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天和10年
因为努力,航母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人热血沸腾
在辽宁号航母上,在不同的战位上,官兵对时间的感知方式也不同——
郭建豪中士的时间是以“秒”来衡量的。作为辽宁舰航空部的复位杆操作员,他的任务是推动挂在舰载机上的阻拦索进行复位。
身着绿色背心的郭建豪和战友们站在辽宁舰甲板上“观望”的最佳位置,感受着歼15舰载机降落的震撼,同时用最短的时间重置阻拦索。
在郭建豪和战友们的心中,总有一块滴答作响的秒表:他们的快节奏必然与舰载机的高速成正比。无数次,他们一复位阻拦索,就看到下一架舰载机进入航向。
舵手庄俊的时间是以度数来计算的。从2007年“掌舵”老一代西宁舰,到2010年被选入航母接收队全程参与建造,庄军的大手从未离开过小方向盘。
辽宁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首次前往西太平洋进行训练,并参加了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 ..每一个灿烂的日子,都被庄骏飞速的刻进掌印,铭刻在他的脑海里。.
对于辽宁舰航运部的两位“主厨”赵志东和唐新政来说,他们的时间是以“天”计算的。两位老兵负责辽宁舰上的厨房。从清晨5:00飘香的面包房,到清晨还有热菜汤汤的深夜食堂,从汇聚世界各地家乡菜的餐厅,到贴心周到的民族小灶,两位“大厨”的记事本,加上他们在船上的时间,满满的都是美味佳肴。
当然,如果你以为这都是两位“大厨”的功劳,那就错了。脱下厨师服,露出海魂衫,他们可以携带20公斤的系泊缆线完成飞机的系泊,还可以拖曳数百公斤的油管与战机精准对接……
乍一看,辽宁舰上的每个人的时间都在岗位上不断重复。事实上,航母上每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不同的。
2022年,辽宁舰进入第十个年头,记者有幸跟随辽宁舰执行任务。每天早晨,在朝阳升起之前,辽宁舰的船舱就已经很忙碌了:广播中不时传达着各种命令;通道中,官兵总是匆匆忙忙。
每天,辽宁舰都以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方式出发。每一天都是辽宁舰官兵不平凡的一天,也是他们与辽宁舰共同成长的一天。
因为这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也因为这三千多个看似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辽宁舰10年不平凡的航迹——
2012年11月23日,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这一天,距离辽宁舰交付调试还不到两个月。
2016年12月24日,辽宁舰首次远海西太平洋训练,开展跨海区航母舰载机战术训练,组织全要素、全过程形成训练,并取得多项突破。
2018年4月12日,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辽宁舰检阅...
10年来,辽宁舰将许多“第一”变成了日常生活,她身上的“主角光环”早已成为网友眼中的习惯。
时间有重量吗?
有。因为时间承载着一个国家历史变迁的沧桑,承载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梦想。
维修技师韩世海摸了摸他的白发,对记者说了一句哲理的话:“有时候,10年就像一天。”
老技师的话让记者想起了这首歌:“一日如一年,一年如一日。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还是我。我用一千次,一千次就是我。”只是一次而已。当记忆长了,初心就开始出现了……”
对于辽宁舰的每一位官兵来说,来的有早有晚,留的有短有长。但从踏上辽宁舰的那一刻起,他们每一个人,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让每一秒的热血沸腾。
青春·短暂与永恒
双手创造历史,每个人的青春都熠熠生辉
不久前,一张年轻的笑脸迅速“刷屏”——一个身着海洋迷彩,笑容灿烂的短发女孩,身后是辽宁舰的跳台滑雪平台。
女孩叫王心怡,身上长着各种“斜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是“北大中文系学者”,另一个是“操舵辽宁号航母”。
在考入北大之前,王心怡因写下《感谢贫穷》而成为许多学生的励志偶像。
在北大读书的第二年,王信义参军,成为辽宁舰的一员。跟随辽宁舰,横渡黄海东海,感受西太平洋的风浪,看到最美的日出日落,聆听浪漫的深蓝海浪。
当然,青春故事总有AB面。刚到辽宁舰时,她要日复一日地打磨、除锈、给船体上漆,这让王信仪很恼火,学习操舵理论也让她很苦恼。
辽宁舰上的日日夜夜,让王信义明白了“天赐于民,必先忍其志,劳其筋骨……”的意思:“我们未必能看到千家万户的灯火,但那份宁静与安宁正是我们没有回头路的原因。”
时间的刻度总是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个系列的足迹。回首10年,辽宁舰的故事是“青春接力”的热血传奇——
