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美在弹药制造方面过于依靠中国,俄乌冲突才让美国陡然间意识到

近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表讲话称,美国在弹药制造方面过于依赖中国。

报道称,美国制造弹药所需的关键材料供应商有90多家,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

这份报告一出,世界一片哗然。没有人能想到,在如此关键的军用物资领域,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会被一个发展中国家所控制。

突然听到这个消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中国人不必为此兴奋,以为我们可以在军用物资方面制裁美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美国在弹药制造上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国就不能制造子弹。以美国的军事实力,制造子弹不是什么大问题。

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美国觉得从中国进口子弹比自己制造更省时省力,所以不太重视军用材料的研究。如果中国真的在这方面跟美国卡脖子,相信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研发替代材料也不是没有可能。

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公民可以合法携带枪支的国家。仅此一项,美国就需要大量弹药,而近年来,美国最喜欢做的就是在全世界煽风点火,引发地区性武装冲突,达到其政治目的。

但是煽动某个势力或某个国家发动战争,总不能不给一些实际的支持吧?比如在今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中,美国给了乌克兰很多武器支持。

据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乌克兰可以在一天内使用美国一周的弹药储备。

也正是这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美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弹药储备似乎不足以支持国家打持久战,大部分弹药还得从自己的假想敌那里购买, 中国。

有人统计,美军和平民每年平均消耗子弹约10亿发。在弹药需求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国内生产,高昂的人工成本注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更糟糕的是,即使美国政府愿意花钱自己制造子弹,美国也没有一家军工公司愿意接手这项工作。毕竟,对于资本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利润。就这些了,谢谢。

而且中国生产的子弹不仅非常便宜,而且质量上乘。另外,中国有足够的产量满足美国的日常需要,所以美国政府不需要自己生产。从中国进口,省下一大笔军费研发新技术,是不是很好吃?

美国愿意花钱从中国进口子弹,而中国每年生产的子弹太多。把多余的子弹换成美元符合我们的利益,所以中国也很乐意做这个生意。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近年来对我国实施了多项制裁。难道我们不能用禁售子弹来对抗美国吗?

但中国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毕竟,我们不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产子弹的国家。即使我们不卖给美国,其他国家也会出口到美国,但美国要花更多的钱。

但这样一来,中国白白损失了一份收入,与美国彻底撕破脸皮,并没有给美国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

此外,中国每年的子弹产量高达数亿发,但在我国稳定祥和的国内环境下,每年的子弹总消耗量仅为70-8000万发。多余的怎么办?

您必须知道,子弹之类的东西也有保质期。如果长期存放在仓库,就会报废。那时,它们只能被重制。凭自己的实力,怎能不开心?

抗日战争时期,子弹对共产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那个时候,共产党的资源很少,手头没有多少像样的武库,武器弹药的生产能力也很有限。

即便是发动攻击,士兵们也无法做到单手一发,每个人手中也只能拿到几发子弹。

没有枪的士兵只能等战友倒下,或者抓住敌人手中的枪械,再靠自己手中的几颗子弹开枪。因此,每次发起冲锋,军队的伤亡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每次战斗结束后,士兵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子弹,因为他们的武器库有一个装弹的神技,射出的子弹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新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才会特别重视军工事业。一路走过血与火的革命先辈们深知,落后必遭毒打。再播一次。

子弹并不复杂。它由弹头、弹壳、底部火药和推进剂火药四部分组成。这种结构自19世纪末以来基本没有改变,被人们研究得很完美。

在子弹的制造过程中,最麻烦的部分是弹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枪械的撞针击中子弹时,弹壳内的火药就会爆炸。巨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子弹的起火器引爆火药产生高压气体,体积会在瞬间增加数百甚至数千倍。弹壳的瞬时压力可达每平方米1200至3000公斤。高达2500至3500摄氏度。

因此,弹壳的材料必须能够完美地承受一切而不发生严重变形,否则会对枪支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对枪支使用者造成伤害。

国际公认制作弹壳的最佳材料是铜。铜是一种硬度适中,有一定延展性的金属。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形轻微,卡壳概率极小,大大提高了子弹的可靠性。

