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和1960年代,整个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美苏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纷纷加入以美苏为首的军事集团,在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激烈对抗。
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虽然素有军事强国之称的印度得到苏联的青睐和美国的实际军事援助,但我军仅在32 天。它甚至可以直接向印度首都新德里派兵。
但是,在我国战胜印度之后,毛主席毅然撤军,没有踏入印度半寸领土。毛主席的冷静决定背后有多少智慧?先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的背景说起。
印军乘虚而入,扮作卑鄙小人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我国忙于阻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凶猛攻势,并为接下来要进行的大规模反攻做准备,将国力集中在东北地区。我们的国家。因此,印度利用我国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力投入,对中国发动侵略,蚕食其觊觎的国土。
印军直接越过传统习惯线,继续向北推进,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共占领我国9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再加上已经空荡荡的西部边防,印军的嚣张气焰更加嚣张,因此蚕食更加肆无忌惮。直到1953年,印度入侵并占领了建泽马尼“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和柏林三多、石布齐山口的中西部地区。
对此,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严肃表态,强烈谴责印度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后来,印度克制并停止了向北的入侵,但它拒绝放弃它已经赢得的领土。
尼赫鲁政府对华政策的两个方面
1954年以来,中印就边界冲突问题不断举行会谈。1954年中印第一次会谈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访印,受到印方的热烈欢迎,促进了中印友好关系。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共同签署了《中国西藏地区与印度政府商贸运输协定》,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两国为维护友好关系作出的巨大努力。两国关系和共同利益,并得到国际承认。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后直至1955年4月在拉萨举行正式交接仪式,印度全部撤出驻藏武装,并将印度在西藏获得的建设设施以合理的价格移交给中国政府。至此,中印两国妥善处理了英国殖民时期在西藏留下的历史问题。
遗憾的是,在印中“相似”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以“求同存异”为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印度失去了道德约束。.
尼赫鲁政府对华政策的双重性,让印度的真面目一目了然。尼赫鲁在公开场合谈及中印友好关系,表示放弃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合法权益,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完整;但在私下里,他奉行前进政策,支持西藏暴乱分子进行分裂活动,加强中印边境地区,以表达他们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
1955年4月6日,印度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表示,今后“麦克马洪线”一词应改为“东北边境”一词。而尼赫鲁也在印度公开宣称,不管地图上说什么,麦克马洪线都是印度的边界。
中苏关系恶化,印度充满信心
1958年,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对印度侵占我国领土表现出明显的偏袒,而美国早有遏制中国的打算,急于立即加入,帮助印度。就这样,印度挺起腰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尽管印度政府精心策划、酝酿已久的西藏农民起义计划被中国成功制止并宣布失败,但仍坚持“麦克马洪线”东段9万平方公里、西段9万平方公里。 @3.20,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段全部被划分为印度领土。
中方不愿使事态升级,采取缓和冲突、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再次向印方作出严肃表态,对印方的言行表示谴责。然而,印度却一点也不领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达到目的之前不会放弃。
在印度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严重拒绝后,印度指挥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强行占领土地并设置据点,8月25日制造了郎酒冲突。在郎酒冲突中,印度趁机打响了第一枪在中国边境巡逻队,以暴力手段驱逐我方边防人员,蓄意挑起更大的武装冲突,企图以暴力手段推进印度边境。中印边境紧张局势加剧。
印军开火后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度王牌部队,尼赫鲁在印度发表了与事实相矛盾、颠倒黑白的讲话。他明目张胆地说,是中国开火。他还指责中国杀害印度士兵并占领印度前哨。他将中国在自己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的正当行为描述为对印度的侵略罪。他在印度公然污蔑中国对印度的侵略,煽动人们为中国叫嚣,煽动人们的反华情绪。
虽然小偷变成了强盗,精心策划的“扫枪”变成了“鼻子和脸”,但中国政府仍然坚持一以贯之的隐忍作风,主动后退20公里,跟随实控20公里以内。“不射击、不爆破、不巡逻、不演练”的原则。因为此时中国不仅即将结束抗美援朝战争,需要休整军队,而且刚刚与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断绝关系。它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渴望证明自己的社会主义路线。是正确的。因此,中国尽可能搁置争议,共同发展,所谓“
面对中国的善行,印度不仅没有克制,反而更加嚣张霸道,进一步提出割让12.5万平方米。印度的做法与中国相反,“搁置发展以维持争议”。
因此,1961年,尼赫鲁提出“先行政策”,指挥印军在印军在中国已经控制的地方建立40多个军事据点,为大规模战略进攻做准备。
1962年9月17日,中方再次让步,只通过外交发出警告,表达了和平主张,力求和平解决争端。面对中国发出的警告,印度越来越嚣张,甚至断言:“中国不会打,更不会打。”
同年10月,尼赫鲁发布《战争通告》,向印度全体人民表示,印度将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并下令将中国军队撤出印度。 . 军队占领的中国领土已被铲除。随后,印度国防部长也发表言论,要与中国战斗到底,这场领土争端只剩下最后一人,最后一枪。毕竟,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立即乘坐军用专机,来到中印边境进行军事布置,集中兵力准备进攻中国。
中印军事冲突序幕正式拉开,克杰朗战役大获全胜
1962年10月17日,印军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猛烈炮击,正式拉开了中印军事冲突的序幕。忍得了,忍不了了!此战事关国威军威,若不出现低谷,不可能向外界充分展示中国主权威信。
