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容战役是1962年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的第一场战役,也是克杰朗战役之后的第二场战役。与克吉朗之战不同,印军在这场战斗中输得令人难以置信。从战斗双方来看中国如何打击入侵印军,一方是第54军第130师。虽然是王牌,但那个师在当时只是一个纲要,人员也只是全师的一半多一点而已。该师承担着四川的生产任务,被视为农垦单位。接下任务后,他出征,到了西藏才知道自己负责的是瓦农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印军主力第四军所属的部队,都是老兵。 25% 到 30% 的军官和退伍军人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非洲军团”第4师在二战北非对德、意的战争中击中隆美尔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的赞誉。 1942年至1945年,英军在东南亚的第4集团军对日作战,创下了歼灭日军10万人、伤亡仅2万人的战绩。
从作战地形来看,瓦农地区为山地、峡谷、森林茂密的地形,植被茂密,地形复杂,水系众多,易守难攻。自1942年以来,印军一直在此设防。到1962年,印度人已经努力工作了20年。印军设下坚固的工事,设下坚固的碉堡,连炮击都反复修改,占地势,待工,占得先机。
与印军熟悉的地形相比,我们是在完全陌生的地形中作战,部队甚至连基本的地形图都没有。据第130师师长董占林介绍,当时他还是用1:50万的地图放大,复制成前线师长的地形图。地图上连高地都看不到,高地编号后来被侦察科长标记了。
战前情况
至于最终结果,据54军130师师长董占林在凤凰网透露,我军阵亡300人,负伤1000余人,阵亡1200余人,俘虏部分人。囚犯。为什么印军在这场战斗中抢到了好手,却失去了一切?真的是因为印军战斗力低、意志薄弱、易受攻击吗?
考尔中将发起了他的生命之战
瓦龙战役由印度第四军司令考尔中将直接指挥。考尔中将实际上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他只是凭借与尼赫鲁的亲密关系才登上了顶峰。为了弥补自己的经验中国如何打击入侵印军,他自告奋勇担任第四军军长。他甚至不顾时任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的反对,强行跳级,命令第7旅前往克吉朗河作战。由于没有高山和山地战斗经验,他甚至无法适应高山和缺氧的气候条件。
印军绘制瓦隆战役地图
在第一场战斗失败后,考尔很不服气,想通过瓦隆挽回面子,给尼赫鲁送生日礼物。 1962年10月29日开始,印军率先对我边防部队发动炮击。从 11 月 14 日(尼赫鲁诞辰)开始,考尔声称要向印度总理尼赫鲁献上“惊人的胜利”。 “守礼”,命令瓦农地区的印军在火炮的支援下,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连续猛烈的进攻。
考尔中将
印军在制定进攻计划时,决定于11月13日发动进攻,11月14日结束战斗。而这个时间之所以确定,只是因为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73岁生日。实战攻势过程:11月12日,印军开始炮击05高地。 11月14日,熊本团第6营开始进攻。经过6个小时的进攻,印军只对50米外的05高地发起进攻。院子里,被反击夺回。这是印军62年来的唯一一次进攻,印军报章大呼印军转攻。
莫名的力量调整
战前,印军进行了一系列人员和部署的调整,现在看来有些莫名其妙。例如,更换熟悉战场情况、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第4师师长和各旅长,更换不熟悉战场情况或没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官。前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对战场上的情况十分熟悉。柯基朗行动后期,正是因为他出色的组织,才有效地建立了西山口防线,避免了部队的混乱。然而,印军司令部和东部司令部却将克吉朗的失败归咎于他,并将他从前线撤离。他的继任者帕塔尼亚,虽然过去曾立下战功,但在上任之前一直担任“全国士官”的领导职务,这意味着他从一个最“舒适、办公型”的人开始工作。他被调往印藏边境指挥作战。显然,他演不了好角色。
根据英内夫·麦克斯韦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对印军向瓦荣方向的战争的描述:战前印军指挥官不断动员造成的混乱,直接影响了集会印度军队。速度和效果。 (第 11 旅直到 10 月 31 日才接管瓦隆。)最初,瓦隆地区由第 4 师第 5 步兵旅守卫,只有库蒙团一个营和一些阿萨姆步枪中队。 克杰朗行动失败后,印军调出第181旅接管瓦容地区的防御,随后迅速组建第2师接管该地区的防御。师长帕塔尼亚指挥第 181 旅和第 11 旅。将第 181 旅撤走,并调入第 11 旅。内维尔说,瓦龙的营在十天内更换了三名旅长和旅参谋。
此时,印度第四军临时组建。第33军指挥的部队是第33军的部队,全军作战和后勤人员全部更换。而且第4师不是二战中在北非和意大利战绩卓著的第4师。它原来所属的三个旅,即第8旅和第61旅已不复存在,第4@8、62旅和65旅被替换,这些部队的许多参谋和指挥官从未到过边境,甚至当地的地名也会出错。不恰当的人事调整对战斗中的指挥影响很大,以至于尼兰詹·普拉沙德后来感叹:“如此愚蠢而荒谬的人事变动,在现代军事史上,或者在中世纪的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远离前线的指挥官
印军继承了当时英军的人事传统。军官的地位和待遇相当高,官兵等级严格。
据董占林大师介绍:当时,印军年龄最大的士兵有四十五六岁。一个四十五六岁的老兵可以养家糊口。他的薪水很高,待遇也比我们高。当时,他的连长花费1200美元,营长都是高级干部,营长都是中校,三分之二的连长是上尉,三分之一的少校、少校和连长,我们没有。
但那个时候,他们的指挥官一般都在后方指挥,丝毫准备撤退。就算投降了,也不算是光荣的事。
印度第 7 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克杰朗战役中被俘
这个人被安排和其他被俘军官一起访问北京,后来从香港返回印度,他也为我们做了很多宣传。回到印度后,达尔维还被印度当局提拔为某省某军区司令。
印度陆军第 11 旅的旅长是席尔瓦准将(北卡罗来纳州罗利)。战前,他非常自信。他到达瓦容前线后,直到11月13日才完成最后的部署,也就是我军在正式进攻前三天仓促部署。不过,他的上级考尔中将对席尔瓦的战斗部署非常满意,考尔将指挥位置保留在后方的瓦龙机场。两人都准备抬脚离开。 16日,他们正式进攻了一天。到了晚上,他们赢了万龙,西尔瓦趁机匆忙逃走。考尔也看出情况不对,在瓦龙机场坐飞机飞走了。如果不是我们穿插的队伍果断行事,完全有可能抓到考尔。显然,印军旅以上的指挥官都有直升机滑雪的传统。
我军各级指挥员普遍指挥前线、带头。瓦农会战中,第130师指挥所距前线仅800米。该师政委、参谋长、昌都军师参谋长也分别前往主攻团和主指挥营,各团跟随主攻营或进行突击,甚至在后这对贯彻落实运动决心,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作出新的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董占林说,战斗其实很激烈。印军依靠阵地进行抵抗,斗志也十分顽强。印军的主要问题是中高级指挥官的问题。由于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许多高级指挥官不具备实战指挥能力。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抛弃了他们,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已经过去。以史为鉴,决不可轻视敌人。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鄙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在这场战斗中,我军还存在穿插不足、单兵作战精神薄弱、指挥不耐烦等问题。战争记忆片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