而且用它制成的弹壳气密性非常好,受到撞击后也不会开裂。铜的弹性也比其他金属好,而且有自己的润滑性能。这样,子弹在拔出时遇到的阻力就会很小。很多。

另外,铜本身的化学性质是惰性的,常温下干燥时很难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也就是说,铜在正常情况下不易生锈,比其他金属储存起来方便很多。

如此看来,铜似乎是制作弹壳的最佳选择,但可惜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铜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储量太低。

据统计,世界铜储量只有800~9亿吨。更糟糕的是能造子弹的国家有几个,其中43.2%主要分布在美洲,其次是铜储量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占比43.2%。10.6%。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其铜储量并不高,仅占世界总储量的3%。

这样一来,如果用纯铜作为弹壳的原料,恐怕就算把世界上的铜挖出来,也只是杯水车薪。再说了,铜的价格很贵,用它做的弹壳只能更贵。美国承受不起巨大的代价,更不用说等待重建的新中国。

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强度、韧性等要求的材料,又不会使子弹的成本过高。为了找到这个资料,工程师翻阅了大量的史料。

幸运的是,皇帝还清了。在记录德国一战历史的资料中,工程师们终于有了可喜的发现。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资源几近枯竭,工业原料极度匮乏。

为了维持战斗的需要,德国工程师不得不尝试寻找一种价格较低的材料来代替铜制造子弹。德国人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如果钢材表面镀铜,那么用这种材料制造子弹,虽然成品性能比纯铜差很多,但也可以立即使用。关键是这种材料的成本远低于纯铜。

于是由铜包钢制成的子弹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新材料的想法也有了,但我们不知道这种铜包钢的具体生产方法。根据数据上的几句话,很难完美再现。还是比较大的。

众所周知,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苏联专家来华支持我国建设。巧合的是,二战期间,苏联曾研究过德国的子弹制造工艺,并取得了成功。

于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工程师很快就试制了第一批铜包钢子弹。但是,当时中国制造的铜包钢子弹的性能与纯铜子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要知道,子弹的好坏不仅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巨大,而且直接影响到士兵的人身安全。试想一下能造子弹的国家有几个,如果子弹在你扣动扳机的瞬间卡住,甚至直接爆炸,会是什么结果?

当然,中国工程师不会满足于这种现状。经过几代军工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验,我国生产的铜包钢子弹的性能可以说与纯铜子弹相差无几。成本不到纯铜子弹的十分之一,这也是美国愿意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的军工体系非常完善,子弹的生产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子弹头、弹壳、底火的制造,以及整个子弹的组装,均由数字化自动机床完成。

因此,数字机床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子弹制造的产量,而且生产出来的子弹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据统计,市场上一吨铜包钢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而同等重量的纯铜价格则高达7万多元。

这是什么概念?以我国产量最大的5.8mm口径的通用子弹为例,一颗子弹需要消耗大约6.25g的铜包钢,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吨铜包钢 钢应该能够制造 160,000 颗这样的子弹。

也就是说,5000元的铜包钢可以制造16万发子弹,每发子弹的平均成本为0.03125元,不到4美分。

如果我们把使用的材料换成纯铜,经过同样的计算过程,我们最终可以得出每颗子弹的成本是0.4375元,已经超过了40美分。可以看出,使用纯铜制作子弹的材料成本比使用铜包钢制作子弹的材料成本至少高出十倍。

加上人工成本,我国生产一颗子弹的总成本在8元左右。听起来好像不是很贵,但别忘了,在正常情况下,美国每年消耗大约 10 亿发子弹。

但在美国,由于其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远高于中国,以至于生产同一颗子弹的成本高达24元。以10发子弹计算,即使从中国购买子弹的价格不能等于成本价计算,也比自产低近三分之一。

中国生产的子弹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

每年,中国军工都在满负荷生产数亿发子弹。除了满足军队日常训练、特种部队和警察执行任务,以及充足的弹药储备外,其余的都要出口到国外创汇。

除了美国这个贸易大国,还有很多国家会从我国购买子弹。一些国家和美国想的一样,制造成本太高,而更多的国家根本没有制造子弹的能力。国外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自然成为首选。

比如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生产尖端武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生产子弹就有点困难了。又如一些与中国关系良好的弱国,都是中国子弹的忠实使用者。

中国的子弹产量确实惊人,但一个也不会浪费。由此可见,中国的实力早已发生变化,物资匮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