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印度印度人散发中文教材,究竟有何多么恐慌?(图)

“这一天是新德里极度恐慌的一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公众士气崩溃。”

1962 年 11 月 20 日,当印军战败的消息传回新德里时,美国大使潦草地写下印度人民的反应,仿佛他本人对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次反击中,印军伤亡惨重,被俘无数,逃亡数万。

那些叫嚣着“屠杀中国军队”的印度人顿时哑口无言;如果有一个印度小孩在夜里哭泣,提到中国军队的名字,他肯定会沉默。

一些印度人甚至公开分发中文教科书,等待中国接管。

那么,印度的溃败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其他原因?印度人分发中文教科书有多恐慌?

(1962年中印边境对峙)

一、中印边境冲突:一个溃败的印度,一个仁慈的中国

1962年7月,印度入侵加勒万河谷,继续推进,完全无视中国的警告。

中国人决定包围它,但尚未发动攻击。

印方为显示主动性,决定提供陆上支援,却遭到中国军队的阻挠。

为此,印度已下令军队放宽对射击的限制。而一旦放宽限制,就特别容易出事。

果然没过多久,印度就在天天点地区第一次主动进攻中国哨所。

加勒万河谷事件震动了中国中央领导层。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向大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还要忍受:

一是让尼赫鲁露出真面目,变得更加嚣张;

二是要赢得国际舆论支持,避免第一枪,也是为了避免美苏陷入中印战争的陷阱。

(尼赫鲁)

果然,印第安人没有克制自己,一个接一个地挑衅。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终于做出了对印度发起自卫反击的决定。

根据中央指示,反击行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在东线歼灭“麦克马洪线”以北侵华的敌军,西线负责支援东线和攻击印军在西线建造的据点。.

由此可见,中国一期的运营规模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惩罚的姿态。希望印方尽管退却,重回谈判桌,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印边界争端。至少同意维持现状。

当然,也有可能是中国有意试探印军的战斗力,知己知彼,为未来应对印度大规模入侵的反击行动做好准备。

同年10月16日,中央军委下定决心反击入侵的印军,于17日发布作战令。

(中印冲突)

三天后,战斗正式开始。

中国在中印东段边界的三条路线上,对入侵中国的印军发动了压倒性的进攻。一路上,它沿着公路向着达旺疾驰而去。一路大军出动,马尼顺娘木河顺流而下。第三条路线是从棍子开始的。山口向印军发起进攻。

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不到三天,印度第7旅被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

同月22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发表声明称,中国虽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实际上信守了不越过这条线的承诺,但印度已经越过了这条线。线占领我国领土,是针对中国的。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印度已经破坏了这条线的约束力,中国就不会受到这条线的限制,以防止印军再次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立即越过“麦克马洪线”,于同月24日收复东新桥,次日进入达旺。

在西线,他们奋战了500多公里,扫荡了37个印军入侵据点,歼灭了约300人。

但中国并没有因为反击行动进展顺利而试图入侵印度,而是在同月24日反击中及时向印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中方希望印方积极回应,也呼吁亚非国家发挥作用,敦促印方放弃侵略政策,促进中印和解。

为显示印方诚意,营造谈判气氛,缓和冲突,中方在提出方案时,要求中国军队在东线收复达旺、东新桥、瓦农等地后暂时休整待命。

由于此时中苏还没有彻底解体,他们就已经通知苏联,印度要对中国发动进攻,希望苏联能够发挥影响力,阻止尼赫鲁走向死亡。结尾。

(中国军队庆祝胜利)

这时,古巴导弹危机使苏联需要中国的支持,赫鲁晓夫反对印度的立场,并表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我们不能采取中立态度。如果有人攻击中国,我们说我们是中立的。” . . ,那是叛国行为。”

而且,在中国提出三点建议后,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支持中国。

尽管中国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做了很多工作,但未能促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二、印度本身:一千英里

尼赫鲁拒绝了中国的诚意,开始加紧备战。

一方面,在国内进行军事动员中国如何打击入侵印军,另一方面,一切援助都从国外寻求,特别是战争装备的援助。

在这一点上,“不结盟”政策已经退居二线。

不过,客观地说,尼赫鲁此时并没有完全放弃政策,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前线的失败而沮丧。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流入印度,让他顿时更有信心,他打算将中国军队彻底赶出“印度领土”,而他最喜欢的将军考尔会执行这个计划。

