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冷战后北约东扩的根本驱动力,螺旋下行(组图)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整个西方都沉浸在“共同仇恨”的情绪高潮和“同盟复兴”的胜利氛围中。无论是旧纸堆里的“全球北约”,还是新成立的“印太北约”,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三年前被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为“脑死亡”的北约似乎在一夜之间找到了振兴的良方,战略重心的停滞和内部纷争得到了治愈。真的是这样吗?

只有跳出硝烟弥漫,回溯冷战以来美俄欧关系和北约东扩的历史,才能理解当前欧洲安全悲剧的根源,正确展望未来欧洲和全球安全的方向。

当前,欧洲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安全挑战,冷热战交织,经济遭受制裁重创。即使俄乌冲突结束,欧洲未来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尽管过去 30 年来发生了无数次危机,但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未能预见到如此可怕的后果。北约扩员达到历史高峰,欧洲整体安全形势跌至历史谷底。

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冷。美俄欧关系走到了这一步,不是自由落体,而是螺旋式下降。美国不止一次“错失”了建立真正完整和不可分割的欧洲安全体系的机会。30年来,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等俄罗斯精英多次表达加入北约或与北约国家合作建立泛欧安全共同体的愿望。即使经历了几轮北约东扩、东欧反导系统部署、北约多次军事干预的影响战争游戏欧洲扩张任务,甚至在2008年俄格战争和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

美国为何“错失良机”?归根结底,冷战后北约东扩的根本动力不是中东欧国家的安全需要,而是美国扩大所谓自由民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的政治冲动,巩固其全球霸权。克林顿时代以来北约东扩理论基础的“民主和平论”,不过是卡特和里根时代以来美国东欧“和平演变”政治战略的逻辑延伸。

冷战后,北约以意识形态需求取代安全需求,以牺牲欧洲长期安全为代价“巩固和传播自由民主”。“颜色革命”,向根本不符合北约成员国标准的国家扔假“橄榄枝”。最终,不仅导致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悲剧,更将整个欧洲等地区拖入了制裁战和金融战,将世界置于能源和粮食安全风险的链条中。

北约的扩张远非单纯的地域扩张,更是同盟目标和战略手段的扩张。军事同盟在地域和质量上的扩张,必然会加剧它们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安全困境。美国政治精英没有听从专业人士的号召,“谨慎克制,避免激怒俄罗斯”。一方面,它把北约变成了域外军事干预的工具,让盟友在巴尔干、中东和阿富汗充当美国的扈从,试图向欧亚内陆推进,在边缘地区扩张霸权;另一方面,在北约东翼国家积极部署反导系统,破坏地区和全球战略稳定。

那些希望通过加入北约来保护自身安全的国家,最终落入了北约政治安全困境的陷阱:越依赖北约,安全环境越恶化;战车上。一些欧洲国家承受了制裁、通货膨胀和军费增加的代价,却又感谢北约“加强安全”,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只有跳出意识形态对抗和群体对抗的逻辑,摒弃对虚幻的道德优越感和绝对安全的追求,才能实现普遍安全、和平与繁荣。

北约对俄制裁的短期凝聚力并未消除内部结构性矛盾。随着制裁的持续,难民问题、通货膨胀危机和经济衰退等压力将加剧战争游戏欧洲扩张任务,在不同地理禀赋和产业结构的成员国之间产生相对剥夺的“痛苦不平等”感。近年来,美国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俄轴心”,企图将北约的重心从遏制俄罗斯转向遏制中国。北约内部的裂痕增加。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