼亚。上高中时,她希望能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习汉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肯尼亚,能到这些企业工作是很不错的选择。”茹丝平时也从电影和纪录片里对中国颇有了解,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于是,怀着“汉语梦”的母女俩专门前往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打听,了解到内罗毕大学正在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就兴致勃勃地报了名。2005年12月,这所孔子学院成立,茹丝成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

“说汉语真的很难,但更难的还是写汉字。”茹丝谈起初学汉语时的刻苦,“每天回到家,我都会把新学的汉字练上10遍”。经过反复练习,她逐渐发现中文的美,也取得不小的进步。在2006年举行的“汉语桥”比赛中,茹丝在肯尼亚赛区折桂,前往中国参加全球总决赛并获得优秀奖。“这是一份激励。看到其他国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说得那么好,我觉得我也可以,我必须更加努力。”

这次中国行彻底改变了茹丝的人生轨迹。她因为“汉语桥”比赛获得奖学金资助,在天津师范大学完成了4年的汉语言文化专业本科学习,随后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尼亚,成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茹丝再次赴华求学,如今正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茹丝说,多亏当初坚持学习汉语,她才能抓住许多难得的机遇。“当初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同学中,有20多人坚持了下来,”茹丝说,她的同学们现在都从事着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有的进入中国企业,有的和她一样担任中文教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都投入到促进非中友好的事业中”。

两次登上中国春晚的舞台

“我在仰望,仰望远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学习汉语啊,学会了不忘,孔子学院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11年的除夕夜,茹丝同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段改编版的《月亮之上》让茹丝一展歌喉。

“以前也上过大大小小的舞台,但能在亿万中国观众收看的春晚亮相,我还是既兴奋又紧张”。茹丝说,他们排练了一个多月,最后演出效果相当不错,春晚一结束,她就接受了中国和肯尼亚媒体的接连采访。但让茹丝想不到的是,她还有第二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2013年的春晚,茹丝和李谷一及多位留学生一起演唱《难忘今宵》。“这是春晚的固定保留曲目,能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合作,太荣幸了。”回忆这段故事时,茹丝的语气中透出一丝骄傲,“我是唯一上过两次春晚的肯尼亚人”。

此外,茹丝还是中国月琴和北京琴书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国传承人。中国民乐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古典意境令她沉醉其中,此前从未学过乐器的她专程前往北京学习月琴,“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演奏,让更多外国人听到这样美妙的旋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中国的发展故事讲给更多人

茹丝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中国城市,“东西南北,我都去过。中国地大物博,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多姿多彩。”在众多到访过的城市中,茹丝最喜欢昆明,那里的气候令她想起故乡,而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深深吸引着她,她希望未来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天津则是茹丝在中国生活最久的地方,“天津是大城市,却没有北京那么快的生活节奏,居住在这儿特别舒服。天津人也特别热情,总爱和你聊上几句”。

说起自己多次来华的感受,茹丝直呼“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太快、太大了:高铁网络遍布全中国,打开手机就能使用打车、共享单车、电商购物、移动支付等软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的中国就是我想象中‘未来的样子’,我想让更多外国朋友来这里看看。”

2019年6月,茹丝参加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参观调研。“参加这次研修计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故事。”茹丝说,她和不同国家的青年汉学家一同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黄浦江上大桥的修建过程,参观中国制造大型客机C919的建造车间,在崇明岛上体验“新农村”的现代生活……“上海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新变化的缩影,处处体现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活力。”茹丝说道。

当前,中国和肯尼亚的合作日益密切,蒙内铁路等重大工程有力地促进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让茹丝对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的认识:“共建‘一带一路’为肯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质量很好的公路、港口、铁路。交通便利了,人们就有了发展的希望、致富的途径。”茹丝在孔子学院教过的很多学生如今都在中国企业工作,有些还成为蒙内铁路工程的骨干力量。她认为,中国和肯尼亚的合作工程让更多年轻人找到了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肯尼亚的年轻人从中国伙伴那里收获了知识技能,也收获了友谊,“这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联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现在,茹丝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参与组建了一个研究所,从事中国和肯尼亚在政治、经济、艺术等领域的比较研究与合作。茹丝说,博士毕业后,她计划回到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继续任教,“从学汉语的学生到教汉语的老师,多年中国留学经历是我巨大的财富,我希望把所学到的知识回馈到课堂之中,让更多学生爱上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