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首次成功起降的第二天,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司令罗洋就彻底沦陷了. 更多的年轻科技人才正在转战航母事业。
德铭蒙用勇气和智慧完成了“破天荒”,更多的年轻飞行员跟随他的轨迹,不惧生死挑战极限。
张超在天上牺牲了自己的鲜血,战友们带着他的小手电和未完成的梦想,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起降。
“如果我看不见太阳,我就是太阳。” 机电行业的老班长崔荣德,10年只见过5次舰载机起降。但他开心了一整天,他带来的那群年轻士兵也像他一样生活在深舱里,像一朵“向日葵”。
用双手创造历史,每个人的青春都熠熠生辉。有人说,青春是短暂的。当奋斗的青春融入时代洪流时,凝固的青春笑脸成为辽宁舰发展史上永恒的注脚。
2022年春节期间,哈萨克姑娘雷米拉·达布丽出现在新闻画面中。人们还记得这位95后女孩甜美的笑容,也记得她提着系泊绳,奔向战机的娇小身材。
刚到辽宁舰时,蕾米拉是舰上的一名女通讯兵。2021年,她报名参加舰上“一专多能”培训,顺利转入航空系,穿上蓝色背心保护战鹰。
航母甲板上的风有时让雷米拉“无法站立”。走在飞行甲板上的航母女兵们经常开玩笑说:“不去甲板,我就天天想减肥;上了甲板,我想我还能长胖! "
海军第一代女舵手、女机电兵、女雷达兵、女损控兵……从一开始,这群女航母舰员就受到了广泛关注。2014年,辽宁舰女船员荣获“全国3月8日红旗集体”称号。
这些美丽的女兵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辽宁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成为了各个战位的中坚力量。他们用灿烂的青春书写了辽宁舰在碧海蓝天之间的历史。
10年来,辽宁舰谱写了“精彩开局”。今天,辽宁舰正处于青春期,在新时代的强军浪潮中奋勇前行。
舞台,水线以下和甲板以上
在祖国的注视下,航母官兵深感自豪
历史,有时浓缩成经典画面,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7年7月7日上午7时20分,辽宁号航母编队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边界。辽宁舰官兵在航母飞行甲板上排成一列,列队打着“你好香港”的字样,以人民海军特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达问候。
站在“你好香港”三个字中,通讯部技术员程海霞显得格外自豪。入伍前,他参与了京九铁路的建设。那时,他只知道根根铁轨最终会铺到香港九龙。他没想到,有朝一日,他能以这种方式,跟随辽宁舰前往美丽的“东方之珠”。
对于航海部气象水文中心的朱宇来说,在即将进入香港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海面上的一道彩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高塔上,朱昱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雷达上的降水回波和远处的一片云。他预言了任务当天的风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香港是国家的门户;航母是国家的重要武器。辽宁舰赴港向世界宣告,人民军队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人民军队有能力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辽宁舰的“舞台”上,把目光聚焦在每一个战斗阵地。无论是在水线以下还是甲板以上,我们都会看到一双永远警惕的眼睛和不经意间绽放的笑脸。
继辽宁舰执行任务后,记者曾在凌晨跟随舰上官兵巡逻。从半夜12点到凌晨2点,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两个小时,几乎覆盖了辽宁舰几十米的垂直高差。24小时不间断手表,保证了辽宁舰的平稳高速运行。
机电老手崔荣德,在辽宁舰吃水线以下的深舱工作了10年。在来到航母之前,这个朴实无华的山东人已经跟随海军的多型战舰,参加了亚丁湾的第二批护航任务。
当共和国第一艘航母部队吹响集结号时,崔荣德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地成为了航母上的“新兵”。
上船初期,崔荣德和战友们一边攻克机电技术的技术难关,一边对船舱进行改造,最终完成了近百幅图纸的绘制、一套设备文件和一套锅炉系统维护程序。
众所周知,舰上的机电兵很辛苦。高温、高湿、高噪音是他们日常的工作环境辽宁舰拖回中国时被困住多久,一整天见不到阳光是家常便饭。舰上执行任务期间,记者正好赶上机电部,为几位年轻官兵集体庆祝生日。
一位下士的生日愿望让记者感慨:“我在船上已经3年多了,我想看舰载机起飞,我想看‘航母风格’。”
集体生日后的第二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在崔荣德的带领下,几名年轻官兵来到了高塔,好奇的打量着这个他们从未到过的地方。
走到舷窗处,一架歼15战斗机刚刚滑行到起飞位置。在“航母式”的指挥下,舰载机腾空而起。就在这时,一名士兵眼眶通红,转身对崔荣德轻声说道:“班长,这就是将航母的‘心脏’留在深舱的意思!”