(尼赫鲁)

虽然中方希望双方能够达成谈判,但面对印方坚持侵略政策,不得不抓紧时间修路,储备物资,为印军第二阶段的反击做准备。

同时,在外交领域,中国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揭露印度侵略的本质,展示了中国为实现两国争端和平解决所做的努力。中立的态度。

然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印度的主要捐助国却罔顾事实,积极支持印度的战争和侵略政策。

因此,印度政府并没有因为失败而停止,而是煽动了民众的好战情绪。

印度政府和媒体不断掩盖自己的失败,制造胜利在望的错觉,点燃了民众的热情。

尼赫鲁称这对印度来说是“锻炼和考验的时刻”,“没有理由恐慌”,“我们背后有联合国的力量”,呼吁“每个公民都必须准备好付出最高代价来捍卫印度“完整和自由”。

他还在国大党议会党团会议上说:

“我们必须为进一步的工作做准备,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但最终的胜利将是我们的——这些挫折不应该让我们灰心,”他说,并补充说,他曾要求美、英、苏等国用于武器,以加强印度的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印度报纸也不断在显着位置吹嘘印军无敌,报道印军炮击中国军队的消息。

在印度政府和媒体的鼓励下,战败的阴影迅速消失,人们兴奋地期待着胜利。

印度媒体和公众都认为,印军将“入侵者”赶出印度领土是没有问题的。果阿事件让整个印度都意识到印军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在这样的幻想下,到1962年11月上旬,印度在边境东段的兵力已增至2.2万人,西段则超过8000人。

面对印方再次发动军事入侵,中方决心发动第二次反击。

为了给印度带来震撼和威慑的反击效果,中国将打击印军的侵略,尽快平息边境战争,在国际局势逆转之前结束战争,避免陷入战争泥潭。第一次这么大。

在这场战斗中,发动进攻的印度将军正是之前战败的考尔将军。

尼赫鲁,为了给他一个洗清耻辱的机会,也为了摆脱用人不当的嫌疑,再次任命考尔为第四军司令。

考尔上任后,为了为自己赢得荣誉,也为了迎合尼赫鲁的必胜心态,决定在1962年11月14日,即尼赫鲁73岁生日那天发动进攻,把胜利的喜讯作为A特辑给尼赫鲁的生日礼物。

(尼赫鲁)

面对印军的进攻,驻扎在“06”高地的第388团第4连不仅成功守住阵地,还扩大了阵地,将印军赶出了“06”高地。晚上。

同月16日,就在印军开始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之际,印度报纸欢呼雀跃之际,中国军队发起了猛虎下山的全线反击,横扫印军。

同月21日24时,中国军队停止进攻。东段,中国军队收复即墨关线,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印军在中国领土上的据点被彻底清除。

在这次反击中,印军被歼4800余人,被俘3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物资。

中国的军事行动对印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印军北部边防彻底崩溃,国家陷入混乱。

三、分发中文教材:无法控制的恐慌

中国军队胜利后,印度北部恐慌,民众紧急撤离,侨民撤离,新德里大为焦急。

(印度斯坦时报)

印度斯坦时报 11 月 28 日在头版发表文章称:

“事情已经到了一个地步,一股恐慌和沮丧从后方蔓延开来,人们聚集的市场上流传着许多可怕的谣言。” 嫌疑犯”。

与此同时,印度街头甚至有人在散发翻印的中文教科书,准备迎接中国军队的接管——恐惧已经深入印度人心。

这种恐惧之所以迅速蔓延到整个印度,是因为过去的殖民恐惧早已根深蒂固。

殖民时期的英国统治对印度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殖民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压迫印度人民的殖民手段。金银的直接掠夺和高额地税的压力,都给印度人民带来了苦难。

英国人将行政权和贸易权分开。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务员不允许从事私人贸易,员工制度中不允许“送礼”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但公司对印度人民的税收要求更高。为了及时缴纳高额的土地税,印度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

