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军衔决定论是怎么保证指挥不间断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当今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作为等级象征的军衔已经成为了责任的象征。如果没有这个符号,职责就不能体现出来,会导致部队指挥关系严重混乱,导致战败,伤亡惨重。

这种等级决定论的典型观点如下:

(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制服没有军衔标识。指挥官是从单位中选出的,士兵以此来识别他们的指挥官。指挥官战死后,战斗部队也解体了,士兵们不承认新来的陌生人是他们的指挥官。由此造成的混乱也是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

军衔和指挥之间有必要的联系吗?换句话说,是不是一定要有军衔才能保证指挥稳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等级决定论的倡导者可以说对解放军的战争史没有基本的常识。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有军衔吗?抗战时期有军衔吗?解放战争时期有军衔吗?抗美援朝战争有军衔吗?如果没有军衔,就会导致指挥混乱。解放军是如何从弱到强,夺取世界,将联合国军逼回38度线以南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军衔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也不一定与指挥的稳定有关。没有军衔,仍然可以顺利指挥,做好建设,打赢战争。所谓军衔不足导致指挥混乱,其实是自己脑残的产物。

那么,过去没有军衔的解放军是如何保证指挥不间断的呢?答案很简单,但关注的人并不多。就是五个字:干部和代理人。

战前要确定各级干部的代理人,防止在战斗中因干部伤亡而丧失指挥权。干部代理人的人选要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公布,在干部会议上公布,让干部战士知道该怎么做。战时发生干部伤亡,特工立即接管指挥。如果所有的特工都被打死打伤怎么办?解放军的做法是号召非特工候选人挺身而出,自动接管指挥权;或由上级临时指定。例如:

第117团2连先是与第116团第6连在代内阻击战中并肩作战,随后又坚持了5天,击退了316A师第148团的12个冲锋被称为“王牌”的越军,歼敌291人。立场始终不变。战后荣获集体一等功在军队干几年能成为少校军衔,被中央军委授予“泰山英雄连”荣誉称号。让我们看看公司在战斗中是如何调整组织的:

连长林先木去世后,代理副连长、一排长王顺娇接任指挥;王顺娇死后,二排长杨锦红接任;不久他也负了伤,三排排长金涛继续指挥全连作战。在为期五天的阻击战中,二连先后有14名连长、副班长由排长指挥,15名士兵及时被任命为副班长。

115团5团3连攻占215高地时,9名干部伤亡6人。

120团7连1排向3号高地发起进攻。带队的副连长一冲上来就中弹身亡。命令。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你多看战争史,你不会对这种做法不感兴趣。军衔和指挥的暴政只能说明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的无知。干部代理是保证指挥稳定的有效途径,几十年的战争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军衔制度恢复后,干部代理计划的制定仍是全军战时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指挥部不间断。

可能有人会问,你说的是单位的情况,熟人之间的情况,如果不同单位的陌生人聚在一起,没有军衔怎么能认出指挥官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是不熟悉的单位需要临时协调,解放军的做法是各单位领导会面汇报自己的位置,由最高职位的人负责指挥。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2月18日晚,第361团第二梯队和部分战斗连被封锁在宗美吊桥以西,19个单位共298人,100多名农民工留守。陌生还是不熟悉?够陌生吗?但是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不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他们治理自己或解体,而是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军队干几年能成为少校军衔,任命100个迫击炮连的指导员为书记。 3次攻击后,全灭65人,随后安全返回队伍。你看到了吗?奇怪是个问题吗?

当然,有些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他会说你的会议是浪费时间。如果你有军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就不用开会了。说这种话的人,其实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确任务和组织协调这八个字的含义?

当彼此不熟悉的团队临时组织在一起时,提名负责人或主动站出来是解放军的传统做法。人们有责任将每个人送死。只要有人敢站出来,大家都会自觉服从命令。毕竟,没有人愿意坐以待毙。同理,就算他有军衔,他也能认出军衔最高的人,却不敢站出来。这个时候,军衔的作用还不如一张卫生纸吗?

有人喜欢讲1988年军衔制度的恢复,抗越战后军衔的恢复,不是总结了实战的教训吗?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1980年代崂山作战时,为了隐藏自己,指挥员和战士还带上了红领章。你还要别人挂军衔吗?你口中的军衔如此重要,是1979年血战的教训。为什么几年后在崂山血洗的士兵连项圈都不愿意戴?很简单,容易暴露目标。

1992年8月31日,武警云南省总队在平原街执行作战任务时,部分指挥员和战士也摘下了带有军衔的领章和肩章。此时,距离军衔制度的恢复已经4年了。

最后,回到部队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官兵按照行政职务和等级,构成首长与下属、上下级关系。当形成从属关系时,行政职务最高的行政人员为首长和上级,行政职务较低的行政职务为下属和下属,下属的上级为直接负责人;当行政职务不构成从属关系时,行政职务为高。行政职务较低者为下属,行政职务相当者为同级。当彼此不知道行政职务时, 军衔高的为上级, 军衔低的r军衔为属下,同军衔同级。”

第62条规定:“士兵在战斗中与上级失去联系时,应积极尝试恢复联系。暂时无法恢复时,应主动接受邻国领导人的指挥。单位(部门),即使是朋友、邻居也不能联系,要主动组织,由高行政职务的人指挥;在行政职务高低难以区分时,由军衔较高的非专业技术职务指挥。”

现在的规定很明确,职位是第一,军衔是第二。只有在无法区分高低职位时,才根据军衔确定上下级。那么在实践中,是多数情况下还是极少数情况下无法区分高低位置?过去没有军衔的时候,根据职位,军队的各项任务是不是都一样?

总而言之,军衔决定军衔,而不是职位,指挥关系是由职位决定的,而不是军衔,而且职位也不一定非要有军衔才能体现或证明。职务对指挥起决定性作用,军衔作为象征起辅助或补充作用。认为军衔是指挥的必要条件,没有军衔就不能保证指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和荒谬的。

而军衔在英文中的本义是position:将军(General)的总司令,中将(Lieutenant General)的副总司令,师长少将(Major General)、旅长准将(Brigadier General)、上校上校司令(千)、中校副司令、少校营长、连长(连)司令(Centurion)、一等中尉副(中尉)连长、少尉(Second Lieutenant)旗官/排长。

与人民军队的积极战斗作风相比,与人民军队的得力干部和代理人相比,与党团组织的凝聚力相比,与党团员的带头作用相比,那张牌有什么作用算吗? (你肩上有两张牌,军衔或大将一目了然,却不敢站出来指挥,这张牌有什么用?)

按照军衔决定论的观点,军衔是指挥的必要条件,那么解放军怎么能打赢呢?

等级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体现层次,是为了激励士兵奋勇向前,是为了确定物质待遇,是为了平等交流……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的头衔是年级,就像军衔一样。某大学文学院高级教师为二级教授,校长为三级教授。告诉我,谁是领导?谁说了算?

几个支队在战斗中相遇,需要临时组织起来才能坚持战斗。上尉是步兵连长、主要通讯科长和中校军医。告诉我,谁来指挥?中校还是上尉?

作者是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主要研究中越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