放出舰载机后,做出“航母式”的郭辉迅速逃跑。郭辉在航空部的起降中队,他们经常从早忙到晚。
对于航母这个庞大的系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甲板下方辽宁舰拖回中国时被困住多久,还有多个客舱同步运行,保证舰载机在甲板上方起降。
此刻,甲板下的一个操作舱内,几名士兵正在班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着塞子的状况。一架歼15战斗机刚刚滑到起飞位置,巨大的轰鸣声淹没了操作舱内的所有声音。
巨大的机身和舰载机起降的震撼,是辽宁舰留给世界的经典场景。无论是甲板之上,还是水线之下,那些深入辽宁舰战位的鲜活面孔,更像是隐藏在舞台幕后的那些人。
或许,直到他们离开辽宁舰,谁也不知道这些“幕后”的名字,谁也不知道这些平凡的面孔,但他们知道,总有一个热切的“观众”——祖国!在祖国的眼中,航母的官兵们无比自豪。
梦想·现在和未来
时间不会不努力,梦想不会不坚持
轰隆一声巨响,歼15战机稳稳降落在辽宁号航母上。
这一下降标志着年轻一代“飞鲨”教官顺利通过航母夜降资格认证。
巧合的是,一颗闪亮的流星从远处飞来。站在LSO工作站,王勇淡淡看了一眼,将这浪漫的一幕记在了心里。
这就是王勇不为人知的温柔一面。很多时候,这个被学生们称为“黑脸教官”的男人,总是给人一种威严和疏远的感觉。就像现在,他想起了流星划过夜空的浪漫,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梦想的实现,只能靠自己。
当时,经过层层筛选,王勇沿着偶像德明联盟的路线,来到舰载机部队,成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之一。
在停机坪上,王勇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552”——这是一架黄色油漆的舰载机。德铭猛驾驶它冲出中国航母舰载机的壮丽航线。第一步。
为了踏入“尾钩社”,王勇和战友“差点把被褥搬到模拟器上”。刚过完30岁生日,王勇顺利通过了航母资质认证,他的航母飞行梦想成为了现实。
那年冬天,已经执教海天前线的王勇,再次见证了年轻一代“飞鲨”梦想的实现——
这批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员创造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一系列“最好成绩”:单批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飞行时间最少、最短的认证周期。这是中国航母作战能力建设的又一历史性时刻。
梦想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但时间不会不努力,梦想不会不坚持。
程海霞无数次在电台“目睹”歼15战机的起降。通信老手见证了“16”号艏甲板的涂装过程,经历了辽宁舰10年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对程海霞来说,心中永远挂着一面国旗:那一天,辽宁舰首次出海时,他亲手升起了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今天,这面承载光荣和梦想的五星级红旗,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为亿万同胞所敬仰。” 程海霞感慨地告诉记者。
记者问过辽宁舰的多位官兵,你最自豪的是什么?
答案出奇的一致:“上航母!”
你骄傲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梦想在哪里。面对航母事业的召唤,官兵们毫不犹豫。
“这样的梦想和奋斗相互激发、融合所产生的能量,就是航母事业的原动力。”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辽宁舰报的一篇文章中。在当时,这句话一度成为选拔航母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现在,这句话已经逐渐融入了辽宁舰官兵的精神特质。
2022年4月,在人民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飞行教官王勇再次成为“网红”——在首个航母主题宣传片中,王勇透露航母“航母” ” 有意无意地与母亲通话。“三孩”新闻。一时间,“三孩”话题登上热搜榜首。
果然没过多久,航母“三生”福建舰就下水了。中国航母梦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回首辽宁舰走过的不平凡的10年,从“船活跃,机在舰”到岛链和大海,从“支离破碎”到船队加速壮大舰载机飞行员,从辽宁舰到山东舰、福建舰……辽宁舰的甲板见证了战斗力的一次次突破。
退役季节,一群老兵背着行李告别辽宁舰,一群新兵带着梦想踏上甲板。
在老兵怀旧的眼神和新兵兴奋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梦想的传承——过去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未来的梦想一定要快点实现。
听着,辽宁舰的汽笛再次响起。拨浪鼓,辽宁舰即将扬帆远航。
更远,更远!这是辽宁舰官兵的梦想,也是中国航母的梦想。
本报记者 孙伟帅 李一野 特约记者 莫晓亮 通讯员 王静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