(殖民时期)

此外,东印度公司还使用暴力手段收取租金。

公司税务人员经常对农民施以酷刑,农民在压力下被迫缴纳高额土地税。这种方法给印度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首先,由于土地税高,农民普遍负债累累。为了缴纳土地税,他们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土地作为抵押。

到时候,如果不能偿还高利贷,就会失去土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自由农民沦为债奴或合同工。

其次,过高的地税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下滑,农民的辛勤劳动到头来确实是欠债。因此,许多农民不得不放弃,另谋生路。

最后,饥荒不断。

由于公司税负重,农民普遍没有积蓄,面对印度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微乎其微。一旦发生干旱或洪水等灾害,饥荒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灾难。

(殖民时期)

上述种种情况,使农民生活极其贫困,惨状难以形容。

他们的家很穷,他们衣着很差,他们没有食物吃,甚至在饥荒的时候更糟。

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把印度人吓坏了,所以他们害怕中国军队获胜后,会像英国人一样“殖民”印度。

除了普通市民,印度高管也感到震惊。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精神受到了沉重打击——在议会质询面前,他失去了往常的威严和掌控议会的能力。

他紧急向美国寻求援助,要求美国直接派出空军进行武装干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尼赫鲁曾傲慢地批评美国。

(尼赫鲁)

然而,就在尼赫鲁不知所措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

“中国边防部队于1962年11月22日零时全线停火,次月1日起从双方实际控制线撤退20公里。”

中国政府还表示,即使印度不回应中国的和平诚意,中国将单方面执行上述决定,但如果印度借机袭击中国军队或占领中国军队撤退的地区,中国将保留反击的权利。

中国政府停火和撤军的决定震惊了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除了惊讶之外,他们还给出了中国撤军的原因,有的来自战略的解读,也有的来自战术的解读。

事实上,中方的决定并非意料之外的结果。中国对中印边境战争的定位是自卫反击战。目的很明确,战争的辉煌胜利不会改变初衷。

当然,影响撤军决定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中国战争的目的,即打击印度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反击印度的入侵,实现中印稳定。边区。最好促进与印度的合作。谈判是为了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夺取印度的土地,强迫印度在城市下结盟等。

中国通过第二次反击将印度拉回谈判桌的努力没有成功。印度以既不接受也不拒绝中国的诚意的态度回应。中方挑衅挑衅,恪守停火原则。因此,中国在中印边境实现了总体平静,缓解了中国西南边境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对休战时机把握得当,使印度没有放弃中立,落入美国的怀抱,从而阻止美军进入印度,进而威胁到中国中印边境防御。边区。

结论:

在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令后,中印战争的大规模冲突基本结束。

中国从同年12月1日开始撤军。在撤军过程中,中方对缴获的印军武器物资进行了清理、擦拭,并归还给印度。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侮辱。印度虽然收到了这些武器和物资,但谎称这些物资已被中国销毁,并以宣传为目的攻击中国。

中国对在战争中被俘的印度战俘给予人道主义优惠待遇。为了营救他们,他们可以在火线上冒险,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在物资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战俘的供应。

中国以兄弟般的情谊和高于日内瓦公约的标准对待印军士兵的行为,深深打动了许多被俘印军士兵,也让他们中的许多人明白,中国不是敌人,这场战争是由印度引起的侵略行为。

印方没有回应中方提出的讨论遣返俘虏的建议,而是对在印华侨华人进行大范围迫害。

中方为再次表明友谊之情,决定单方面分批释放被俘印度俘虏。

可以说中国如何打击入侵印军,中国的大国胸怀和大国气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参考:

观察者网:1962年的那场战役,中国很少提及,但印度却令人难忘,2018年。

白景元等:《周恩来同志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论述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1981。

世界知识出版社主编:《中印边界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尚全宇:《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沈志华、李斌:脆弱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戴朝武:《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2014年第12期.

王中兴:《1960年代中印边界与中国边防自卫反击》,《中国当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叶正佳:《过去50年的中印关系:经验与教训》,国际研究,1999年第4期。

Karunakar,Gupta S.,中印边境的隐藏历史。加尔各答:Minverva Associates Pvt。有限公司,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