1962年10月19日下午,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奉命率军参战。两军交锋,克杰朗之战正式打响。毛泽东向军队下达命令:“一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垮。” 印军看到中国力量的加强,就派出更多的士兵,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此役,我军顽强克服高海拔地形影响,针对敌方分布松散的阵型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度王牌部队,进行大胆的穿插攻击、精准的火力打击和高质量的协同作战,印军在24分钟内被击溃。小时。第7旅战败,甚至“东、西、北、西摸不着”,为我军随后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10月23日,我军攻占克杰朗后,全力以赴乘胜追击,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起进攻。至此,克杰朗之战彻底打赢,被印度占领12年的重镇达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克杰朗胜利后,中方并未乘险发动再次进攻,而是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但尼赫鲁并不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不如中国,也没有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他不仅再次拒绝了和平的提议,而且在11月中旬,他向中印边境派遣了3万多名军队,并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准备“不可避免地反击” ”。
印军强旅与我军王牌军相撞
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生日,印度将军考尔主动邀请他,并扬言要把战争的胜利作为尼赫鲁的生日礼物。全线全面反击。对此,中央军委派出参加二战的王牌军第54军第130师,准备对印度进行战略反击。不过,面对我国的王牌军队,印军早有准备。
第一个是战争发生的Warong镇。印军已经占领这个地方多年,并建造了许多防御工事。大小碉堡总数可达千余个;其次,为了打败我军,印军也展现了看家本领——派出了参加过二战、实战经验丰富的第11旅。
然而,战争一开始,我军就迅速占了上风,让印军哭了。我军早就预料到印军反击的时机,于是布置了陷阱,像饿虎一样等待猎物上钩。面对印军“完整”的工事,我军很容易就发现了破绽。
虽然印军已经建造了1000多个大小不一的碉堡,但这些碉堡都是用土和木头做的,用迫击炮很容易就能摧毁。另外,印军为了在掩体中居住的方便,在掩体上做了一个窗户大小的射击孔,这样我军的手榴弹就可以很容易地扔进去,从而很容易摧毁掩体。结果,只用了六个小时就歼灭了印军进攻的主力。
11月18日,中央全面反击。我军在印军中不断穿插配合,就像断了竹子一样。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将包括东西线在内的整个印军瓦解了。共歼灭印军4885人,俘虏3968人。刹那间,我军形成南下之势,士兵直指新德里。
印度民族气势崩塌,我国却宣布撤军
随即,尼赫鲁惊慌失措,握着茶杯的手不停地颤抖,一脸惊慌的向美国求助。现在他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认识。
至此,他只能通过地图明白,如果中国再不停下脚步,趁势南下,短短几天,他就有可能面临“新德里首都保卫战”。而听到印军在前线战败的消息,整个印度都惊慌失措,为即将到来的“侵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当尼赫鲁向美国寻求帮助时,中国突然撤军,并没有踏入任何印度领土。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军队已开始全面停火,并向中印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以北20公里处撤退。随后,中国政府释放了在中印战争中被俘的所有印方官兵,归还了印方缴获的所有武器装备。就此,著名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建国后落幕。从出兵到打败印度,仅仅用了32天,但在这32天的背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者的中国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示。
“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彰显中国智慧
事实上,中印边境冲突已持续多年,毛主席选择在这个特殊时期果断出兵印度,真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远见的决定。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的同时,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领导人为了各自国家的安全利益,进行了一场冲动的“零和博弈”,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威慑的阴霾中。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对视,但如果对方稍有动静,就会按下手中的核弹按钮,开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核战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苏陷入僵局,自然来不及东张西望,对中印边境的这件“小事”也不太在意。这样,中国面临的两个最大的国际压力就大大减轻了,中国更容易掌握战争引发的国际形势。
但毛泽东反复考虑当前国际形势,认为尼赫鲁敢于出兵挑起边境冲突。他认为自己有强大的外援,想通过战争转移印度国内矛盾,迅速提升印度的国际形象,树立威信。面对印度的明目张胆挑衅,中方为了自身利益,难免面临冲突。因此,毛泽东将这场战争描述为“政治军事战争”。
毛泽东安排这场战斗不仅要打,而且要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打好,以便在印度没有“靠山”的情况下迅速解决冲突。因此,在时机的选择上,毛主席可谓是精准把握、敏锐捕捉,展现了中国智慧。
战而退,退为进
当我军将印军打得支离破碎,本可以一举南下时,中国政府突然宣布撤军,释放印度战俘,归还武器和补给品。毛主席是如何看待这种做法的?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毛主席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有非常透彻的了解。美苏之所以支持印度侵略我国,是为了推动中印战争,使中印双输,进而控制整个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在亚洲开辟一条支持印度的包围中国的新路线。如果我国继续与印度作战,就会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二是牢牢把握战争成果,避免战争陷入不利因素。俗话说“人计不如天计”,如果我军进入印度本土,与印方交战,那么印军将占据地势优势。这对不熟悉地理环境的我军来说是相当不利的。而如果古巴导弹危机突然结束,美国和苏联将有时间介入中印战争。有了美苏派出的增援,这场战争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军事战争”。在胜利的条件下,我军主动撤军,没有侵犯印度领土,体现了我国崇尚和平、尊重国家领土完整的一贯作风,有利于树立积极光荣的形象。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此外,印度作为我国的邻国,应以友好方式解决两国间的矛盾,保持地区间的相对稳定,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反思与感知
1947年,印度摆脱了帝国主义统治近200年。然而,独立后的印度,却丝毫没有反思自己被殖民近两百年的屈辱历史。反而“屠龙成龙”,入侵周边国家,不断侵占周边国家领土,玩弄帝国主义。中国和印度都是被帝国主义欺负的国家。本来两国共鸣太多,作为邻国,本来可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但印度却陷入地缘政治陷阱,迷失了方向。
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牢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搁置争端。,共同发展,最终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